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928章:拔除陇西李氏之良机

大隋主沉浮 第928章:拔除陇西李氏之良机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59:04 来源:笔趣阁

随着三省六部、御史台、各州郡把官员考评一一送到中枢,中枢各部各司和各寺监暗流涌动,无比忙碌,而御史三台的御史言官基本上都猫在写奏疏、填访册。

一时间,来自四面八方的揭贴、奏疏、弹疏、官员自陈奏章如同雪花一般飞向皇城各部。

宣政殿偏殿之内,杨广批阅了一个上午的奏疏,案上奏疏如同流水一般撤换下去、又流水一般的呈送了上来,忙得他连水都顾不得喝几口。他嫌弃殿内太过闷热,于是让人打开殿门、窗户,冷风吹来,让杨广昏昏沉沉的头脑清醒了许多。

杨广喝下一口茶汤,用毛巾擦了一把脸,觉得身上更加轻松了一些;休憩片刻,默默地思索着当前局势。本来,他有很多要与诸臣商议、并在今年实施下去,但是严格的年审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使他不得不将那些设想先行放下。只不过凡事都有利有弊,年审虽然造成了官场动荡、众多问题也纷纷浮出水面,但却使大隋官场完成一次了大清洗,同时也让他收拢了一波民心。

正当他埋头苦干之时,只见杨集已经出现在门前庭院之中,杨广见状,不禁笑了起来。

片刻功夫,杨集进入了大殿之中,行礼道:“参见圣人!”

“免礼免礼!”杨广目光打量着杨集,呵呵一笑道:“想不到你竟然还在皇宫之中,当真是意外之极。”说着,杨广又随口问了一句:“你是打哪儿来的?”

“先是去左翊卫见了冯盎,接着又到议事堂商议吏治之事。”杨集说完,上前把一份册子呈上:“大家都认为当前所执行的考核制度杂乱无章,不成体系,不但增加考核难度,而且容易让人从中大作文章,于是定下了比较完善的考核标准体系。”

议事堂诸相、各部尚书、侍郎皆是史上罕见的人杰,他们有了杨集提供的纲目,很快就把“四格八法”考评制完善了起来。几经修改,最终得出这份比较完善的标准。不过能否执行,还要杨广批复方可。

“哦?”听了此话,杨广的眼睛都亮了;他迫不及待的打开奏疏观看一遍,又逐条的细读一遍,赞不绝口的说道:“不错不错!朝廷若是以‘四格八法’为据,日后的考核便有据可寻,不但会减少很多麻烦,而各级官员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为何被裁撤……对了,这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吧?”

杨集摇了摇头:“我只是提供了一个大纲,细节是大家共同来完善的,实非我一人之功。”

杨广听了这此话,心中对于杨集更加赞赏: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越高、其行为越容易受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左右,就算是他也不例外。可是杨集就算成了朝堂之上最年轻的宰相,却也始保持初心,当真是难能可贵之极。

他看了杨集一眼,立刻执笔批复、盖上印章,然后将奏疏递给了杨安,说道:“我有事与卫王商量,你将这份奏疏拿去议事堂,让诸相立刻执行。”

“遵命。”杨安双手接过奏疏,快步离开了偏殿。

大殿之中,杨广向杨集说道:“我有些想法要与你商量,想听一听你的意见。”

“请讲!”杨集点了点头,静听下文。

“我权衡了一下利弊得失,感觉我们今年、明年当以内政为重,而不是无度扩张。”杨广说完了自己的想法,向杨集解释道:“未来两年,我们在努力消化安东都护府和西海都护府的同时,以巩固清洗官场的‘战果’、精减军府为上。至于对外,则是以柔和政策为主线,我们一边发展和开辟丝绸之路,引周边异族之财为己用;一边把大隋文化推广出去,间接将异族同化。”

“只是事关大隋战略,我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你认为如何?”

“此举甚好,我没意见。”杨集沉吟半晌,自外而内的说道:“以我大隋当前的军事力量和威望来说,即便是北方各部联合南下,也影响不了大隋大局、动摇不了大隋的根基。要是某些异族自以为是,冒犯大隋,只需派遣一支偏师,即可将之歼灭。”

“在大隋睥睨天下的大前提、大背景之下,我们完全可以将重心放到国内,只要大隋内部的军、政梳理清楚,就能轻装上阵,展开前所未有的对外扩张。”

杨广目光看向杨集,很是期待的问道:“那你认为大隋内政应当怎么做才好?”

“很简单。”杨集笑着说道:“以往都是由中枢统一制定政令、条文,然后再让各州郡一一执行;此法虽然能够把年度计划规范起来。但是各州各郡的实际情况、民情风俗、百姓信仰不尽相同,这便导致中枢下发的政令在许方地方水土不服、不符合百姓之所需。而地方官府若是照搬政令强行为之,反而让地方乱了起来。若是不作为,各地官府又无法向朝廷交待。”

“言之有理!”杨广若有所悟,说道:“你的意思是反其道而行之?由地方草拟计划,朝廷只负责审核?”

“不是反其道而行之,而是上下互补、主次分明。”杨集纠正了杨广的说法,继续说道:“朝廷仍旧负责制定政令,一切都要由朝廷把控;若不然,容易出现外强中干的局势。而各州郡每年也要拟定年度计划;两相对比之后,朝廷再根据各地实情稍作改变。”

杨广明白杨集的意思了,说道:“正如你所说这般,我大隋幅员辽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各地百姓的观念也各不相同。而朝廷并不是有了完善的律法、有了诸多政令就能完美的治理好国家,只有让各项政令因地制宜、又不偏离朝廷掌控,方能起到巨大的作用。”

停顿了一下,杨广又说起了这个法子的好处:“这样一来,既能避免以偏概全之事发生,又不至于大权旁落,还能让地方官员发挥出应有的才智,而不是像木偶一样坐等朝廷政令。”

“此外还有两个好处。”杨集补充道:“一是有了地方官员的参与之后,朝廷最终制定出来的政令更加符合各地百姓之所需。二是能够从中看出地方官员是优秀还是平庸、是有长远见识还是目光短浅,这也为来年的升降提供了一个重要评判标准。”

“哈哈,此事大有可为,稍后便让内史省草拟议案。”杨广抚掌大笑。他满是欣喜的看着淡定的杨集,转而又说道:“我已经任命来护儿为南方水师都督了;这件事,你在议事堂应当听说了吧?”

“已经听说了,而且在议事堂还见到了朱宽、常骏。”杨集顺势说道:“大家打算举荐朱宽为南方水师副都督,而何蛮以及出使过赤土国的常骏和王君政,他们要是去在南方水师任职,对于海上丝绸的开发必将起到巨大作用。”

“这倒是人尽其才,若非是你提起,我差点忘了他们。稍后,我便下旨加封。”杨广欣然而笑。当他再听到杨集说冯盎家里有很多海图、航海人才,更是兴奋无比。

议定此事,杨集便起身告辞:“如果没有别的事,那我回议事堂了。”

杨广点了点头:“去吧!”

“喏!”杨集拱手一礼,离开了偏殿。

望着杨集远去的背影,杨广暗自一叹:他本以为自己已经很高估了杨集,却不料杨集的才智好像没有极限一样,随随便便就能想出诸多奇思妙想,他既为大隋和皇族有些大才感到庆幸,又有些郁闷和遗憾——

坦率来说,杨广很想让杨集回去坐镇凉州,这样既能延伸和开辟丝绸之路、治理好西海都护府,又能从西南威慑和骚扰突厥。但是杨集思维方式与所有人都不同,他做事情的时候往往能够跳出时代牢笼,敢想他人所想不到,于是杨广又希望杨集在中枢当宰相、当自己的谋主。

当然也能让杨集坐镇凉州的同时,以写信的方式给自己出谋划策,可问题是杨集的思维很零碎,他灵机一动所产生的奇思妙虽然非常好,但是却需要其他人或者其他事件去触发,若是没有这些前提,杨集好像想不出来。

仔细想想,这当真是一件令人郁闷的事儿。

就在杨广考虑如何才能把杨集潜能尽数发挥之时,一名宦官的禀报声打断了杨广的沉思,只听他低声说道:“启禀圣人,司隶台官员从关中送来一封密信。”

杨广说道:“可知与何事有关?”

宦官连忙答道:“陇西李氏!”

“快呈上来。”自从杨集把缴自伏俟城通敌罪证交给杨广以后,杨广既震惊又恼火,恨不得将这些卖国贼碎尸万段。只不过他的心思和杨集一样,心知杀几个替死鬼起不到以儆效尤的作用,于是令人暗中收集李氏的罪证,准备以整个陇西李氏来杀鸡儆猴。唯有如此,方才令世家门阀有所收敛,否则的话,日后还会有人铤而走险。

他定期收到—份关于与李氏核心子弟有关的密信,但这些罪证累计起来都构不成夷族之罪,再加上李德武等人死于伏俟城一事让李氏颇为谨慎,时间久了,杨广对无关紧要的密信不怎么放在心上了。

“喏!”宦官大步入内,双手将一封密信呈上。

杨广打开密信一看,双眼陡然缩成了—条线,信上内容让杨广不惊反喜,只见上面写道:“年初,李家三支商队先后从陇西郡、京兆郡、北地郡北上,三支商队计有三千四百五十架马车、四百余头骆驼,名为丝绸、瓷器、金银玉器等特,然而观马车大小、车辙深度,实为异常沉重的生铁等禁物。”

“好哇,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杨广将信笺放入信封之中,递给了宦官,问道:“洛阳这边,可有别的消息?”

“有的!”宦官接过了书信,躬身一礼道:“圣人,右骁卫大将军李浑、刑部尚书李圆通之子李孝常各自在青楼酒馆多次私会突厥大王子,双方言谈甚欢。而来自史国的粟特大商史朝安与史蜀胡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先后把洛阳北市八家店铺、西市五家店铺、南市十三家店铺、温柔坊两座青楼转让给了李大将军。另外还把十家店铺、五座酒肆割让给了李孝常。从打探到的消息来看,史朝安这所谓的转让、割让,非但分文不取,反而还把一车车的把钱财珍宝送入二李府邸、别苑。”

杨广沉吟半晌,问道:“可知这些店铺和青楼、酒肆的价值如何?”

“只能说是有市无价!”宦官看了杨广的一眼,细细的介绍道:“圣人,这些店铺和青楼、酒肆所在的地段异常繁华,全部是日进斗金的铺子,无论出多少钱也没有人愿意转卖一家。”他迟疑了一下,又补充道:“所以史朝安割让的这些,绝不是从别人手中买来转让给二李,只能说原本就是他的。”

“好大方、当真是好大方呀!”杨广尽管是大隋皇帝,可是听了这些话,也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他冷哼一声,又说道:“正所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史朝安送出这么重的厚礼,所图之事一定非同小可,你们务必严密监视双方一举一动、务必将双方的交易内容打探出来。”

杨广想到独孤敏乃是洛阳城最大的地产商,要想打探这些地皮的走向,其实十分容易,根本就没必要去舍近求远,他目光闪了闪,叮嘱道:“你下去以后,立刻把这些店铺和青楼、酒肆的资料详细写好,然后交给我。要快!”

“遵命!”宦官应声而去。

杨广本来是打算让司隶大夫杨綝负责此事的,但是仔细想了一下,忽然意识到杨綝势单力薄、经验不足;以他现在的能力和经验而言,根本就无法统筹全局、面面俱以。所以必须安排一名主帅来负责此事才行。

念及于此,杨广快步走到门口,向一名待命的宦官说道:“你立刻去把太子和卫王、蜀王、安德王给我叫来。我有事与他们商议。”

“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