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998章:佛门首敌是杨集

大隋主沉浮 第998章:佛门首敌是杨集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59:04 来源:笔趣阁

政治斗争有一种高明手段叫做引而不发、静观其乱,其意就是一桩大案出现之时,先是以高姿势将案件拉起来;之后却偃旗息鼓、默默等待犯罪团伙内讧,一旦时机成熟,再给犯罪团伙雷霆一击。

现在杨广和北方各大派系采用的手段就是引而不发,尽管不同的人利益诉求不同,但是借大势打破南方士族把控南方的目的,却是君臣之间形成的默契和共识。

对于“无欲无求”的杨集来说,陈氏谋反案却是一场狗咬狗的大戏。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继续当他的闲散亲王、尚书令、宰相。每天早朝结束,他就去千金堡练兵,之后再回家。到了第二天,又开始三点一线的生活。

时间来到旬休之日,杨集换上一套轻衫,前去白马寺赴斋宴。

这场斋宴的发起人是李密,他和柴绍、牛方大在过去的几天时间之内,亦步亦趋的跟着杨集去千金堡练兵,就近了解大隋军事、了解凉州军事、了解大湖区作战模式。

他们明天将往大湖区都护府任职,故而专程举办这一场离别宴。

白马寺位于洛阳城内,堪称是中/华大地的万寺之祖,它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乃是佛教传入中/华后所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第一次遭到了破坏。当时以袁绍为盟主的各路联军讨伐董卓之时,对古洛阳城形成半包围阵势。他们为了防止董卓军逃回,便采用了十分残酷的坚壁清野之策,将洛阳城周围两百余里以内的房屋全部烧光,而洛阳白马寺也在这场战乱中被烧荡殆尽。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称帝以后,曹魏再在汉洛阳城废墟之上,重新营建包括白马寺在内的洛阳城。到了曹魏甘露五年,第一场汉人受戒仪式正式在白马寺举行,汉人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佛像面前,成了汉地第一名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以后,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了。

此后,白马寺又多次损毁于战火之中。直到杨素和宇文恺、杨达等人营造东/京洛阳,白马寺才得到彻底修缮。

杨集的车架来到寺门前,寺前广场已经停了几十辆华丽的马车,只看马车旁边的家丁侍卫的装束,就能判断出车的主人非富即贵。

刚刚下车,杨集一眼就看到裴矩和一名老僧在前方一边徐行、一边说话,于是疾步上前,行礼道:“见过岳父!”

裴矩惊“咦”一声,好奇的问道:“你不是不信佛么?怎么也来了?”

“岳父误会了,我小名叫金刚奴,怎么可能不信佛呢?”杨集看了旁边那名老僧一眼,又向裴矩说道:“我不是不信佛,我不信的是打着佛陀旗号来敛财的假和尚。”

裴矩啼笑皆非道:“有区别吗?”

“当然有区别了!”杨集振振有辞的说道:“佛经教义就像是律法一样,百姓相信律法,但不相信那些失信于民的贪官污吏;同样道理,我相信佛经教义,但我不相信那些贼和尚。”

佛教之所以能够取得蓬勃发展、之所以能够以摧枯拉朽之势击溃本土教派,并不是比本土教派优秀,主要原因是佛教教义迎合了乱世百姓消极的避世思想;而乱世的统治者们也需要“逆来顺受”的思想来麻痹百姓,故而纷纷大力支持佛教。

统治者们的做法,其实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没有区别。儒家是因为在汉朝时期符合汉武帝的治国需要,而佛教在魏晋南北朝,同样是符合时势的需要。而统治者们为了推广佛教,取代比较不受控制的儒、道,也像汉武帝支持儒家那般支持佛教,比如说僧众不用缴纳赋税,比如说罪犯犯下了大罪以后,只要剃发为僧,便不受法律制裁。

正是因此,寺庙地位崇高却又逍遥法外,当劳苦大众纷纷避入沙门成为佛教信徒之后,各大寺庙掌握了大量人口和土地却不用交税,还能接受信徒的供奉,俨然就是一只吞金巨兽,只进不出。

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各大寺庙成了国中之国,它们不仅抢占了大量属于国家的人口和税赋,而且它们所供养的大量武僧到处滋生是非,破坏了社会秩序,故而宇文邕顶住各方面的压力,下令在北周罢斥佛教,从而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

杨集在凉州大力打击假和尚、清扫寺院的目的,其实和宇文邕是一样的。凉州寺庙在他大力打击之下,一万个和尚里能有一人是真正的高僧,就很不错了。

到了今天,杨集也和宇文邕一样,成为佛教眼中的死敌、死对头。

只不过杨集并不是灭佛、反佛,而是巧用佛教教义、打着“清除佛门败类”的旗号行事;事后,他也的的确确支持和善待那些虔诚的得道高僧。所以佛教固然恨得咬牙切齿,但是奈何不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杨集,甚至连反对的声音都不敢发,否则的话,那便是自相矛盾,惨遭本土教派耻笑和围攻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旁边的老僧听了翁婿两人的对话,立刻猜到眼前这名雍容华贵、风度翩翩的青年便是佛教当世首敌了;而他的脸上,也情不自禁的露出了不悦和厌恶之色。

见状,杨集眼中也不禁露出厌恶之色,这名老僧做不到“四大皆空”、犯了嗔戒,显然也是假和尚一枚。要不是看他年迈不经打,真想在那光溜溜的脑门敲一顿,看他能否能做‘逆来顺受’。如果做不到,那肯定就是假的、理当被裁。

敲脑门的办法,也是凉州辨别真假的重要手段之一。扮成信徒官吏和百姓为了确认和尚、尼姑是不是真正的高僧,往往出其不意的敲击那光溜溜的脑门一下,如果对方发火、发怒,马上用佛教教义来判定对方是假的,然后,裁!

绝大多数假和尚、假尼姑,就是栽在这一招。

等到大隋缓下气来,他一定要把凉州清除假和尚、假尼姑的行动,推广到大隋全境,“还佛门”一个清白。

“我说不过你!”裴矩摇了摇头,问道:“你来这里做什么?”

“我来赴宴!”杨集说道:“李密等人明天就走了,他刻意在此设下一场斋宴,与好友作别。我作为他们的上官,也在受邀之列。岳父呢?”

“我也是前来赴宴。”裴矩扬起眉毛看他一眼,说道:“东道主是李相,很多达官贵人都来了,难道他没有请你?”

“未曾!”杨集稍是一想,便明白是一场分赃大会。

裴矩捻着胡须,似笑非笑的说道:“要不要一起?”

杨集摇了摇头:“算了算了,免得尴尬!”

“那就此作别!”裴矩知道杨集所说都是事实,他又看到李密远远的等着,便洒脱的笑了笑,负手与那老僧前行,不再理会杨集。

“下官参见大王!大王、宗将军这边请。”见他们谈妥,李密上前行礼。

“请!”

“蒲山公请!”

杨集和宗罗睺还了一礼,随着李密进入寺庙。

白马寺是一个寺院群落,寺内古木成荫、幽雅安静;与外面车马尘嚣、人物繁华都邑迥然不同;可以平静人们的处世心态、舒缓人们的精神压力,这便是许多文人墨客喜欢投宿于寺院的重要原因之一。

走在绿树成荫的院落游廊之中,触目皆是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银杏,耳畔更是听到阵阵意蕴悠长的梵音和钟声,刹那之间,使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不沾一丝凡尘。

意境和心境、感觉无不达到一种奇妙的空灵状态,所有的烦恼似乎都抛出了脑海,很是轻松惬意。

印入眼帘的层层叠叠殿堂气势雄伟、金碧辉煌,游廊的木桩横梁画许多色彩鲜艳的飞天图案。每幅图案都是栩栩如生、雍容华贵,衣纹皱折线条流畅、极富节奏变化。每一个佛教典籍里的佛陀故事皆以图画来描述,一幅接着一幅,仿佛就是连环画一般。

杨集看着这些,不禁长叹一声,忍不住说道:“儒、道、佛都是文明体系中的一员,只是佛教实在太奢靡了,光是看着这些建筑物和壁画,便不知他们花费多少信徒的身家财产。”

李密是正统的兵家子弟、儒家和法家弟子,对于佛教也有一定的鄙夷和排斥,此时听了杨集话,便接着说道:“大王,下官看着这些建筑物和壁画,也忍不住想到了醉生梦死、争相斗富的石崇和王恺,石崇为了过上穷奢极欲的日子,纵兵为匪,劫掠百姓和商旅,而佛教厉害和恐怖之处,是用教义控制人心,使信徒自己乖乖奉上钱财。”

杨集说道:“这些虚假和尚的所作所为,完全有违佛家利众利他、普世济人的思想,堪称是佛门之耻。”

从前方岔道走来的一名中年僧人听了此言,不禁停下脚步。他双手合十道:“施主所言极是,不知如何称呼?”

杨集见他的僧衣上打满了补丁、面有菜色,还背着一个竹蒌,与一路上遇到的肥头大耳的僧侣截然不同,又听中年僧人竟然认同自己的观点,还礼道:“在下杨集,不知大师如何称呼?”

中年僧人露出恍然之色,说道:“原来是帮助佛门清除败类的卫王,小僧法号道信。”

“好多僧侣视我为敌人,道信大师竟然认为我做得对,当真令我感到意外了。”杨集好奇的问道。

“佛家最重修心,主张大王刚刚说的利众利他、普世济人,然而许多人却走了邪路,利用佛法当作敛财工具,小僧不欲与之为伍。原以为号称万寺之祖的白马寺与众不同,不料也是这般,着实令人失望!”道信目视杨集,诚挚的说道:“听闻凉州佛寺因大王得以步入正途,小僧正要前往凉州求取佛法真谛。”

听了此言,杨集便说道:“大师若是要去凉州拜访高僧、研讨佛法,最好是去张掖临松山下的法华寺;那里的和尚都是自给自足、一心求道的高僧,此外还有来自西方的僧侣。至于张掖城内的啸林寺看似名气大,实际上和白马寺别无不同,不去也罢。”

“多谢大王指点,小僧就此别过。”道信欣然一礼,他是禅宗三祖僧璨大师的衣钵传人,与已故的师父一样勤勉自律、过着白天劳作晚间习禅的日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前天他抵达洛阳,拜访白马寺主持法心大师,希望与其共研佛法;法心大师也听过道信之名,更想借助他师父的名气来扩大白马寺的影响力,于是打算以僧璨传人之名办一场声势浩大的法会。

可是道信既不是求财、也不是为名,他就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书生一样,只想追求自己心中的大道。正愧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当他看到白马寺与其他寺庙无异,而法心大师更是成了追逐名利、阿谀奉承的“奸僧”,便大失所望,有了离去之心。

“大师一路保重。”杨集不知道信是史上大名鼎鼎的禅宗四世祖,不过见他的模样,便知对方是个一心向佛的人,而对于这的虔诚者,他向来是不吝尊重的。

临走前,道信很仔细的看了杨集和李密、宗罗睺的面相,忽然说了一番奇怪的话:“大王与两位施主皆是有大气运的人,大王名扬天下,自不必多言;两位施主也是可以建不世功业的面相,只不过两位施主的命理、宿命好像发生改变。”

“承大师吉言,谢大师!”李密和宗罗睺听得嗤之以鼻,心想好听的话,谁不会说?

然而杨集却是叹为观止,史上的李密是魏王、宗罗睺是西秦大元帅,这不是不世功业又是什么?现在,李密和宗罗睺都不会反隋了,走上了奇奇怪怪的路线,其命理和宿命不是改变又是什么?

其实杨集借尸还魂之前,根本不信算命、命相的论调,但是连他本人的灵魂都跑到大隋了,还有什么好怀疑的?

如今听到这个和尚竟然说出这等话,他觉得此人相当厉害,也是传说中的奇人异士,其相面之术,怕是不比章仇太翼差多少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