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687章:利刃出鞘

大隋主沉浮 第687章:利刃出鞘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17:19:46 来源:笔趣阁

关陇贵族集团源于武川,初建于关中,独孤家作为创周、建隋的主力之一,地位早已超然;其名声现在看似不如元氏、窦氏,朝堂上也没有几个人,可是关陇贵族多数门阀都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去光鲜的表面不如元氏之外,真正的实力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旦释放出强大的人脉关系,足以令人惊心动魄、目瞪口呆。

而元氏在宇文泰时期因是北魏皇族而地位尊崇;元欣在北魏权势滔天,有着使持节、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宗师、大司徒、广陵王等一干头衔,等到西魏恭帝即位以后,他又进为大丞相。而八柱国中的其他六名柱国,实际上是受到宇文泰和元欣联合节制,得益于祖上打下的江山,元氏的实力不容小觑。

时至今日,包括关中在内的整个雍州仍然关陇贵族天下,按照势力划分的话,雍州北部又以基础雄厚的元氏为最。

对于杨广这个帝王而言,平衡乃是驭臣之道,自从他登基以来,就一直打压支持杨勇暴力发动仁寿宫政变的元派。虽然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朝元家嫡系出手,可是老表豳州军大将军豆卢宽和杨谅的妻舅豆卢懿、豆卢毓所在的豆卢氏是元派。

在军改中,被杨集拿下的西魏大将军、庸国公王雄后裔王升;西魏大将军、东平郡公梁椿后裔梁宏;西魏大将军、河北郡公王德后裔豳州刺史王世郎;西魏大将军、宿国公辛威后裔辛泰……同样是元派。

当李渊说武川盟盟主是元家以后,杨广朝着元寿、张瑾等元派首领下手的同时,启用了独孤派首领、独孤家前任家主独孤顺。

独孤顺在先帝时期,爵位是武城县公、虚高的司空,实职倒是一个都没有;但由于在仁寿三年的时候,“独孤陀”和元氏、窦氏败类引步迦可汗南下,等到杨集把三十多万突厥军击败、弄死步迦可汗以后,朝廷开始进行了清算。

清算过程中,第一个被逮住的人是贺若弼,贺若弼这个家伙自知必死无疑,但他为了保住家族,便把参与此事的独孤氏、元氏、窦氏等等家族都供了出来,他觉得整个关陇贵族都涉及此桉,年迈的杨坚再怎么着,也不敢“秉公执法”。正如贺若弼所料,杨坚的确不敢对所有人都“秉公执法”,可他却敢对人见人恶恶贯满盈的贺若家“秉公执法”、满门抄斩;而对于独孤氏和元氏、窦氏等家族,则是只诛恶首以及恶首那一房。

独孤家用来当替死鬼的是独孤陀那一房,不过杨坚知道一切都是家主独孤顺的主意,否则独孤陀也没有那个胆子,所以他虽然没有在明面上深究,可却迂回的说独孤顺作为独孤家家主,教导无方,导致独孤陀引步迦可汗南下,其罪同样重大,于是将独孤顺罢免为民,武城县公、司空自然也没有了。

杨广本着打一派、拉一派的帝王心术,不仅恢复了独孤顺原先的武城县令和司空,还授予他一个刑部侍郎的实职。

此时的中华/殿内,朝会仍在继续,大隋君臣商议着北方的抗旱事宜。北方近来气候十分异常,尤其是雍、并、幽三州北部诸郡,自去年底就久旱无雨,严峻的旱情,已经严重影响了夏粮的收成。如果再不下雨,连今年的秋粮也无法保障了。

虽然说朝廷不缺粮,可是北方百姓呢?百姓怎么办?所以无论如何,朝廷也要竭尽全力的帮助百姓抗旱保收,确保百姓秋天有所收获,而不是绝收。

“独孤侍郎,你刚从北方回来不久,但不知北方诸郡旱情如何?”杨广说着,将目光投向了刚从雍州北部回来不久的独孤顺。

对于独孤顺这个舅舅,杨广是“重视”之极;他上任不久,杨广就令他持节去巡视雍州北部去了。他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你独孤顺作为刑部侍郎,你若不秉公执法,那怎么能行?或许你并没有真正的秉公执法,但只要元氏认为你在搞他们,那就够了。

独孤顺自然明白杨广的险恶用心,但刑部侍郎是一个炙手可热、令人眼馋的职务,他和他的家族都拒绝不了。作为复出之战,怎么也要打出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否则这个位子是坐不稳的。于是他在巡视期间如杨广之所愿,拿下很多贪官污吏,而后又顺藤摸瓜,抓捕了许多一贪官污吏勾结的地方豪强。

至于和心生芥蒂的元氏的关系,等他坐稳了刑部侍郎之职,大家再坐下来慢慢谈、慢慢改善。如果元氏实在不信,那也没办法了。

反正我们独孤家也没信过你们;嗯,还有你们元氏掌控雍北的商道,我们也眼馋得紧呢!

独孤顺闻言,起身行礼道:“启禀圣人,自去年冬天以来,北方的五原、榆林、灵武、盐川、朔方五郡的不少地方都没有下雪。开春后,这断断续续的下了几场小雨。臣奉命巡视之际,官员和地方宿老普遍反应受灾严重,如今夏粮歉收严重,秋粮更是无法保障,多是请求朝廷减免赋税。其中以朔方和盐川诸县受灾最为严重,蝗虫肆虐,官员恳请朝廷拨付钱粮赈济灾民。”

太府寺卿元寿目光阴沉了几分,独孤顺这条老狗背信弃义,拿他们元氏子弟开刀;虽然说,元氏以前为了自家利益,也没少干过类似的事儿,但关陇门阀的地位江河日下,现在能和以前一样吗?独孤家没有真心抱团取暖也就罢了,竟然还朝元氏下手了,真是可恶之极。

尤为可恶的是,独孤顺完美的继承了其父独孤信有便宜就占的风格,此时将五原、榆林、灵武一言代过,然后着重提了独孤家的传统势力范围朔方和盐川郡,不仅说此二郡受灾严重,还要朝廷减免赋税、拨付钱粮赈济。

杨广皱眉道:“真是奇了怪了,往年北方也有旱情,缘何今年一波接着一波?”

“圣人,北地近年大旱不断,虽然说不上上说赤野千里,可是收成受旱情影响,一年少过一年。今年进入四月份以来,旱情有愈演愈烈之势。”独孤顺停顿了一下,不疾不徐的说道:“灵武鸣沙县、榆林富昌县更是因为灾情严重,官员盘剥百姓,激起了民变。”

“圣人!”大理寺卿、议事堂宰相长孙炽出列接话道:“前日议事堂和三省、九寺对地方官员引起民变事宜展开了调查,如是百姓因为生计之难而激起民变,朝廷依律追责;如是他们将百姓逼至这等地步,朝廷依律严惩。但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因为干旱、缺粮造成的。而现在各地官员都要求朝廷减免赋税,许是他们因噎废食,也未可知。”

雍州北部的榆林、灵武近期出现了小规模的民乱,但是鉴于当下旱情严重、粮食歉收,杨广和文武百官都主张对这些地方采取宽宏态度,即无论如何都不能令民变再起;否则自郡太守以下,一概严加惩治。

如此层层施压下去,雍北诸郡县便形成了一种纷纷报灾情、纷纷请求减免赋税的风气。言下之意,灾情面前,老子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也错;既如此,老子索性不干了,一切由你们中枢来解决好了。

独孤顺看了长孙炽一眼,心下叹了一口气。长孙炽是代表关陇贵族利益的宰相,而长孙家又是窦派核心家族之一,长孙炽说这番话,在某种程度上是代表窦派响应独孤顺,企图以“因噎废食”为由,打击元氏在雍州北部的势力。

其意虽好,可是此言太过明显,落下了独孤派、窦派联合打压元派的话柄,一旦被人加以利用,关陇三派的暗中竞争就会明朗化了;到时候,三派受“势”所制,三大首领想坐下商量都不行了。他不等杨广和诸臣细品长孙炽之言,独孤顺不着痕迹的接道:“圣人,雍北诸郡今年的确受灾严重,老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兴修水渠、抗旱保收,朝廷该减免的赋税减免、该修的水渠要修。”

杨广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一听到独孤顺这番话,心中有些了然了。

李渊现在是杨广暗中扶持起来的棋子,但李渊对杨广有着极大的保留,毕竟他是李家家主、独孤家外甥、窦家女婿、太原王氏姻亲,最担心的是杨广把这些关系连在一处,然后再以此来分析他;他出于自身安全以及自家利益考虑,不但没有说独孤家和窦家让他竞争武川盟盟主之事,而且当杨广问起独孤派、窦派关系时,李渊变以潜移默化、和风细雨的方式,将两家、两派渲染成矛盾重重、竞争激烈的关系。

对于李渊的渲染,杨广倒是没有怀疑,毕竟关陇贵族集团内部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这个集团自创立以来,各个世家门阀便斗个不停。此时看到下首的独孤顺和长孙炽气调一致,便察觉到独孤派和窦派在对待元派的问题上达成了某些默契。

不过这正是他之所求,他忽略了独孤顺的圆场,直接说道:“长孙卿、独孤卿所言极是,任何一名官吏都应该忠于职守、勇于任事,焉能因噎废食、人云亦云?既然怕出问题、不做事,那就别当官了。”说着,向司隶大夫薛道衡说道:“薛大夫!”

薛道衡出列行礼:“臣在!”

“明日,你率领司隶台官员持节巡察灵武、凋阴、榆林、五原四郡。”杨广看了瘦骨棱棱薛道衡一眼,沉声吩咐道:“若遇冤假错桉则受而奏之、若遇漏网之鱼则捕之,若遇贪黩不为官员则就地免职,有功则上报其事迹,加以旌勉。”

薛道衡肃然道:“臣遵命!”

独孤顺脸露苦涩之色,暗道一声:完了!

杨广创立司隶史、谒者台的初衷,就是对付他们这种奉诏出京的使节:一是防止奉诏出京巡察的使节勾结地方官,对朝廷来一个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排除异己。二是如同杨广所说的“若遇冤假错桉则受而奏之、若遇漏网之鱼则捕之;若遇贪黩不为官员则就地免职,有功则上报其事迹”。(注)

这两把神刃对于奉诏巡视的官员来说,就是两双眼睛、两道枷锁,每当朝廷派出使节巡视天下、清理官员中的害群之马时,司隶史和谒者台接下来必须跑去过一遍。

司隶台负责东西二京所在雍州和豫州,谒者台负责另外十二个州,而薛道衡这个司隶大夫虽然迂腐固执,但他十分熟悉律法、十分熟悉官员犯罪的方式和手段,而且还是一个眼中容不下半个罪犯的人物。

而独孤顺在巡视北方的时候,本着抓小放大的原则,对五原太守鱼俱罗等各郡郡级官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薛道衡与他不一样了,这个铁骨铮铮的老家伙一旦北上,定然会把他“放生”“漏网之鱼”抓个干净,甚至连他本人也会受到牵连。

然则事已至此,却是回天无力了。只愿鱼俱罗等人放聪明一点,骗过比较迂腐的薛道衡。

不过薛道衡虽是迂腐了一些,可独孤顺忽略了一个人,此人就是杨雄的次子杨綝。杨綝现为司隶台别驾,虽是籍籍无名,可他在司隶台有个“隐大夫”的绰号。

【注:司隶史、谒者台的使命很像锦衣卫一般,当然权力没有锦衣卫那么大,不过官员对它们的恐惧可想而知,而上文提到的杨綝就是一名十分厉害的破桉高手,他在当司隶大夫期间,随杨玄感造反的杨玄纵“路逢綝,綝避人偶语久之……帝寝其事,綝忧,发病而卒”,他死得莫名其妙也就罢了,可是在他前后,司隶台和谒者台其他人也是死得莫名其妙。自他此后,基本上没有官员愿意去司隶史和谒者台任职了,杨广最后只好将二台撤并。结合来看,应该是二台捅到官员们的痛处,所以群起反对,杨广受制于势,不得不撤并这两把利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