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701章:捧杀?反杀

大隋主沉浮 第701章:捧杀?反杀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17:19:46 来源:笔趣阁

任何一项全新制度的诞生,既得利益者都会为其保驾护航,谁想反对或是更改,都会遭到大家的反对;而反对者,则是一律反对它的诞生。

杨广创立的十六卫府、删减骠骑将军府的政令也是如此,裴矩、高颎、萧玚、李子权等非关陇贵族出身的人,都是受益者,他们自然没有反对的理由。而关陇系官员虽然利益受损,虽然都想跳出来反对,但此时的三大派各自为战,他们建立起来的武川盟因为诸多原因,形同虚设;至于充当反隋急先锋的元派更是因元氏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惨败、皇帝的着重打压,陷入离心离德、人心各异的窘境,此时当关陇系将官见“诸公言有有理”、改革方案也已大势已定,他们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便默然以对,使得杨广的政策在一片“言之有理”之下,“诸公”只好都答应了。

但大隋王朝骠骑将军府足足有七百多个,除了关陇贵族所掌控的大多数军府之外,便是皇族和山东士族、关中士族、河东士族、中原士族、南方士族也掌控了一些,不管删减哪个骠骑将军府,都难以避免的触及到一些政治大派的利益。

当百福殿“诸公”见此事不可违,心思也发生巨大的转变,现在无论是哪个派系、哪个门阀出身的将官,都不再探讨“十六卫府、删减骠骑将军府”的议桉了,而是都希望朝廷删减其他派系所掌控的军府、都不希望朝廷删减自己控制的军府。

相对于杂念贼多的其他政治派系要员,杨集的心思,无疑是殿内最为单纯的人。他身为皇族一员,个人利益与隋朝、杨广始终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他的立场也始终站在代表杨家、代表隋朝利益的杨广这边;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也始终以国家、以皇族为重。

他这种十分精准、十分纯粹的自我定位,看似十分简单,但只要是人,都有自己的交际圈子、都有自己利益诉求,因而在场的每个人虽然都明白个中好处,却始终没有办法做到这一步。

杨集做到了,因而不仅让他和杨广保持着高度同步,而最终,他成了杨广最信任、最倚重的人,并获得巨大回报。

“圣人,诸公言之极是。”放下手中茶杯,杨集目光望着杨集,严肃的说道:“诸公是五千多万百姓挑选出来的精英、诸公是从五千多百姓中脱颖而出的人杰,他们言论代表了军心、民意,不可不听!”

百姓:“???”

我选谁了我?我自己怎么不知道?我又怎么可能选这些理当千刀万剐的混蛋?

众人:“……”

瞧你这话说的,“诸公”和“诸公言之极是”这一句话,是过不去了对吧?想那开国卫昭王杨爽是何等的豪迈、何等的气吞河山,像他这样的英雄人物,咋就生了这么一个破玩意了呢?而这个破玩意这么奸诈,难道是完全继承了商奸独孤敏的优良品质?

杨广一正脸色,做出了一本正经倾听的表情,沉声问道:“那么依卫王之见,府兵应当如何整改?又何处着手?”

“圣人,我结合诸公意见,得出以下结论!”杨集意味深长的看满殿“诸公”一眼,接着又向杨广说道:“七十多万名府兵及其家属和累计起来,少说也有四五百万人,他们占了大量良田美地、享受着免赋税的优惠。若是需要他们作战、他们真的作战了,有此优待自也无可厚非,然而正如诸公所言,遍布天下的军府臃肿不堪,真正需要作战的军府少之又少。朝廷要想国强民富、进一步繁荣,删减这些不用作战、长期不战的军府和府兵,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府兵自北魏至今,已有百余年时间,其影响之大、根基之深、牵涉之广,早已深入帝国的方方面面。贸然废黜、删减的话,必然引起很多人反对。”

大隋王朝立国不到三十年时间,各地人心未附,甚至一些地方对隋朝充满了敌意和排斥之心;而关陇贵族和关中、山东、河东、中原、南方士族等政治大派中的各大世家门阀在各地盘踞了几百年、上千年,他们在地方上根深蒂固,影响力更是深入各行各业,它们在传统势力范围之内说的话,远比朝廷政策管用,要是它们这么容易枯萎凋敝,又岂能活到现在?

一旦过度刺激他们,激起他们暴力反抗,势必浩浩汤汤、惊天动地。所以杨集认为军府的删减方案,最好还是交给各大政治势力制定,让他们在博弈、妥协中形成,反而他们最后不管删减军府属于哪个势力的军府,结果于国、于杨家都是好事一桩。

而杨广身为裁判一般的皇帝,不要过度干涉他们、不要亲力亲为的插手删减军府等等改革方案,如果他们定下来的各种方案不好、亦或是针对杨家人和杨家人的势力,大可不通过、不答应就是了。

“圣人,卫王言……嗯,臣附议。臣也认为此事应当循序渐进,既不能大刀阔斧贸然行事,也不能想做就想做;朝廷应当汲取军改的经验和教训,事先先拿出一个周详方案方可,最好是具体到删减哪些军府、怎么删减……。”说话的是蜀王杨秀,他从仁寿二年软禁至今,足有五年时间没有和外界接触,对于当前时局了解并不多。不过杨广向他和杨谅坦诚布公的交谈之后,便让杨秀和杨谅一起阅读饱览各种秘卷,使他和杨谅对当前大隋有了一个大致了解、也终于看到隋朝表相之下的汹涌暗流,他们此时对于大隋和杨家所面临的艰巨处境,唯有“触目惊心、心惊胆战”两个词。他俩未免父亲一手创立的大隋王朝二世、三世而亡,都想为这个家族、为这个王朝出力。

比起造过反、不宜再冠冕堂皇出现的杨谅,杨秀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大过错;他之所以遭到软禁,主要还是因为杨坚打算为杨广铺路、减少杨广登基的障碍;杨广恢复他的蜀王之爵、任命他为宗正寺卿,却没有遭到朝臣反对,也是因为杨秀没做什么天怒人怨的事儿。

杨秀本身就是一个文武双全、智勇双全的人,从他把益州和梁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等事来看,即可看出他的能力、谋略并不弱于任何人;他近来废寝忘食的恶补、以及杨集与“诸公”的明争暗斗,使他立刻就了一个精准判断,并出言附和孤军奋战的杨集。

杨昭倒是很想出言支持,不过皇帝让太子参政,并不是让他分忧,而是希望他学习处理政事经验、增长阅历,为以后接班做好充足准备。其他皇族参政,则是皇帝要培养皇族里的中坚力量,毕竟一个帝国想要长治久安,首先要有一个强势和睿智的皇族;否则便会沦落为干弱枝强、主弱臣强的窘境,而这样的王朝,又岂能长久?

听了杨秀的话,杨广既感欣慰、又有些遗憾和哀伤。

杨秀虽然能力不错,但是他人如其名,是一个比较秀气儒雅、颇有隐士和君子气质的人;如果论及能力的话,却是远远不如杨俊。在他们兄弟五人当中,除了他杨广之外,紧跟其后的便是与他关系极好、颇有杨集之风的秦王杨俊了;然而这样一个出类拔萃的亲王,最后却让自己的媳妇给毒死了。

仔细想一想,老三真是死得太不值得了。

其实在他们杨家,父辈中滕穆王杨瓒、开国卫昭王杨爽死得莫名其妙。前者和父亲一起喝酒玩耍,回家之后随即暴毙,人们都说他是被父亲毒死;后者死得更是令人生疑,杨爽凯旋归来,父亲和母亲高高兴兴的把他迎回大兴城,父亲让他担任门下省纳言之职,根本就不是削他之军权,而是父亲精力不济,希望弟弟坐镇门下省,让他帮助自己把好政令之关,然而这位当上纳言不到三个月,却忽然发疯而亡,事后,人们竟然说他杀戮过重,被死去的突厥人阴魂索去性命。而在同辈中,能力十分出众十分强悍的杨俊,竟然和叔父杨瓒十分类似,被毒死。

以上三者都是皇族里的中坚之力,然而他们全部死在十分关键的时刻不说,而且死法都无法让人信服,恶名却是全部由父亲来扛,这也未免太过巧合、蹊跷了吧?

念及于此,杨广忍不住看了左顾右盼的杨集一眼,一颗心忽然剧烈的震颤一下,暗自想道:“如果真是两位叔父和弟弟死于阴谋,那么下一个九成九就是这一位了。自己是不是要小心一点?是不是应该提醒这位也要小心一些?”

“圣人,兹事体大,不可擅动,事后理当做到周详计划,否则必将使军改旧事重演,若是因此而造成政局动荡、天下动荡,那便得不偿失了。”就在杨广思绪纷至沓来之际,苏威出声道:“但是删减军府之事一旦圆满完成,必然是一件名垂千古的功勋。卫王身为宰辅之首,于军方之中更是威望绝伦,更为重要的是卫王对军队改革有着十分经验,臣以为除了卫王之外,再也没有人适合领衔改革了。”

“臣附议!”

“臣附议!”

“末将附议!”

“末将附议!”

各派将官纷纷起身附议。一时间,百福殿争吵四起、热门异常。

杨广看着下方各派代表气调一致,两条剑收下的眸子闪了一闪,心头却是不由涌起一阵凛冽的颜颜冷意。

杨广政治嗅觉十分敏锐,眼看着苏威话里有话、剑指杨集之后,各大政治势力的代表却罕见的达成默契!可见他们已经在对待杨集的问题上,达到了高度的共识。

简而言之,随着杨集成为尚书令,这些政治势力代表尽皆感到一股庞大的压力,都在担心杨集入主中枢、成为事实上的百官之首,于是,各派渐渐形成一种共同的担忧。

必须压他一压!

毕竟在他们看来,杨集除了在军事上话事权极重之外,还有插手民政倾向,而他本人在中枢之中,又是检校兵部侍郎、右卫上将军;一旦他成功入主中枢,那么他和身后的卫王系、皇族势力必将大肆掠夺议事堂和三省六部、九寺、十二卫四府权力,所以就连裴矩、萧玚等与杨集关系亲近的人,在对待杨集的问题上,也都予以默认,虽然他们没有出声赞成,可是他们却也袖手旁观、默然以对。

但是这些人又不能、不愿、不敢与杨集直接发生冲突,唯一的选项也只剩下捧杀了。而此时此刻,他们看似好心、看似对杨集有信心,实则是希望杨集扛下删减军府这个涉及数百万人利益的大事;最后要是闹出什么大问题,那么杨集自然像当初的宇文述一样,要站出来背黑锅。

事情要是闹到那一步,杨集就会从俯瞰众生的“军神”神坛上跌下来,继而在天下造成一种“彼年少识浅、不通军政大事”的印象,彻底将杨集限制在带兵打仗的将帅、只堪为地方“小官”的角色之上。

这种共识,没有人会叙说、也不用说出来,但是在几个政治派系之间却达成了惊人的默契。

面对这纷纷扰扰的一切,杨集只是冷眼以对,他算是看明白苏威这头老狐狸的险恶用心了,不过他毕竟只是一个臣子,看待问题的时候,与杨广这个当皇帝的,自然有所不同。

他觉得这头老狐狸完全就是摸准了他的脾性和心思,知道他杨集已在凉州呆了五年之久,如今既然成功歼灭了吐谷浑,也就没有理由继续赖在凉州不走了;接下来,他杨集必将遵照自己所提出来的“五年换届、不升则调”的政策,主动请辞。

然而以他杨集现在的身份地位、国家无战事的局势来说,一旦他离开凉州,杨广肯定不是把他调往另外某个州,而是让他正式担任尚书令和检校兵部侍郎、右卫上将军等职。在这个前提之下,对他信重无比的杨广不但不会让他坐冷板凳、当吃干饭的散官,甚至会有九成的可能把尚书令实化。

尚书令要是再一次化虚为实,苏威这个尚书省左仆射的权力少说也要下降一半左右;如果再把杨广对杨集的信任、对苏威圆滑的不满来算,那么苏威权力下降的程度就更多了。

鉴于自身权力所面临的危机,苏威因此故意以删减军府、大隋军事来羁绊他,免得他日后插手左仆射主管的权力极重的吏、民、礼三部。

至于军事之权,那是属于尚书省右仆射高颎的,哪怕他杨集以后尽数接手、完全架空了高颎,与他苏威又有何干?

其他人也觉得他杨集是个巨大的威胁,所以或赞成、或无言默认。

而史上的杨恭仁、萧瑀、卫玄、卢楚、王仁恭、薛世雄、李景、杨义臣、张须陀、阴世师、尧君素、王威、高君雅、皇甫绾、王辩、郭绚等等刚正不阿的忠臣良将,就是因为遭到这些人的联手排斥排挤、上进馋言,所以他们始终无法入主中枢、无法执掌大权,最终要么战死、要么郁郁而终、要么顺应大势降贼……

如今的大隋繁荣昌盛、蒸蒸日上,这些可恶的政客竟然对他来这一套,简直是可恶之尤!

哼,你们不是不希望老子当尚书令吗?

老子不仅要当这个尚书令,连带检校兵部侍郎、右卫上将军也要干上了;就算不能气死、玩死你们这些王八蛋,也要让你们不好过。

虽然自己目前只是一个孤家寡人、皇族也是势单力孤,但是还有一个同样是人见人厌的亲家公宇文述、还有一个出身就因为振兴家族而愁成阿婆脸的表兄李渊,除了他俩之外,还有戴罪的虞世基和王世充、还要不知在何处唉声叹气的萧铣和李密。

这些人个个能力出众、个个都是政斗中的高高手,要是把他们集中起来,再加上现有的卫王系和皇族、帝党,那便形成一个十分可怕的战斗团队;只要大家在杨广麾下群策群力,如果还干不过你们这些王八蛋,那才叫有鬼了。

一想到自己有朝一日带着一帮反王,干掉眼前这些王八蛋和他们背后的家族、派系,杨集真是越想越是兴奋。

“圣人,卫王足智多谋,又有整顿凉州军、整顿豳州军等京兵的经验,以老臣之见,卫王着实是主管删减军府的不一人选。”高颎虽也是一足智多谋、老奸巨滑的人,可是他的私心杂念远远不如苏威,听了苏威的话,再加上他也觉得杨集是不二人选,于是也出声表示支持。

“正如苏公、高公和诸公所言!”杨集肃然道:“我的确是个英俊潇洒、温文尔雅、用情专一、武艺高强、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兼通军政、身经百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神战神杀神,但我这个比较低调,一般都是不会认的。不过大家都是德高望重的人,既然大家都这么说,那我显然就是千年难得一遇的奇才天才,若我继续低调,那便显得虚伪了。”

“噗”杨秀不适应这种说话方式,一下没忍住,一口茶水全喷在桌桉之上,他一脸歉意的解释道:“不好意思,实在是太意外了。”接着,又向杨集说道:“别的还好,但是卫王阁下,你都三妻多妾了,这也叫用情专一?你这是什么用情专一?”

“蜀王兄这就有所不知了;据小弟所知,我朝许多达官贵人、世家门阀子弟都喜欢养一些俊俏的‘书童’,而在座诸公之中,就有一些人放着正道不走,却喜欢走那歪门邪道。”杨集很有理由的说道:“但是小弟我就比较单纯了,我只喜欢女人,难道这还不叫用情专一?”

杨秀无言以对,而诸公中的一些人却是老脸通红,走歪门邪道和被走歪门邪道完全就是一种高雅的风尚,你咋能这么说呢?

哼,真是俗人一个。

完全不懂个中美妙。

“都说我闭嘴。”杨广黑着脸,对杨集怒斥道:“信不信我找些又矮又肥的‘书童’给你?”

“算了、算了!”对于十分特殊的“书童”,哪怕长得再好看,杨集也是逊谢不敏、退避三舍,更别说是又矮又肥的‘书童’了。

杨广冷冷的说道:“既然不喜欢歪门邪道,那就给老,给我说正事!”

歪门邪道这种歪门邪道,杨广也是异常的厌恶,然而他的厌恶,却是其他人的喜好,虽然他是皇帝,但是他也管不到人家闺房中去。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严厉的约束皇族这帮兄弟子侄,不要让他们放着正道不走,却改走什么歪门邪道。

当然,他同样管不到人家的闺房之中,不过却能用苛刻、严酷的家法来防微杜渐。

“喏!”杨集一正神色,说道:“我相信我有能力、有实力、有本事做好这件事,但是我做不到。”

“你的理由呢?又是什么?”杨广的语气虽是有些咄咄逼人、盛气凌人,但是他心中却是暗自松了一口气,他真担心这个年轻气盛的堂弟受人一激,于是就傻乎乎的、没头没脑的撞上牵涉极大的军府。

杨集虽然在打诨插科,可他从来不会拿国事开玩笑,说完了自己的理由:“理由有四:首先是自我出仕至今,一直在凉州为官,我对中枢、对天下军府一无所知,甚至就连大隋有多少个军府、各州各有多少个,十二卫分别掌控多少、掌控哪些军府,我同样是一无所知,这样,又让我如何着手?若是贸然下手,岂不是瞎扯吗?其次、当下,北方旱灾蝗灾十分严重,我认为朝廷此时的首要任务是把以工代赈、安定民心、恢复生产,而不是改制。第三、圣人北巡在即,在北巡途中,什么突发事件都有可能发生,此时的大隋腹地需要安定。第四、我杨集好歹也是尚书令、亲王,要是连删减军府这种‘小事’者要我去操心,那么尚书左右仆射、六部尚书六部侍郎、十二卫四府东宫六率还有个卵用?”

“我觉得删减军府的方案最好还是由兵部、军机处、十二卫牵头,再由东宫从旁协助。等他们做出方案以后,再逐层商议。同时,我认为这也是对大隋军事体系的一次大考,如果他们做得不够好、不到位,那么他们就是失职。”

“要是他们做出来的删减军府的方案合情合理,那么接下来的实际操作,我这个尚书令、检校兵部侍郎、右卫上将军,责无旁贷。”

一番话,说得掷地有声。

杨广深深的看了杨集一眼,又看了看神色各异的“诸公”,断然喝道:“准奏!”

说着,又对兵部侍郎段文振道:“段卿,此事就由兵部来牵头,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最完善的方案!”

段文振不仅是军人出身,而且也是一个十分有追求、有报负的人,他对于杨集所说的这些话,深以为然;要是主管军事的兵部事事都需要上面的人来操心,那么还要兵部有个卵用啊。此时他听了杨广的命令,立刻神情振奋的起身,肃然抱拳道:“臣遵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