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708章: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大隋主沉浮 第708章: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17:19:46 来源:笔趣阁

“李少监,既然没有人反对,那就开始下一个议题吧!”杨广见之前提出的两个议题都通过了,又向殿内少监李渊吩咐道。

“臣遵命!”李渊先是向杨广行了一礼,接着向殿内众臣说道:“下面是第三个议题、此议题是吏部牛尚书提出:自开科取士以来,朝廷确实是吸纳不少优秀人才,不过参与科考、朝廷录取的人才多数是北方士子,南方人却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天气变化、宣传不力等等,而很多南方士子因为以上这些因素,要么不知朝廷举办科考、要么被耽搁在路上,当他们赶到京城参与考试之时,不是错过考试时间,就是因为水土不服,影响了南方士子的正常发挥,最终考不出应有的水平。”

“牛尚书认为这既达不到唯才是举、唯才是用的效果,对边远郡县士子也有失公平,建议朝廷今年在十四州各设一个考点,凡是士子,无论贵贱皆可就近参与科考。为了防止提前泄题、防止考生收买监考官员等恶劣事件发生,今后科考将会效彷凉州:即是主副考官由朝廷临时委派,主副考官在考试前,不许向朝廷官员泄漏自己的行踪、不许与监考之地的官员和考生接触,若是有人违反此令,视为帮助考生作弊,除了其本人要承担相应责任之外,瓶判处其子、孙、重孙三代不许为官为将。”

“试题另由御史台和兵部官员带兵护送,其他人在正式考试之前都不能接触试题,否则视作偷题,并以叛国罪论处。直到考场之内,御史官员和主副考官、地方官一起当众检查印泥封条完好无损、印章位置完全吻合,方视试题没有被拆开过,否则视作御史官员和兵部官员在路上私自拆开过,其所受惩罚‘偷题者’。而考生,一律采用湖名制;考完收卷封存以后,由朝廷派去的一干人等送至京城,评出了结果以后,再拆开湖名封条、将考生分数公布出来。”

以上这些,是杨集等人在凉州做出来的防作弊的手段,虽不能说无空子可钻,但是对于当前的大隋王朝来说,已是十分高明的手段了;尤其是惩治的力度之大,足以令官员们望而生畏、不敢以身试法。

这个议题其实没有什么好争论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要员及其家族早已回过神来了,他们现在的想法如同当初的苏威、高颎、裴矩等高明之士一样,都认为自家占尽优势,凭着家族深厚的家风、文化传承、优握学习条件,哪怕是公平公正的考试,寒门子弟也考不过自家子弟。

至于世家门阀之间在科举上的较量,其实早在开皇七年就开始了,杨坚在当年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取代九品中正,自此选官不问出身和门第,最初,杨坚规定各州(郡)每年向朝廷选送三名寒门子弟前来中枢,与享受自荐、举荐、门荫特权的世家子弟一起参加秀才与明经科的考试。

而后杨坚又是步步为营,把三名寒士逐渐增加到五人、七人、十人……不过总体上说,考生们经过逐次考试以后,最后都演变成世家门阀子弟在较量,只因寒士是真的考不过、考不赢。而这也是他们不再排斥科举的重要‘桉例’、‘依据’之一。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官位、权利、金钱、美色等诱/惑面前,寒门子弟比贵族子弟、世家子弟堕落得更快;如果自家子弟实在考不过寒门子弟,那就把那些考上来寒门子弟收揽为己用,使之成为自己人。

这样在官场之上培养寒士、其实远比培养自家子弟还要隐讳、还要安全、还要微不可察!不过他们非常聪明,为了防止皇帝察觉、为了让皇帝高兴、为了让皇帝觉得赢了,所以每到谈这种事儿的时候,都会拼命的摆出一幅臭脸。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无外如是!

与此同时,一个个作出苦大仇深状的文武重臣主要还是回味着刚才那两个议题,通过圣人和杨集刚才的态度的来看,他们极可能要对通济渠沿线的黄淮官场动刀了。很多思维敏捷的大臣甚至都在考虑着如何让自己派系的人离场、如何去填补漏洞了。

见此议题有些冷场,杨广问道:“诸公,科举涉及到各州各郡官员,和朝廷很多部司息息相关,如果有什么不同见解都可以提出来,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舞弊的发生。”

“启禀圣人,老臣并无异议!毕竟此法已在凉州执行多年,就目前来看,已无漏洞可找、无空子可钻。”苏威看了杨集一眼,又向杨广说道:“当然了,主要还是此议题来得太过突然,大家现在没有丝毫心里准备,能否明后天再议?”

其他人闻言,也纷纷附和了起来。

戏要要做,就要做全,若是没有丝毫疑虑就贸然答应了,圣人怎么想?岂不是说他们脸上的表情都是在做假欺君?

“好吧,就依苏相国所言,三天后再议科举。”杨广点了点头,正如之前所说,凉州毕竟只是一个州,无论执行什么政策、方案都很容易,但是如果放大到整个大隋,还是要有个周详的计划才行,否则的话,武举之祸端极可能会重演。他想了想,又向杨集问道:“卫王,在防止作弊方面,你可有什么要说的?”

“再好的制度都有空子可钻,不过就目前来说,凉州那边已经做到极致了,凉州官员已经改无可改、补无可补。剩下的空子,要么寄望于朝廷官员来补,要么是让在发现之时一一补上。”杨集接着说道:“我认为主要还是在惩治力度方面要落实到位,只有让负责科考的官员们全部意识到帮人作弊祸及三代,他们才不敢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泄题、帮助考生作弊。”

世上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适合的制度,况且杨集又不是百科全书,焉能知道一切?不过好在这时代考试科目比较少,内容也以文科为主;而占分比重最大、朝廷最为重视的策论,等于是写议论政治得失、针砭时弊、建言建议的作文,只要朝廷严防官员提前泄题,一般人都作弊不了。

杨广也明白凉州做到极致了,从他们这几年的科考情况来看,确实没有什么“丑闻”出现;剩下的,也只有像杨集所说那般,交给朝廷官员来拾漏补遗了。便向众将臣说道:“国欲兴,必须有贤才辅助,然前朝诸多选才之法不胜其弊,导致世家杰出子弟、寒门杰出子弟不能人尽其才,空有报效国家青云之志、盖世之才,却无报国之门,可叹可惜之极。是以置唯才是举、唯才是用的武举和科举,凡是考中的杰出之士,不论世家门阀、寒门,皆赐功名。谁要是因一己之利,刻意打压、不录有真才实学却没有势力可依的人,休怪我翻脸不认人。”

苏威连忙起身,他向杨广一揖及地,神色肃然的说道:“圣人,老臣与牛尚书、杨尚书定然全力以赴,办好科举考试。”

世家和寒门之争乃是根本利益之争,讲究的是策略,时而要循序渐进、时而又要试探底线,并不是刀光剑影、有进无退的生死之争,却也母须在这个时候与皇帝斗得不可开交。这一点,苏威这头老狐狸就做得相当不错,他既主张了自己的立场,让朝中文臣向他靠拢,又不至于疾风骤雨使皇帝不能接受,其间之尺度拿捏的相当稳妥。

杨广面容缓和,微微颔首道:“苏相乃是国之肱骨、帝国之功臣,我相信你始终以帝国利益为重,快请入座!”

作为皇帝,杨广深明平衡的重要之处,他知道世家和寒门、军武世家与诗书世家、世家门阀与世家门阀因为根本利益不同、利益纷争,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明争暗斗,他们从来都不可能和睦友爱、共同进退。如此为了反对而反对局面,自然不利于朝廷政策的实施、不利于大隋王朝进一步强在,但是对于皇帝而言,却是维系各大政治势力“平衡”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旦文武、各派、各大世家门阀合流,皇帝对于这个天下,便会彻底丧失掌控力。但是当下,不仅仅只是政治派系相争那么简单,还有各大派系联手打压寒门这支新兴力量的征兆。

这种征兆,与杨广摆脱对世家门阀人才过度倚重、谋求的人才多样化的深意发生了严重冲突,同时也是杨广绝对不能容许的,故而把丑话说在前头,免得这些人误人误己更误国。

“多谢圣人。”苏威拱手一礼,重新入座,他反眼看了看上首,却发现杨集默默的品茶,仿佛此事与他无关似的,根本没有多看一眼,好像自己努力争取的举办科举之权与他毫无关系、在他眼中更是不屑一顾!

嘿,这小狐狸当真是虚伪之极。

如果说杨集没有对朝政动心、没有夺取尚书令以前拥有的实权,苏威是绝对不信的。他是十分贪权的人,此时以己度人,觉得杨集现在对于权力显得这么安静、更没有什么作为,并不是他真的甘心当个虚高的尚书令,而是他当尚书令的时间太短,撷取权力的时机尚未成熟,可是他一旦坐稳了尚书令的位子,定然会发动疾风暴雨一般的进攻。而这,也是苏威绝对不允许的。

当然了,苏威这种戒备和敌意并不单独是针对杨集,但凡是换作任何一人来当尚书令,他也不容许这个职务重新实化,以免影响到他的权力……除非,由他来当。

只不过他也知道这个可能性极小极小,甚至形同于无,否则杨素死后,圣人何至于将尚书令虚设如是之久?但,人生都要有一个明确目标才行,万一哪天出现什么大变故,自己说不准真就当上实权在掌的尚书令了呢?

“诸公,东/京洛阳那边,率先审问了一下小野妹子,得出了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就在苏威心念电转之间,杨广又向众臣说道:“据洛阳刚刚发来的急报上称,倭国本州岛的岛根县的的确确有一个盛产金银铜的‘石见银山’,而在倭国本州岛之北的‘左渡岛’则是一个盛产黄金的宝地。这两个地方的石头闪闪发光,一到晴朗天气,更是光彩夺目、金光闪烁。可见倭国正如卫王所说那般,确实有着丰富的金银铜矿,而且极易开采。”

大殿内一片哗然,很多人都用迟疑不定的目光投到了杨集身上,杨集是第一个提出倭国盛产黄金、白银、铜的人,而且他说产出之地与百济极近,大隋若是以百济为跳板,很多轻松就能渡到倭国本州岛。

在他提出来的时候,大家几乎全部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毕竟杨集没有都没有去过倭国,单凭奇闻逸事来判定,说服力实在不足,要不是他的确判断出青州环渤海湾有金矿和银矿,而道王杨静又确实是找了出来,否则大家早就斥为荒谬的无稽之谈了。然而谁不料短短一两天时间之内,确凿的消息就从关押在洛阳的假使节嘴里传入关中了。

这人莫非真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不成?否则,他怎么知道的事情的知识会有如是之是?

迎着一双双神色各异的目光,杨集神情如常、面色澹澹,只是心中却有一种直觉:那就是杨广此时提出来,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实是不安好心。他现在分明就是用倭国金银之事抢建一个政治斗争的台子,让文武百官、各大政治派系因为倭国的真金白银争斗下去,使各派为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继续恶劣下去。

亦或是可以说,这才是杨广办这场临时朝会的真正用意所在,而之前的几个议题,实则是为这一议题做铺垫。另外就是此事极有可能与军队、军事行动有关,不然他召来这么多武将做什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