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136章:美女惹的祸

大隋主沉浮 第136章:美女惹的祸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21:59:14 来源:笔趣阁

乐平公主杨丽华办寿宴,朝廷官员都派子侄送礼,至于世家豪门、官宦人家,就不必多言了。

这样的日子,无疑是世家门阀子弟交际亮相的一次盛会,而对于身份地位比他们低的人来说,则是结识他们的好机会。所以只要能来的都来了;这样的场面在官场之上并不稀罕,有的官员甚至倾家荡产地送了礼,还要欢天喜地,颇有一种财去人安乐的豁达,但回过头,自然也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宴会,收受比自己地位更低的官员、商人的礼物。

来赴宴的人只有两种,前者是有请柬的人,基本上,只有世家门阀、朝廷大员头面人物,这些人是杨丽华不得不请的人物。

后者没有请柬的不请自来的人,要知道这些人都是举足轻重的人,即便微服出行也是前呼后拥、明暗侍卫无数,平时若是大规模的集会,皇帝怕是睡不好觉了,如今有这样好机会,他们完全可以堂而皇之的聚会,其他人也无法提出质疑。

而这些人也不是抱着吃喝的目的来,再加上芙蓉园又是一个地域有限的湖心岛,所以宴会并没有一桌一桌的摆,而是在不碍事的地方摆上几案,上面放了一些酒水、瓜果、奶制品、冷饼、炖肉片、烤肉片之类的食物,旁边有婢女侍立;若是有人饥饿口渴,可以就地填填肚子。

因此芙蓉园树下花丛、岛边石岸,处处是三五成群的人,他们或据席而坐、或比肩而立的指点湖光水色,一群群人言笑晏晏、和声交谈,气氛十分热烈。

芙蓉楼一楼的一间宽敞的房间,早已让人布置了出来,被杨丽华当作接待尊贵客人之处,看起来没有什么金碧辉煌的奢华摆设,但是屏风、几案、器具、盆景的盆都透着古朴气息。

不识货的要是进了这间房间,或许觉得陈设虽然古朴大气,却无法匹配杨丽华的身份。

而识货的人就会发现燃着薰香的香炉是秦朝的,身前这张几案是汉朝,蒲团和案旁充当画瓮的大花坛子是晋代的,墙上的画是顾恺之的…总之,房间内大小摆件都是独一无二、价值连城的宝物。

在一张卷耳青玉桌案上,正放置着一张长约五尺的古琴,琴面斑驳,可以看出漆分了三层,底层颜色是薄鹿角灰胎,中层为硬黑漆,表层隐隐泛着幽绿,如同绿色藤蔓缠绕于古木一般,琴背项间刻篆书“绿绮”,琴池有铭文“桐梓合精”。

今天的寿星杨丽华正站在一边观看,尽管她已不在青春华年,但岁月的沧桑并没有在她美丽的脸上刻下太多的痕迹,一张瓜子脸不施一丝粉黛,却给人清丽高雅之感。

她静静的站在那里,观看盘膝坐在几案前的忘年之交裴淑英。

裴淑英白衣胜雪,从窗外泄入的朝阳正照在她的身上,仿佛散发出一层柔和的白光,清丽出尘的脸蛋也似成了半透明状,乌黑的发、红润的唇、雪白的肌肤,使她如同一支清莲。

此时她黑白分明一双眸子正专注在这张古琴之上,一缕阳光正照在琴面上,能清晰看到漆胎内闪烁的鹿角霜和金、银、铜等粉末。

她细细的观看良久,用纤长的手指轻轻拨了一下琴弦,琴音中正和平、音色温柔敦厚。当琴音散尽,屏息凝视的裴淑英长长吁了一口气,欣然起身道:“公主,此琴确实是司马长卿的绿绮。”

杨丽华皱眉道:“琴音有三:泛音幽雅、飘逸、空灵,仿若天籁之音,故名天声;散音深远、雄浑、厚重,有如钟磬之声,故名地声;按音细腻、柔润而略带忧伤,极似人在吟唱,故称人声。天、地、人三者相互补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然历代斫琴师很难将此三音做到圆满,是以名琴极为罕见。而此琴发出的音色,甚至不如我大隋斫琴师所制之琴,这显然不是名琴应有之音,是以怀疑它是后人仿制赝品。”

“琴弦一般是由牛筋和马尾制作,时间久了,牛筋会变硬、马尾会变脆,所以琴弦要不时更换。而此琴之弦乃是牛筋所制,用得久了,音色自然会越来越差。但尽管如此,它的音色还是超过了我见过的所有古琴,这足以说明此琴的不平凡。”裴淑英看了杨丽华一眼,放低声音道:“一旦换上新弦,便可令琴音臻至圆满之境、便可令此琴成为稀世珍宝。至于它是不是古之名琴绿绮,我认为已经不重要了。”

“淑英所言极是!”杨丽华微笑道:“乐器奇妙之处,在于它们发出优美动听的音律;刻意追求古乐器历代之主,却是落了下乘。”

话音刚落,门外有婢女叫唤:“公主。”

杨丽华道:“进来!”

婢女推门而入,杨丽华看了一下天色,发现还早得很,便问道:“何事?”

婢女行礼道:“负责接待客人的宇文管事打发人来,说卫王和萧家小娘子来了。”

“卫王是我弟、萧颖是我未来的弟媳,这个还用特意使人来问?”杨丽华说到这里,脸色忽然一变,急问道:“莫非卫王又打人了?”

大喜之日、宴会之上,若是有人借酒装疯、打架斗殴,绝对是件不给主人面子之事,是以有再大仇怨,一般人都不会在别人的宴会之上闹事,但是杨集和贺若弼去年就把杨纶的三十岁寿宴打翻了;宴会被迫中止了不说,杨纶最后负荆请罪,弄得浑身是伤,这起事件直到昨天才彻底解决干净,以贺若弼一族覆灭而告终,顺带还牵涉到了关陇贵族诸多门阀。

杨丽华听到接待管事刻意通报,本能的以为杨集又搞事了。

裴淑英目睹了杨集和贺若怀亮打架的整个过程,本来好端端的低声摆弄“绿绮”琴,此时一听杨丽华这么说,也忍不住抬起头来。

“回公主,卫王没有打人。”婢女脸露出古怪的表情,低声说道:“只是卫王的寿礼实在是太……太特别了,所以宇文管事专门通报。”

杨丽华一听不是打架,便放心了,好奇的问道:“金刚奴和萧颖送了什么?”

婢女尴尬的说道:“卫王送的是一个大得离奇的寿糕,以及十坛葡萄酒;萧家娘子送了一套琉璃茶具、一幅王献之的字。”

杨丽华愣了好一会儿功夫,忍俊不禁的说道:“我自周岁至今,已经庆生了四十三次,收到的奇珍异宝、名人字画、古代器物不胜枚举,但是从来就没人送过寿桃、寿糕这样的贺仪;仔细想想,他这份与众不同的贺仪蛮有意义的。对了,卫王现在在何处?”

杨集、萧颖算是杨丽华的至亲之人,按理说,怎么也该第一时间来见见自己这个堂姐、寿星,可是这对未婚夫妇,竟然连个见都不露,这就咄咄怪事了。

婢女干笑道:“卫王知道宴会随意就餐的规则以后,就和萧家娘子去游玩了。”

杨丽华无语了,宴会的规则确实是这样,但也只是针对不请自来的人而已,有请柬的贵客,将会集中在主楼大厅就餐;在杨坚、杨广都不便出席的情况下,超过杨集的席位寥寥无几;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彰显他尊荣地位的好机会,可他却自贬身价,把自己划为不入流的角色,带着未婚妻跑了。

不过想到杨集和独孤敏自行其事、与权贵男女格格不入处世之道,杨丽华便又释然了,甚至还宽容的认为杨集潇洒豪迈、不拘俗礼,有魏晋名士风度。

说起来也是可笑,当初的杨丽华却是十分瞧不起杨集他们母子的,总认为他们丢人现眼;但是随着杨集名扬天下,取得盖世功绩归来,她的心态也跟着变了;这种变化,甚至连她自己都没有察觉到。

这其实是人所难免的秉性,当某个人落魄、无能时,甚至父母、亲兄弟都瞧不起他,更别说是堂姐了,可这个人一旦得势,那就是远在深山有近亲了。

杨丽华忽然玩心大起,她对裴淑英道:“我这个堂弟从小就与众不同,一般来说,只要有他在,都会发生大大小小、稀奇古怪的好玩之事。要不我们一起出去瞧瞧?”

裴淑英笑道:“今日是公主的诞辰,若是连寿袍也不穿的出去,岂非惊煞了芙蓉园?”

杨丽华摇头道:“我请来的人都来了,而且被安排在主楼观景,想必男客正在谈公务,而女客则是聊着家常里短;而外面的客人又有几人识得我?我只要戴上幕离就没人认识了,只要让人在前方带路,免得兴师动众就是了。”

杨丽华这样一说,裴淑英顿时也来了兴致,她笑着说道:“那好吧。其实几个月前,我在芙蓉桥上见过卫王一次,他说话的方式稀奇古怪,但听起来让人忍不住想笑。”

与此同时,杨集和萧颖正在芙蓉园内瞎逛;由于今天人多,且里面没有什么危险,杨集便遵照规矩,把随从留在了外面,不过他的阔剑麒麟,却是片刻不离身的,万一有人找麻烦,手中没有武器怎么能行?

除了剑,还有折扇一柄;这是他多年前在炎热夏天搞出来的东西,比团扇、宫罗扇、棕扇、羽扇都方便,不过每个时代的习惯不同、喜欢的东西也不同,其他扇种虽然存在不方便的缺陷,但是却都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一个扇种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所以杨集认为折扇好,可他老娘和公孙桓等人十分嫌弃,都认为一张一合的折扇轻佻骚包、哗众取宠、很不庄重,大家宁可拎棕扇,也不愿使用“轻俘的折扇”。

这一实际现状,直接导致杨集怀疑折扇要是推广的话,恐怕只有走在时尚前列的纨绔子弟、青楼女子、嫖客才能接受得了,但是一想到自家不差钱,折扇值不了几个钱,也懒得理会了。

他这柄折扇的扇骨由精铁打造、扇面是白缣,可谓是扇风打架两不误,只是让他有点遗憾的是扇骨太薄,不能像武侠小说那样藏暗器。

杨集知道贵族宴会是什么样子,一听说可以自由行动,便不去了。

萧颖虽然觉得有点不太好,可是她又不愿和油滑的贵妇独处,当她一想到乐平公主不是长辈,于是就以客随主便的理由说服了自己,然后顺理成章的‘从夫’了。

同他们一样四处转悠的人很多,都是一些想找熟人攀谈的贵公子,或是对自己身份地位犹嫌不满的中小官员、中小世家门阀子弟。

因为杨集和萧颖的目的和这些人不同,两人的表现自然也就同了,这些人是有目地的悠转,一旦遇到目标,要么是彬彬有礼的上去聊天,要么是整衣行礼,毕恭毕敬的自我介绍一番。唯有他们两口子谁也不认识,更懒得刻意结交谁,所以显得格格不入、与众不同。

认识杨集的人自然也有,心中更是恨不得上去自我介绍一番,可是他们见这家伙谁都不搭理,只顾着泡妞;担心自己坏了他泡妞兴致,落得个弄巧成拙的下场,只好强行按捺那份蠢蠢欲动之心,并不甘的默默的关注着,要是有人开了头、且杨集又不生气,再上去攀谈也不迟,只不过其他人也不傻啊,所以过了一个多时辰,愣是没有一人敢去和杨集交流,于是大家也就慢慢的死了心,把注意力放到其他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的身上去了。

杨集和萧颖转了一阵,不知不觉来到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前方有架石桥连通另外一座小岛;杨集眼见气温越来越高了,萧颖的额头也现了细细密密的香汗,于是便走上石桥,准备去上面歇息歇息。

岛上有亭台楼阁,周边种有水竹,还有凋零的荷花,而岛上空地有各色菊花盛开,芬芳扑鼻,客人相对主岛少了很多,所以显得比较安静。

岛边有一条弯曲的观景长廊,人字坡顶有瓦当覆盖,以供游客避雨,长廊靠湖的一边,建了几个观景的八角重檐亭子,只是大多都坐了人,三五成群的高谈阔论、谈笑风生。

这些人多是一些世家子弟,有的是老朋友、有的是新认识的新朋友,其中还有一些小姑娘。

大隋王朝的世家门阀比较开明,关中大地更是饱受胡风影响,所以女眷抛头露面实属寻常。

如果有人带了女眷参加宴会,而女眷又和其他人的女眷不熟,一般都不会去主人单独开辟的女眷集中之所,而是跟着自己的亲友观赏风景,一旦和新朋友认识了、熟悉了,也会落落大方地与人攀谈;这在大隋王朝并不是失礼的行为。而萧颖和其他女眷也不熟,所以她跟着杨集来了这里,也不算什么。

这些人因为有新认识的朋友、还有女伴,便都力图在其他人面前展现自己的风度和涵养,如此一来自然只能谈论风雅之道了。而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风雅,最适合拿嘴巴说的自然就是诗词、文章了。

见人家聊得上劲,嗡嗡嗡的谈论无病呻吟的诗词,相互拍着马屁,两人只好继续前行,直到尽头那一座亭子,人终于少了很多。

亭子中间的圆形石桌上摆放许多酒水、瓜果和食物,旁边侍立三名婢女,她们除了为客人排忧解难之外,还有两项使命,一方面是食物要是被吃光了,可以立即向厨房通报,让人赶紧添加;另一方面是防止有人在食物中下毒、投放不干净的东西,毕竟这里不是公主府,往来的人都十分复杂,未必没有刻意搞破坏的人。

杨集顺了一个酒壶、两只杯子,和萧颖到靠湖那条围栏长凳上坐下,倒了一看,却是品质上好、殷红似血的葡萄酒。他见萧颖用洁白的手绢拭去额头汗水,便将一杯递了过去,微笑道:“娘子,喝一杯解解渴吧。”

萧颖摇头拒绝:“郎君,我不会喝酒。”

“我教你!”杨集将手中酒一饮而尽,然后向萧颖示意一下:“就这样喝,一点都不难。”

“噗嗤”

“噗嗤”

“噗嗤”

“……”

杨集此话一出,顿时惹来一片笑声,原本在谈论诗词文章的世家子女,显然是谈得连自己都觉得没意思了,所以纷纷闭上了嘴巴,将目光看了过来。当他们看清杨集和萧颖的相貌,无论男女,眼睛全都直了。

杨集和萧颖都习惯了这种眼神,也不以为异,萧颖白了杨集一眼,轻声道:“郎君明知我不是这个意思,却故意曲解我的意思。”

杨集也笑了,并说道:“说葡萄酒是酒是没错,其实说它是果汁也对。”

萧颖抿了抿鲜嫩的嘴唇,犹豫了一下,便接过了酒杯,轻轻地嗅了一下,向杨集说道:“有一种香甜的味道。”

杨集笑道:“你小口小口的喝,就更香甜了。”

萧颖像个好奇的小女孩一般,偷偷往旁边看了看,见其他人已经不注意他们了,这才伸出舌尖飞快地舔了一舔,味道果然比闻起来还要好,她紧张的脸色也松了下来。

她小心翼翼地抿了三分之一的酒浆,含在口中,细心的感觉酒的香甜味道,然后一口咽下,新月似的眉微微扬起来,雀跃的向杨集说道:“郎君,葡萄酒果真是挺好喝的!”

葡萄酒的味道虽然不错,但也不至让她如此高兴,她觉得味道好,其实是因为她平生第一次喝酒,而且共饮之人又是她心爱的人,所以觉得此酒格外甜蜜。

“好喝你就多喝点。”杨集看她开心,也由衷的感到高兴。

而小小一杯葡萄酒对他来说,连解渴都不够,便又倒了一杯,向萧颖示意一下,又一口干了。

萧颖有些纠结的看了看杯中还剩下的三分之二的酒浆,一副很想喝又不敢不喝的样子,轻咬芳唇道:“我怕喝醉丢人。”

“葡萄酒酒力低,很难喝醉人。”杨集又给自己倒了一杯,笑着说道:“而且葡萄酒具有美容养颜、舒筋活络、延缓衰老等等效果,只要你适当的喝几杯,那它就是对人体有益的养生之物。”

说完,又干了。

“兄台此言差矣,这世间哪有不醉人的酒,而葡萄酒哪有这么神奇?”就在萧颖纠结之际,旁边响起了一个清朗的声音,两人看去,见到一名玉树临风、容颜俊美的少年走了过来。

今天能来敢来芙蓉园贺寿的人,都有一定地位和背景,人脉也比较广,不可能一个熟悉的人都看不到,所以一两人闲坐十分稀少,同处一座凉亭的十几个少年男女,就是一帮相互认识的人,他们见杨集只带一个美得惊人的姑娘出现,不免有些好奇。

然而世家门阀子弟很少有人穿金戴银,所以单纯从衣着、气质上看不出杨集的来路,想主动打招呼吧,可人家看都没有看他们一眼,便找不到说话的机会。如今听到杨集向一个明显不会喝酒的天仙丽人劝酒,以为他不安好心,但同时也有了摸底的借口。

说话这名少年名叫王仁寿,出身太原王氏,其父叫王裕、其母是李渊的姐姐。

当初魏孝文帝改革之时,排行姓族档次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他考虑到北魏贵族内部等级混淆不清,下令定姓族,而且他定姓族档次之时,对鲜卑、汉人一视仁同,不存在高低贵贱的种族之别。孝文帝定姓族的标准有三方面:一是先世的出身;二是秦皇始以来所任官职;三是秦皇始以来被封之爵位通过比较,高者入姓、次者入族。孝文帝以这三个方面作为判定的标准,主要是这一时期还没有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联姻对象的选择远比大隋王朝随意。此外,这种判定标准也更利于获取汉人大族的认可,以巩固北魏在中原的统治。

在排行天下高门之时,孝文帝确定了魏晋时期颇具名望的四大家族作为北魏“四姓”。这里提到的“四姓”即是以卢敏为首的范阳卢氏、以崔宗伯为首的清河崔氏、以郑羲为首的荥阳郑氏、以王琼为首的太原王氏四姓。

孝文帝之所以选择这四个家族为北魏“四姓”,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第一、这四个家族的魏晋旧籍对北魏汉化具有参考意义;第二、四大家族已经形成了一个牢固的政治利益联盟;第三、鲜卑人为主的北魏政权与汉人大族交好,可以从他们手中汲取到宝贵的治国经验、治国人才,为稳定北魏政权提供成熟有效施政方针。

不过四大名门中的太原王氏没落得相当厉害,已经处于五姓七宗之末,论及家族实力,远远不如不在五姓七宗中的弘农杨氏、闻喜裴氏;当然了,这所谓的没落只是相对于顶级世家门阀而言,太原王氏在其他世家门阀眼中,依旧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顶级门阀。

但太原王家子弟却因为家族的没落变得低调了许多,而且也能放低姿态,多结交一些他们曾经瞧不起的关陇贵族,籍以巩固王家地位、发展王家外围势力。

正是因此,所以太原王氏不但让嫡系子弟王裕娶了“陇西李氏旁支”李炳之女为妻,还把一个嫡系女反过来嫁给了唐国公世子李建成为妻(注1)。

王仁表见杨集相貌堂堂、气度不凡、神态悠然,置身于众多世家子弟之间,却潇洒自如、旁若无人的和萧颖闲聊,料想这是某个世家大族的子弟,便想结交一番。

至于萧颖,虽然美得令人窒息,可是对于处处以家族为重、且在美人堆中长大的王仁寿来说,却也只是惊艳而已,心中并没有夺为己有的念头。

“兄台想必是有所误会!”杨集又不是疯狗,且对方彬彬有礼,自然不会上去就打,他笑着介绍道:“这是在下未婚妻,岂有坑害之心?”

“原来如此,却是小可冒昧了,还望兄台海涵。”王仁寿见杨集回应了,便微笑拱手道:“在下太原王仁寿,敢问兄台尊姓大名?”

杨集见人家彬彬有礼地攀谈,也放下酒杯和酒壶,起身还礼道:“在下杨文会,尊姓大名实不敢当。”

王仁寿一听杨集自称姓杨,心中便是一动:“莫非是弘农杨氏子弟?”但是杨集不说门第,他也不好确认。

照理说,凡是家有郡望的人都会在自己名字之前加上门第,倒不是世家子弟喜欢四处炫耀,而是他们对家族传承尊重,并引以为荣,道理就跟出国旅游说的“IamChinese”是一样的。如果某某人说“家父乃是某某尚书侍郎大将军,敢问兄台大名”,那才是被人们鄙夷、唾弃的炫耀。

王仁寿想了想,索性再度拱手询问:“莫非杨兄乃是弘农杨氏高门子弟?”

“在下乃是大兴杨氏子弟。”虽然杨忠和杨坚都宣称自己是弘农杨氏旁支,但世家门阀都知道是自附的,表面不敢说什么,心中却是无比的鄙夷;所以心中有数的杨集和杨广等兄弟,都不太好意思以“弘农杨氏子弟”自居。(注2)

“久仰久仰!”

王仁表本以为杨集是某个世家门阀的子弟,却不料是什么名不经传、多如牛毛的“大兴杨氏”,心中自然是大失所望,于是虚情假意、言不由衷地说了几句客套话,便拱手告辞了。

其风度礼节让人无法挑剔,不过杨集和萧颖都能看出王仁表在听到“大兴杨氏”时,所表现出来的尴尬之色,不由得暗自好笑。

萧颖将剩下的酒浆喝了,绝美的脸蛋艳霞染腮,红润得几欲渗出水来,美艳不可方物,分外可爱诱人,她娇憨的低声道:“郎君,我觉得大兴杨氏反过来就是杨氏大兴,这比比弘农杨氏好听、吉利得多,而且还充满一股豪迈的气势。”

杨集笑着说道:“等成亲了,咱们努力造出一个大兴杨氏。”

萧颖的脸色更红了,她咬了咬唇,脉脉的垂下了头,勇敢的低声道:“为心爱的人生儿育女,乃是为妻之道。”

“好希望今天就成亲。”杨集笑着说道。

萧颖心绪大乱,窘迫得无以复加,粉嫩肌肤的晕酡又深了几分,脸烧似火,又羞又期盼之下,只好回避道:“不说这些啦,咱们喝酒吧。”

“行!”杨集又为两人倒了酒,一起慢慢的品尝起来。

而另一边,王仁寿已经把杨集的身份悄悄的说了一遍,众人便纷纷向杨集和萧颖这边打量了起来。

此时的萧颖酒晕娇颜、份外妖娆,展现出来的甜美、香艳、妩媚,莫不令人怦然心动。

而那些世家子弟在杨集他们到来之前已经喝了不少酒,葡萄酒的后劲也开始发作了,而且不是每个人都像王仁寿有定力,并且抵御得了萧颖的美色,而且王仁寿有君子风度,并没有专门提及人家女眷,是以大家并不知杨集和萧颖的关系,误以为杨集是上不得台面寒门子弟,其中有几人耳语一番,便纷纷站起身,向杨集和萧颖走来。

“杨兄请了!”

几人满面春风地向杨集打招呼,杨集正在欣赏萧颖前所未有的美态,如今被人打断,有些不高兴的皱眉了起来。可是这几个酒壮色胆的人却视若不见,纷纷自报家门了起来,一名俊秀的少年拱手道:“太原王思春!”

杨集看了此人一眼,见他色眯眯的用眼色瞅着萧颖,心道:“这人名叫王思春,倒是恰如其分。”

又有一个容颜俊美年轻人拱手道:“荥阳郑元珣!”

“博陵崔浩!”

“清河崔顾!”

等他们介绍完毕,又有几个年岁不一、身材魁梧、长相相似四兄弟一起拱手道:“范阳卢明月、卢明亮、卢明星、卢明辰。”

一帮人这么上来,气氛就变了,虽然他们的微笑、气度无懈可击,可终究城府不深的年轻人,那高傲和挑衅的意味虽然藏得比较深,可是有两世阅历的杨集还是能够感觉了出来。

他本来是懒得把时间浪费在没完没了闲扯,才没有说他是杨集,而是报了自己的字,没想到这帮人听说自己不是什么大人物,便本性毕露了。

不过既知对方不怀好意,连还礼都免了,他放下酒杯,将麒麟剑横在膝上,作好随时打人的准备,口中淡淡地问道:“你们想怎样?”

王思春拱手道:“今日大家同赴公主寿宴,又托公主之福,得以在此相遇,也算是一场难得的缘份。我看杨兄温文尔雅、书香气息斐然,不若取芙蓉园一情、一景、一物为题,作诗文以记之,杨兄以为如何?”

“你们山东士族了诗文经学传世,而我们关陇门阀却重军武,一文一武根本没有可比性,你们要跟我比诗文,就跟我邀请你们比武一般。”杨集淡淡的说道:“你们温文尔雅、知书达礼,而仁义道德、谦让有礼素来是你们这些名门望族的传统美德,想必丢祖宗颜面的卑鄙无耻之事,你们是不屑为之;所以,诸位肯定不会拒绝在下以武会友之邀,否则就说明诸位仁义道德、谦让有礼的家风是欺骗世人的虚假面具。”

……………………………………

注1:一些史料说李建成原配妻子是太原王氏之女,当李渊在晋阳起兵时,身在大兴的李王氏和子女被卫玄、阴世师、骨仪杀了,只有李建成和李元吉借机得以逃脱,一同出逃的还有抛弃平阳公主的柴绍。郑观音则是李建成的续弦之妻。

这个推论十分可信,毕竟晋阳起兵时,李建成虚岁二十七,而郑观音虚岁十六,两人的年纪足足相差了十一岁;以古人早婚早育、早栽树早乘凉的观念来看,作为唐国公世子的李建成几乎不可能晚婚,就算他二十五结婚,郑观音也才十四岁,这又和被杀的几个子女对不上,所以原配是郑观音的可能性很低很低。而李建成娶表姐妹为妻,这与亲上加亲的观念十分吻合。

注2:关于杨坚、李渊血统之说,史学家陈寅格先生就有详细推论——宇文泰为了推行关中本位制,严令将臣把祖籍归入关陇,关陇集团由此产生;也是在此时,杨坚之父杨忠自附弘农杨氏、李渊之祖李虎自附陇西李氏……而各大世家门阀,见到一个个位高权重的大将、大臣自己送上门来,岂有不认、不接纳之理?

——————

求订阅、月票、推荐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