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176章:有难你们当、有福我独享

大隋主沉浮 第176章:有难你们当、有福我独享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21:59:14 来源:笔趣阁

仁寿三年对大隋和周边异族都是风云变幻的一年,凉州之战,对于大隋及至周边各族来说,都是意料之外的变故。那场突如其来的大战、以及出人意表的结果,让大隋王朝少了三十多万强敌,这场实实在在的战争和战绩,也令大隋威名和雄风更胜以往;而对于东西突厥来说,则是损失三十多万有生之力,双方都继承不到步迦可汗“遗产”,实力自然也都远比史上的东西突厥弱小。

不过真正令吐谷浑、高句丽这些与大隋关系不好的异族担忧的不是大隋完成了北方战略,如果大隋此时穷兵黩武、积极备战,吐谷浑和高句丽不会太担心,过刚易折,若大隋继续征战,一来会引来四周异族联手,二来对大隋内部也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如果大隋此刻继续积极备战,准备来年再打一场大战,妄想征服四塞,拥有地利优势的吐谷浑和高句丽都会很高兴,因为那样不但是将自己摆在了四周各族的对立面,甚至从内部就能自己毁灭,如果大隋完了,那最大的得益者自然就是他们这些实力强大的国家,以高句丽的实力,完全可以轻易将辽东收入囊中,同理,吐谷浑也能以当前的实力占据河西走廊。

然而事与愿违,大隋在打赢了步迦可汗以后,只是命杨集在边境与吐谷浑对峙,这种上不下、下不下的局势,令吐谷浑之十分恼火、被动。

而凉州,在经过一年的动荡和波折,也慢慢归于平静,年关将过之际,除了瓜州总管麦铁杖频频出击鄯善之外;腹心之地,随着隋军占据有利制高点,大隋和吐谷浑默契对峙在前沿阵地,并没有发生什么不友好的举动。

但灾民、难民、失去百姓的大量涌入,却使凉州享受不了什么战争红利,反而使穷得连柴刀、镰刀都没有的凉州变得更加严峻,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这些灾民对于凉州只是一时之忧,只要艰苦几年时间,必将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

更让杨集兴奋的是,在交州坐镇的刘方应他要求,以高价从南方的林邑国买到十石占城稻稻种,前不久一并送到了甘州。

占城稻又叫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具有高产、早熟、耐旱的特点,不仅适应性极强、不择地而生,而且生长周期短,在炎热地区甚至可以一年三熟,在玉米、土豆、红薯等高产粮食作物还没有被发现之前,占城稻绝对是世上最高产的粮食作物,没有之一。

大隋要发展、军队要扩建、地盘要实控,要靠什么?

自然人口!

而人口依靠什么发展和养活?

是粮食!

所以历朝历代以来,人口是衡量国势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人口和粮食则是朝廷考核政绩的重中之重。

现在还不具备跨越太平洋前往美洲的条件,所以占城稻就是提升粮食产量的唯一杀器。

只要河湟地区、河西走廊、庭州等地都种上占城稻,杨集有信心让凉州百姓在三年之内自给自足,并使衣食无忧的凉州之后出现人口猛涨的趋势。等到东北、华北、黄淮、江淮、汉江、成都等等土地肥沃、灌溉方便的平原都开发出来,种上占城稻,大隋的粮食基本无忧。

须知道此时的江南并未完全开发,尤其是两湖、岭南一带更是烟瘴肆虐、野兽横行的原始地带。而云梦泽也在一年年缩小,湖水退去之后露出的土地异常肥沃。

要是把江南、两湖和岭南再开发出来,只要不是太糟糕的年景,基本不会出现缺粮之忧。

杨集这段时间又有些无所事事了,他见多识广,而官员们受到思想上的束缚,眼界比较狭窄,他们认为的难题到了杨集这里,几句话就能解决干净。他除了每天两个时辰待在军营,大多数时间就是新建的凉州大学和府中的的印书院跑。

凉州大学是杨集和总管府属官根据凉州实情,搞出来的学堂,本来在教育的设想之中,凉州将门兴办四门学、县学、州学三学,但凉州大地不但师资力量不足,便是学子也不多,四门学和县学还好说,但各州的州学如果开设了,恐怕每个州的学生恐怕没有几十个人,面对这等实情,如果每个州都开州学,纯粹是对资源的浪费,于是经过大家商议,在第一批县学学子尚未毕业之前,州学暂时不用办,把具备入读州学的学子统一到甘州的州学来读,如此一来,凉州大学应运而生,而如今杨集执掌凉州大学的,便是名满海内的大儒刘炫、刘焯。

当然,最重要的不是这个,而是凉州大学开门当天,凉州总管府属官代表推崇法治的人群与代表儒学的刘炫、刘焯,就以法治国还是以德治国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辩论。

那是年后二月初二发生的事情,由于朝廷事先配合在大兴城各坊公告墙张贴这场辩论的简报,使不少名士、文士冲着二刘名头,纷纷从关中奔赴甘州,参加了这场大辩论。

以往杨坚虽然也召集天下大儒召开大辩论,不过辩论的内容都是儒家经典义疏,为“万法归一”做准备,而这一次却是上升到了法治、德治的层面,不仅与儒法两派有关,而且与治国方针有关。故而这一场辩论举世瞩目,堪称百年来最精彩的一场辩论。

二刘这一方执德治主张,引入了董仲舒“独尊儒家”的思想和观点,并旁征博引的将儒学对历朝历代的贡献阐述了出来;而执法治的总管府属官这一方,却是以先秦之时商鞅变法为例,说明了法治给秦国带来的好处,同时又以推崇法治的大隋王朝为例,阐述法治给盛世大隋带来的好处。

其实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之争由来以久,谁也说服不了谁。学术界的大师其实都知道谁也离不离谁,但很多时候出于个人、家族、得利势力考虑,往往为了反对而反对,最终谁也不服谁、谁也不认同谁。哪怕我辩不过你,可我就是不服你,你谁如何?

但是凉州大学广场上的辩论却很理性,虽然谁也赢不了赢,可最终却辩出了以德治心、以法治行的结果。

大家认为德治思路偏执于对个人道德的教育,使天下人变得自律,以劝导力、道德观、个人荣辱观、名利观来影响和提高百姓的道德觉悟,以左邻右里的舆论来约束百姓的行为,增强道德责任感,使百姓意识到,自己如果不能履行道德义务、违反道德要求,就会受到舆论谴责和天下人批评唾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性情和行为,改善风气,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但是太过理想化,毕竟没有那么多道德圣人,如果没有约束天下人的规则,如何得了?

而法治是以行当的方式,给所有人树立一条警戒线,让人们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只要不过界,那么律法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是法治的前的提是有律可依,其次是要保证官员队伍廉洁、保证监督机构公正,比起德治,法治投入惊人,但同样,取得的成绩也会同样惊人。

德治是内在约束,法治是外在控制;德治是高度行为倡导之治,法治是低度行为规范之治;德治教化之治,法治是国家强制之治……

德治令人们多了廉耻心,减少犯罪案件的发生,而法治是以暴力的方式,强行把想要罪犯的人拖回来,只有德法结合、德法互济,方能令人们从内心、从行为上,不去想要犯罪。

这样一个不是结果的结果,无非就是把“内儒外法”明朗化而已,对于大隋王朝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却把凉州大学、拥有数量众多书籍的大学图书馆的名声打响了,令不少名士涌向甘州,在大学之中教书育人的夫子。

同时因为有二刘大儒坐镇,也使许多求学困难的寒士纷纷涌来甘州求学、阅读书籍。

寒门可不是真的穷人,寒门是家有资产的地方豪强、地主老才,要么就是新崛起的暴发户,最不济也是富农、富商,这些人不是没钱,而是没书。

寒门士子求学之路可谓是坎坷之极,他们为了能够求学,不得不承受世家子弟、所谓名士不屑的目光。但是寒士却又只能乞求高高在上的世家门阀才有书可读、有师解惑,而这些人未来出人头地之后,往往会想着融入世家门阀这个圈子,利用世家门阀的力量来升迁,而非站在世家门阀的对立面。如此一来,世家门阀便发展了巨大的利益集团,强大到了可以灭一朝兴一朝、干掉一个皇帝再扶持一个皇帝的地步。

对于身为皇族子弟的杨集来说,这种掌控了社会资源、教育资源、出仕资源、升迁资源的利益集团,不仅是大隋最不稳定的因素,同时也是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正因为他们把控了教育,使许多本该可以通过学习,而推动社会前进人才与草木同朽。

活字印刷术,以及研制出来的新纸,不但减少学习成本,也能让许多寒士闻所未闻的书籍廉价的出现在大众面前,寒士有了内容丰富的廉价的书籍读,终有一日能把世家门阀对书籍的垄断生生打破。

世家门阀不可能看不到这点,一旦这种书籍出现,推广者必将遭到无情打击,皇帝也护不住!这也是杨坚当初再三叮嘱杨集,让他即便研制出廉价新纸也不能居此盖世奇功的原因所在。

时至今日,杨集还不敢推广出去,只能印刷一些普通的书籍放在凉州大学的图书馆,提供求学寒士阅读,毕竟这是官办学校,能够拿出这么书籍也正常,世家门阀也会把这些书籍的来历归咎到杨坚头上,而不会想到杨集已经解决了纸张昂贵、书籍昂贵的问题。

等到图书馆的名声传得更响、更远,拥有两大名儒坐镇的凉州大学,必将成为寒士求学的圣地,使大量人才向凉州聚集。

“你们以为活字印刷术如何?”杨府之中,杨集微笑着看向宋正本、郝瑗、薛举、李大亮这四大心腹。

“若是将此物公告天下,可收天下寒门之心。”宋正本叹息一声,苦笑道:“寒士求学之路坎坷,我是深有体会的,有时候不是寒士天赋不好,而是求学无门。运气好的人,会遇到像二刘先生这种品德高尚、有教无类的大儒,只要有人愿学,他们都肯教。但这样的大儒又有多少?又能教多少人?更多大儒名士多是沽名钓誉之辈,这种从世家门阀出来的大儒,可这一类大儒对寒士深怀戒心,根本不会传授高深的知识。”

“不过对于学了基本知识的寒士来说,难的不是夫子,而是书籍。蔡伦造纸已经有很多年了,但这么多年,书籍依然少之又少。为何?一是没有活字印刷术这样方便印刷术,二是书籍都掌握在世家门阀手中。就算是世家愿意借书给寒士抄,但一本论语就得抄几天,若是其他典籍、注疏也抄,一辈子就过去了,所以纸虽然让寒士多了起来,但也有限。如今这活字印刷术一出,天下向学之人还不趋之若鹜?但是这贪天之功,我认为公子不能要,否则便成为全天下的世家门阀之敌。”

杨集点了点头,皱眉道:“我知道我不能贪这功夫,但如果秘而独享,对天下没有半点好处啊。”

“活字印刷术说白了,就是用一个个印章组建成文章、句子,然后印出书籍。说开了,并没有出奇之处。”宋正本笑着说道:“公子可以将这方法广而告之,让天下人共同承受世家门阀的压力。当这法子传遍天下,我就不信世家门阀敢与天下人为敌。”

“宋主薄此法不错。”郝瑗笑着说道:“这活字印刷术公布了出去,有利可图的大商贾必将纷纷印书贩卖,此举看似便宜这些大商,但公子掌控了价格低廉的新式造纸术,一样在价格方面占据上风,使那些书商的书籍卖不出多少。而有了这些书商掩护,公子可以放心大胆的把大量廉价书籍投入到集市之中,只要差价不要太过离谱,世家门阀根本察觉不到公子身上,如此三年五载之后,将会使无数寒士成为有用之才。”

“好办法,就这么办。”杨集大赞。若是他迫于世家门阀的压力,不将活字印刷术推行的话,那等于是把寒门乃至大量求学之心之人摒弃在学习的大门之外,但如果公布出去了,杨集大量印书也不是另类之人。

虽然书籍多了,会使许多人可以买书在家读,而不来甘州学习;但是皇宫秘书省有藏书三十多万卷、七万多类的图书,如果把这些书籍印出副本,并搬一套来凉州大学图书馆,一样可以凭借丰富的藏书量吸引人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