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战国霸天下 > 第059章:求贤于滕国

战国霸天下 第059章:求贤于滕国

作者:石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2 18:42:00 来源:笔趣阁

啮桑之地在于泗水以东,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沛城就在啮桑以北,当然此刻的沛城不过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弹丸小城。

就在卫、齐、楚三国于啮桑会盟之际,身在朝歌宫廷的卫峥带着孟贲只此两人便悄悄的离开了卫国。

悄悄离国也不是第一次了,卫峥同样也是有魄力的君主,这份魄力整个天底下也就只有与赵武灵王可以英雄惜英雄了,赵武灵王的胆子也是那么惊世骇俗,可以说是胆大包天的主,武灵王竟是敢冒充赵国使者的随从进入秦国境内亲自探测秦国的国情风貌,更敢以使者随从的身份去见秦昭襄王,想要看看秦国的君主是什么样的人。

赵武灵王这种惊世骇俗的行为被秦国知道后无比忌惮,秦赵之间的宿怨看来也并非空穴来风。

目下卫峥离开朝歌的事情只有剧辛一人知道,这一次偷偷跑出来,去了不足五十里地的滕国,来滕国自然不是观光或敬仰这个名誉天下的诸侯国。

滕国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小国,位于宋国之北,鲁国以南,而在滕国与鲁国之间还有一个方圆七十里地的邾国,田婴的封地薛邑也在滕国东边,齐鲁之地可谓小国林立。

在战国时代,滕国以五十里地的小国在七雄争霸天下的大势潮流中,不但没有被大国吞并反而被誉为善国,卓然与泗水之上十二诸侯,也算是一个奇迹。

但在卫峥看来,不过是齐国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的虚伪“果实”,齐国染上了稷下儒生的那一套虚伪行径,一方面在争霸天下,另一方面也在竭力的为自我代言“中原礼仪之邦”,大肆鼓吹晓喻天下的“齐鲁美誉”。

滕国也好,邾国也好,乃至鲁国虽有国之名,实则不过是对齐俯首称臣的附庸罢了,齐王不灭其国不过是爱惜自己的名望罢了。

卫峥此行滕国之举自然是有目的而来的。

滕国这里可是居住了一位当代大贤,卫峥此行就是为拜访求贤而来,这位贤者名为许行,是当代诸子百家农家学派的有名贤者,本是楚国人,却带着几十个农家弟子举家迁入了滕国,做了滕国的老百姓。

不得不说战国时代,名望的重要性,许行能够从楚国不远万里北入中原滕国,滕国名气是关键,滕文公的贤君之名功不可没。滕国作为一个“善国”而名誉天下,而滕文公行“三年之丧”,居庐尽哀而因孝名广播中原诸侯,即位后问政孟子,随后便法先王、行仁政、施善教,一时间滕国名声远播。

齐国当下的国力依旧在稳步提升着,卫峥来到齐鲁大地也明显的感受到大国的气派,来到滕国境内因为到处都是匆匆行人和牛马车辆,一路上走来隔三差五就得靠边让道,亦可见齐鲁大地的繁荣。

在卫峥眼里,滕国就是齐国的国中之国,仅此而已。

此行亲自暗访就是想要请许行出山,卫峥也颇感棘手,因为这位农家学派的贤者沉醉在绝对公平的乌托邦世界里无法自拔,许行主张与民同耕,进而论及君民并耕这样自由平等的观念。

显而易见,许行的思想与儒家简直水火不容,儒家讲礼仪尊卑,许行却讲君民等一,就连国君也要在治国的同时耕种,如此一来许行的思想也是被儒家学士怒斥弃君臣之义、乱上下之序的学说。

好在许行已经从楚国迁移到了中原,否则还得南下千里之外去拜访,势必跋山涉水耗时久远。

这个贤者,卫峥是下定了决心要请他出山,只要请动了这尊大神就能让农家学派的人为自己效力,为我所用,崇高的威望意味着人脉,江东一郡那块地就指望这批人去引导万民开荒治理了。

要说在后世治理一方的名人,修都江堰的李冰父子更富有名气,卫峥想把他们挖来去江东治水、通渠,无奈的是李冰这个治水名人还得十多年后才诞生,江东治理肯定指望不上他了,许行的重要性更加突出,除此之外也想不到农家之外还有什么治水大能。

这日,卫峥慕名来到了滕都城原野,许行带着几十个农家学派的弟子一同来到滕国,当初滕文公礼待了他们,并给了他们容身之所。

不过,这批人至今任未曾踏上仕途,他的主张也注定不会被统治者所接纳。

来到腾国都一打听才知道许行在泗水以北的胡陵一城,此城距离啮桑也不过是隔日的路程之遥。带着孟贲来回颠簸了一次折返胡陵,又进行几番打听才知道泗水沿岸确有一个叫做许行的人。

“这许行先生究竟是何人?有何能耐?君……呃,大哥竟然这般看中!”这一路上孟贲很是费解,堂堂一国之主不辞劳苦的拜访一个人很是不理解,“我看直接派人将他带至朝歌不就行了?”

“这是待贤之道吗?寡……就连我亲自前来也不敢保证能请得动这老先生出山。”卫峥回身瞪了他一眼,“匹夫不足与谋,闭嘴。经文卷轴别给我弄丢了,这可是我撒费苦心的撰写的宝贝,要说不动许子这位贤者,这卷轴就是最后的指望了。”

“《神农》卷轴在身上呢,兄长放心,嘿嘿~~”孟贲拍拍胸脯,信誓旦旦的说道。

“此番访贤,你给我废话少说,小心我抽你。”卫峥也懒得与这有勇无大谋的武夫解释,孟贲者憨厚的笑脸让他无奈摇头。

几番辗转终于在山野间看到了一群草庐屋舍。

不出意外,许行和他的农家弟子就在这里了。

卫峥旋即整饰衣裳,来到门前拱手朗声道:“在下法家人士卫黎,久闻农家许子大名,今慕名来访,心有所惑,厚颜敢请许子指教一二。”

卫峥的话音刚落,屋舍便开门,一个年轻的男子身穿麻布衣小步快走而来,面容还带着些许惊诧,“阁下就是法家一派的卫黎先生?”

卫峥反而一愣了,顿时恍然大悟,昔日稷下学宫的那场争鸣论战让卫黎之名声震天下,尤其在诸子百家,此人能够认识说明没有找错地方,卫峥笑而拱手道:“正是在下,敢问足下是许先生?”

这也太年轻了吧?许行应该跟孟夫子差不多年纪才对啊。

“哦,先生说笑了,在下陈相,昔日为儒门学士,后弃儒学农,拜入许子门下。”

卫峥恍然,难怪眼前这位的举止颇为儒雅,陈相连忙伸手示意,“陈相失礼了,先生请入寒舍再说,有失远迎,见谅、见谅。”

“岂敢!请——!”卫峥客套的伸手致意,待入屋舍,一番招待后,双双在案几上互望席地而坐,陈相道:“先生来得不巧,老师和愚弟陈辛正一道探察泗水河道的患情,可能要稍晚才能归家。”

“无妨。”卫峥笑道,心中已然大定,春秋战国时代各地经常闹水患,也出了一批批治水能人,上到妇孺皆知的大禹治水,春秋时代楚庄王时期的孙叔敖治水,修建了号称“水利之冠”的芍陂(què,bēi),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项水利工程,直到两千五百多年后仍旧发挥作用,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齐名。

来到这里找对人了。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