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响马九斤 > 第112章李玄礼

响马九斤 第112章李玄礼

作者:谷天一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08:49 来源:笔趣阁

榆树沟北侧杂草丛生,这里埋葬着近千具不懂规矩的人形物种,当年巴彦和金毛片刻的暴虐,彻底震慑住了近六万的北疆土著难民。

即便是被送去开山凿石,烧窑制砖,这些人都无怨无悔,现在连很多男营的野生山民都落户到了这曲家村。

再有几年,曲家村生活条件改善后,不愿在海边生活的北疆深山里的人,就会陆续迁往哪里,东南山里的穷山沟,将变成人口稠密,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

九斤的车马继续向东,牛武一路也没闲着,领着包力和五个乡勇练习箭法,每个人的马鞍子上很快挂满野鸡野兔黄羊。

车马来到官府当年修建水闸的地方,向西入海的水渠改成了鱼塘,成了方圆百里有名的垂钓场所。

林间的灌木杂草都已清理,岸边朝阳处,很多年龄大的府城老人在此垂钓休闲。

九斤找了处宽敞所在,停好马车,开始找树杈挂秋千,架吊床,白芷和薄荷招呼跟车来的五个婆子布置桌椅板凳,锅碗瓢盆。

小小的营地很快欢声笑语,简易炉灶升起袅袅炊烟,当然是先烧水泡茶。

他们喝的水,取自四季园的水井,一开始四季园打水井时,很多人就告知海边的井水苦涩难咽。

九斤来了犟脾气,一口气打下去近十丈深的水井,窑厂专门烧制的陶管安装完毕,水井清洗后,打出的井水清凌甘醇如山泉。

后来陆续又在北海道观,青石塔,牌坊街中央,各村的村公所打出了同等水质的水井,解决了北海镇喝茶无好水的难题。

后来九斤在新四村北侧修建了五丈深,方圆三里的深水塘和净水渠,将人和牲畜用水彻底分开。

这几年虽然降水少了近五成,王河水位也下降一半,但北海镇纵横交错的沟渠水道仍然波光粼粼,宛如江南。

白芷不喜动,烧水泡茶,布置营地的差事就落在她身上,九斤领着张灵儿、雪梅、薄荷三人西行,在榆树林中漫步。

榆树林的树木过于密集,这几年也没人来吃树皮树叶,以至于这些榆树都竞相疯长。

走了三里多路,张灵儿终于选好一颗高大的榆树,九斤将张灵儿抱上树杈,又回到地面将雪梅和薄荷也送上枝头。

四人坐在宽敞的树冠上,伸手摘过鲜嫩多汁的榆钱儿,一边吃一边听雪梅讲她在牛头山练剑的故事。

在这年月,抱着娘子上树吃榆钱儿,普天下也仅此一例,雪梅她们本来严守规矩,来到北海不到半年,早就把多年养成的上下尊卑扔到天外。

坐在树冠上,西面,北面的大海浪花翻滚,海面上海鸥翱翔,近处的新四村已经建了一半,横平竖直的砖瓦房如同大秦军阵整齐排列。

西北方向的新一村,东北方向的新二村人流攒动炊烟袅袅,绿色的田野中彩旗飘扬,那是各个生产大队在田间劳作。

在北海镇,只要三年内没有犯事,村里公示一个月,报到镇公所批准,这户人家就能得到十亩永业田。

这十亩永业田不能买卖,无人继承时归村公所拥有,村民每月要参加责任田耕做,年底根据工时统一发放薪俸。

北海镇五万多户近二十万人口,就像一窝巨大的蚂蚁,每天忙忙碌碌,没有闲人。

原先家家存粮的大缸,现在都腌制了海鲜或酱菜,女人们白天在工坊劳作,回家后加工海鲜整治酱菜,一年下来少的都能赚四五十两银子,多的上百两。

男人们出海打鱼,盐池晒盐,下地干活,修路盖房,一年也能赚个百八十两银子。

在北海镇盖一套标准五间房的独院宅子,需要八十两银子,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人,生活已经发生质的变化。

几个女人痴迷的看着眼前的美景,薄荷说道:“这一切真的都是咱家的?”

九斤自豪的说:“这里原先是盐碱滩,荆棘蒿草密布,十五年的时间,变成现在的模样,怎么样,咱家是不是天下第一大户?”

张灵儿说:“是,更是天下第一大镇。”

四人在树冠上正聊的起劲,牛武在树下喊:“公子,太和山来的车队过府城了。”

九斤说:“你去道观告知老道长和二师兄,让他们去南城门接到道观去。”

“好咧,”牛武答应着打马而去,张灵儿问:“夫君,不去迎接会不会失了礼数?”

“莫要担心,太和山只有张真人比我辈分高,其他人都是晚辈,”说着捋了捋不存在的胡须,把三个女子逗的花枝乱颤。

几人回到地面,营地飘来烤肉的香气,雪梅和薄荷把榆钱儿摘洗干净,提着篮子回到营地。

九斤挽起袖子,将烤好的野鸡野兔各留下一只,其它的都给了包力他们。

拿起铜盆,放入摘洗干净的榆钱儿,打上七八个鸡蛋,放入一点玉米粉和面粉,放一点盐轻轻搅拌均匀。

铁鏊子烧热,在上面刷一层油,加热到快要冒烟时,把搅拌好的榆钱儿倒在铁鏊子上,煎至两面金黄,切成小块盛入盘中。

然后就是调蘸汁,蒜末葱末白芝麻放在瓷碗中,起热油倒入碗中搅拌均匀,再放入适量酱油,米醋,白糖,香菜,一份香气扑鼻的蘸汁就做好了。

今年北海镇不仅增加了红薯、玉米、水稻这些新品种的种植面积,还新增了包菜,番茄,番椒等新蔬菜的种植。

蔬菜和新农作物的增加,改变了人们的肠胃,北海镇的人普遍面色红润,不再是土黄灰黑的肤色,四五十岁的人不显老态已经很普遍。

人们纷纷盛传,北海镇有仙气,住在这里可以延年益寿,这些都是意料之外的收获。

吃完榆钱儿,张灵儿在吊床上歇息,雪梅她们在荡秋千,九斤和包力绕过荆棘丛林带,到河边找钓鱼的老翁买了几条大鲢鱼,每条都有六七斤重。

太和山的人来到北海,万一吃不惯海鲜,这大鲢鱼也足显盛情。

两个时辰后,马蹄张的人报信,三位师姑和沈江维已到北海镇。

九斤夫妇结束游玩,打包装车返回四季园。

马车进了四季园,右拐向北进入樱花大道,此时的樱花已过了兴盛期,花瓣铺满地面,但是牡丹园的牡丹,却正是怒放之时。

大师姑的马车停在路边,就像停在花瓣海中,九斤叫停马车,灵儿等人下车向牡丹园走去。

九斤和牛武包力二人,提着鱼向东南角的灶房走去,赖在这里养老的老道张彦早就传话,让九斤准备宴席。

这老道来到北海道观,使道观进入香火鼎盛时期,难民们在青石塔祭奠完家人,都会进道观祈福许愿。

道观炼丹药房的丹药对香客是免费的,有头痛脑热跑肚拉稀病症的,一丸见效,三丸痊愈,使得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扶老携幼而来。

有钱的住客栈,没钱的在青石塔广场扎帐篷,九斤已经决定,最迟年底,就在莱州府各县之间开通客运马车,沿途的客站就是那些荒废的驿站。

莱州府的朱大人对此非常支持,辖地内七千多户驿站胥吏,将会解决生计问题,府衙出售这些地产,还能有不菲的收入。

相关奏折已经送往京城,能不能批准已经不重要,现在已有一半的荒废驿站签订了购买协议,将来那些荒废的卫堡也会照此办理。

咱们言归正传,抠门的张彦道长把宴会放在四季园,恐怕已经打算好,从第二天开始,老家伙就会领着太和山来的道士准点来蹭饭。

东南角的灶房是个单独院落,由月亮门进入,里面是五亩左右的大院子,高大的红松,桦树,银杏树笔直高耸。

树林中的八角凉亭是夏天喝茶下棋的所在,林中有高脚木楼,那是上千只鸽子的栖息地。

北海镇信鸽的发展起步缓慢,主要是没有合适的人员,这件事交给了李春,他的隐身门能不能创建成,取决于能不能把鸟儿养好。

进了院子左拐,就是宽大的千禧殿,九斤和张灵儿年前的答谢宴,就是在这儿举办的。

这里房间宽大,桌椅板凳酒杯碟碗齐全,冬天暖墙地笼供热,宽大的玻璃门窗洁净透亮,是北海镇最高档的宴会场所。

来吃饭的府台朱大人亲自题写匾额‘仙台居’三个大字,因为不管是宴会场所,还是灶房,都干净明亮宛如仙境。

更别说那叫做洗手间的茅厕,不仅有瓷砖铺地,还有冲水马桶,洗手瓷盆上的铜制弯头,轻轻一掰就流出水来,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九斤有专门的灶台,他今天来就是做这大鲢鱼的,鲢鱼刺多肉粗土腥味重,所以很多人只吃鲢鱼头不吃鲢鱼尾。

九斤的长方形铁炸锅本来是炸油条用的,今天用来炸鱼却也刚刚好。

九斤在清理干净的鲢鱼两边切开两指宽的花刀,用高粱烧酒、清酱油(生抽)、米醋、盐调制的汁水均匀涂抹在鱼身上,放在铜盆里腌制半个时辰。

在长条炸锅里倒上油,烧至七成热,在鱼身上均匀撒上薄薄的面粉,两手提着鱼头鱼尾,抖掉多余的面粉,轻轻放入油锅中,炸至八成熟捞起放入网篮中控油。

在圆铁锅中起油,放入葱花姜丝爆香,倒入开水,将炸好的鱼放入锅中文火慢炖三刻钟。

将鱼整条捞出,放入鱼盘中,锅中的鱼汤收汁,浇在鱼身上,撒上小葱末,一道鲜香味美的红烧鱼就做好了。

今晚是两桌席面,男女各一桌,除了春天季节北海特有的八道海鲜外,九斤又安排厨子做了红烧排骨,葱爆羊肉,虎皮豆腐等内地菜式。

酒菜都已齐备,二师兄车贤、沈宝、五师兄广辉,六师兄刘凯来到灶房。

九斤一边洗手一边问:“太和山来的是谁?”

二师兄车贤说:“凝露观主持李玄礼,还带来了师祖信件,不过他是南派的掌门。”

九斤笑道:“道门分裂成四十多个派系,每个人都梦想着做开山鼻祖,照猫画虎反成犬,何其缪也。”

广辉在一旁打岔说:“这次他们带来了你和金毛的神龙皮甲,李东和蔡兴的甲胄听说已经送往山西。”

九斤随即想起观英谷那条巨大的鳄鱼,原本要三年才能制作完成的皮甲,现在提前了半年,看来在硝制皮革的技术层面,太和山又有了新的突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