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崛起原始时代 > 第567章 来自敌人的反击

崛起原始时代 第567章 来自敌人的反击

作者:珩毅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3 00:24:40 来源:笔趣阁

两天后,夏国对渔部落的战争结束了,渔部落主居住地,渔部落七个比邻黄河的附属居住地,再有两个远离河岸的附属居住地,都被夏国远征军团攻克。

一主九附属,十个居住地,总人口过一万六千,三千一百余人被杀死,死的主要是成年男性,少部分为成年女性和即将成年的人,另有数百人逃跑,夏国远征军团俘虏接近一万三千人口。

有一件事商部失误了,商部推测渔部落总人口在一万七千到一万八千之间,实际上渔部落总人口已经接近一万九千。

战争结束后,由十五艘乙型船组成的船队,准备一个居住地一个居住地的将俘虏运回夏国本土,相比于日部落,渔部落距离夏国本土更远,苏焱准备多调动一些船只,要在冬季到来之前将所有俘虏运回到夏国。

其他战利品若是没有时间运送,就扔在这边,兽皮什么的,夏国并不缺少,倒是渔部落开采的铜矿值得重视,日后寻找时间对渔部落开采的铜矿仔细进行勘测,估算铜矿储铜量,若是储量可观,未来可以在铜矿周围区域建立一座新城。

短时间里是没有必要在渔部落这边建立新城,毕竟这里距离夏国本土太远了,而且夏国本身就有一处铜矿可供开采,短时间里不会开采殆尽,而且夏国正在提高炼铁技术,未来炼铁比炼铜更重要。

若不是因为燕城区域的煤矿,蓄城区域的草原,夏国绝对不会在远离本土的区域建立城池,严重影响到到各城池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影响到夏国的统治。

十五艘乙型船组成的船队一次将两千五百大小俘虏运走,另派遣俘虏数量除以十的战士随同押送俘虏,苏焱也乘坐这一趟船返回中京城。

船队刚刚离开渔部落这片区域,一场战斗突然爆发。

在某个逃出渔部落主居住地的高层带领下,三百多渔部落族人进攻渔部落靠近黄河南岸区域八个居住地中一个曾居住人口超过一千五百人的居住地,这处居住地被夏国远征军团攻占后,一千二百余人成为俘虏,有数十人逃得一命。

驻扎在这个居住地的夏国战士只有两个队加一个屯,几乎是一个战士看守五个大小俘虏,同时还要防备可能到来的敌人。

不过那个渔部落高层错估己方的实力,仅仅是三百多人,手持铜制武器的人不足三分之一,还是在大白天,就向这个有两个队加一个屯夏国战士的原渔部落附属居住地攻过来。

统率两个队加一个屯战士是夏国某城兵部分部长熊信,将自己手下一百一十多名弓箭派出去一半,对着冲过来的三百多渔部落族人,几波箭雨过去,三百多渔部落族人只有不到一百人幸运逃走,包括那个渔部落高层。

两天后,这位渔部落高层吸取第一次战斗失败的经验,聚集渔部落最后五百多能够战斗的族人,在夜色的掩护下,向着熊信驻守的居住地第二次攻过来。

夜战对于渔部落族人和夏国战士都是非常麻烦的战斗,但夜战可以拉近渔部落族人与夏国战士之间的差距,夜战中,弓箭的作用大大消弱。

面对占据数量优势的敌人,熊信直接放弃看守俘虏,带着五个屯战士退守居住地东北角,左右两侧有房屋作为遮挡,只能在前方和后方通行。

五个屯战士中的刀盾兵在前方和后方各站成两排,单膝跪地顶住手中的铜盾,他们身后是同样数量的长枪兵,长枪兵也是单膝跪地,将手中的长枪斜着架在铜盾上方,中间区域是一百一十余名弓箭手,他们将弓箭准备好,随时准备射击冲过来的敌人。

放弃俘虏,退守一角,熊信这么做也是为了尽最大可能保护自身,就算最后所有俘虏都跑了,只要己方没有出现多少死伤,熊信就不会受到责罚。

因为在夏国里有一条通用的规则,夏国人生命价值高于夏国以外的人,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先要保护自身安全,再想其他的。

让熊信意外的是,进攻己方防守居住地的敌人居然在解救同族的同时还聚集族人向着熊信这边攻过来。

等到渔部落族人撞到由盾牌加长枪组成的防御阵线时,数个渔部落族人因为天黑看不清楚前面的情况,直接撞到长枪上“自杀”,后面冲上来的渔部落族人赶紧退后几步,没有再疯狂的冲上去。

这个时候,中间区域的弓箭手发威了,一波又一波箭雨不断射出去,将前方的敌人射杀,地面上全是已经死亡或者苟延残喘的敌人,数量超过一百五十人。

夏国战士的实力让渔部落族人胆寒,没有渔部落族人再敢冲过来,但夏国弓箭手没有停手,箭矢向着更远的方向射去,许多刚刚被解救出来的俘虏被射杀。

熊信和战士们对那些俘虏没有任何怜悯,今天放过他们,明天可能他们就会继续向夏国远征军团驻守的某处区域发动袭击,杀死一个敌人就是消耗一分敌人的力量。

一阵混乱过后,渔部落族人带着解救出来的同族退走,不过他们没有将所有同族都救走,熊信和夏国战士们退往的居住地东北区域是危险地带,渔部落族人不敢靠近,以至于东北区域一些房间中关押的过两百名渔部落俘虏没有被解救出来。

天亮了,简单吃过早饭,熊信率领五个屯战士押送两百多俘虏向着另一处夏国远征军团驻守的原渔部落附属居住地前进,同时派遣一支小队将自己驻守的居住地被敌人攻击的事情向渔部落主居住地坐镇的兵部部长鹿辰汇报。

很快,夏国远征军团驻守的各处居住地都得到信息,纷纷进行准备,比如在居住地外面设置拒马桩、挖陷阱等等。

熊信率领的五个屯战士在抵达下一个居住地后只留下一个屯,剩下的四个屯战士分散到夏国远征军团驻守的各处居住地,加强各处居住地守卫力量。

驻守在各处居住地的将领们不打算押送俘虏前往渔部落主居住地,这是一个比原地驻守更加危险的事情。

俘虏和夏国战士的比例是五比一,俘虏中未成年人占据三分之二的人数,同时也会让队伍前进的速度非常缓慢,若是有敌人突然来袭,俘虏们又暴起反抗,危险程度绝对比原地驻守更高。

夏国远征军团驻守的各处居住地都在积极准备着,但是一连五天时间过去,都没有敌人的身影。

“什么情况,敌人不来了吗?”

是的,残余的渔部落族人的确放弃夜袭夏国远征军团驻守居住地的计划,上一场战斗中解救出来八百多同族,但也付出近两百人的死伤代价。

战斗结束后,那位渔部落高层提出继续夜袭夏国远征军团驻守的居住地,但很快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五百多人参与夜袭,死亡近两百人,三分之一的战死率,这几率太高了,高的让所有战斗人员恐惧,他们现在还活着,他们担心下一场夜袭中自己也会死去。

一个又一个人站出来反对夜袭计划,这位渔部落高层也只能放弃,若是他坚持下去,他感觉同族会背离自己,倒不如集合残余的渔部落族人,寻找一处区域继续生活下去,那些被夏国人俘虏的同族,直接放弃。

苏焱搭乘的船队正在回归夏国本土的路上,这一边,鹿方队伍和火谦队伍基本上已经完成对未来两座新城的建城区域、农田区域还有到中京城的道路开辟任务,连续几把大火下去,甚至还多烧掉一些丛林。

多烧掉就多烧掉吧,只要没有导致大片丛林被烧掉就好,许多夏国人都记得龙部落时期的两场山火,一场是源河东岸的山火,直接从东方烧到源河岸边,不知道有多少部落被山火驱赶,也不知道有多少部落被山火吞噬。

另一场则是源城南方的山火,那场山火也烧掉大片的丛林,以至于竹城建立后的几年时间里只能用灌木和杂草烧火,竹城周边区域根本没有大树存在,二十年时间过去,竹城周围农田外的区域已经被大片的丛林覆盖。

放火开荒的任务已经完成,与此同时,奴部已经将一千名成年奴隶和接近成年的奴隶送到中京城来,在奴部下属的战士看守和指挥下,一千名奴隶分成两队在两条刚刚开辟出来的道路上对道路进行修整。

最起码也要让这两条道路平整,能够并排通行两辆马车,但为了未来的发展,最好时能够并排通行四辆马车,必要时候可以动用火药开山。

鹿方队伍和火谦队伍也没有闲着,两支队伍在明年准备建城的区域驻扎下来,先建设一个足够一千人居住的临时营地,之后还要砍伐木材、建造砖窑等劳作,反正都是建城前的准备工作。

另外这两座明年开始建造的城池配额的一个队野/战军和两个队城防军正从夏国各座城池进行人员抽调,集中到中京城来,等到编制完成后,两支队伍将分别围绕两座城池所在区域进行扫荡,将周围区域的部落覆灭或者驱赶走。

这里是夏国的疆域,怎能允许其他部落活动?

预计到到时候又会爆发多场战斗,为夏国增加一些人口,收获少量战利品。

载着苏焱和两千五百余名俘虏的船队还未回归夏国本土,蓄城这边,骑兵部队再一次深入草原,这已经是骑兵部队今年第三次深入草原,前两次骑兵部队深入草原都有巨大的收获,或者说骑兵部队每一次深入草原没有收获是绝对不会提前回来的。

骑兵部队第三次深入草原,这一次和前两次不同。

预备骑兵们已经完成三个月的训练,再进行最后一次考核,按照预备骑兵们的成绩高低,骑兵部队将一定数量的预备骑兵留下来,转正,正式成为骑兵部队的一员。

其他没有被选上的预备骑兵哪来的回哪去,他们回到各自的城池后可以担任骑马的送信员,可以驾车,也可以尝试进入城防军。

他们明年里还有一次加入骑兵部队的机会,这是他们最后一次机会,苏焱给出最后的两年时间,两年过后,骑兵部队只会从高级学堂战争学院中选拔新人。

骑兵部队原本有一个镇五个队的规模,不过之前的战斗中都有很小的人员死伤,骑兵部队这一次扩编,在补充损失的人员后再扩编两个队,使得骑兵部队规模达到七个队,骑兵数量多达六百六十余人。

六百六十余名骑兵,放到草原上,一个游牧部落若想要拿出如此多的男性战士,这个游牧部落人口最起码也要在三千五百人左右。

多次深入草原的夏国骑兵部队还没有遇到过如此强大的游牧部落,就算遇到了,以骑兵部队的实力,完全可以用很小的代价将敌人覆灭掉。

骑兵部队人数增加是一个方面,另一个则是骑兵的装备,新增装备面甲,以保护骑兵们的面部。

要知道骑兵部队与游牧部落的战斗,骑兵最容易重伤的地方就是没有东西遮挡的面部,面部一旦中箭,不是死亡就是重伤致残,胳膊和腿中箭只是小伤。

原本苏焱打算用比铜轻一点的铁打造面甲,面甲打造出几面给骑兵部队试用,却发现铁质面甲会遮挡骑兵的视线,影响到骑兵射箭和躲避敌人的箭矢。

遂放弃铁质面甲,转而用皮革按照每个骑兵的脸庞一一剪裁缝制专属面甲,面甲上仅仅为眼睛和鼻子处开孔。

骑兵戴上面甲的时候会感觉到一些不舒服,平时骑兵骑马行进的时候,不需要戴上面甲,等到战斗即将爆发的时候,再戴上面甲,这样因为敌人箭矢击中面部而身死或者重伤致残的骑兵数量会大大减少。

六百六十余名骑兵在木轼的带领下离开蓄城向着草原深处驰骋而去,队伍中有一部分是新兵,这些新兵被木轼安排在队伍后面,先跟在老兵们身边学习,等到经历一场两场战斗后,就不需要注意新兵老兵的问题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