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崇祯的网购系统 > 第一百七十九章 国丈爷贩私盐

崇祯的网购系统 第一百七十九章 国丈爷贩私盐

作者:炸一份薯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10:23 来源:笔趣阁

对于老百姓来说,衣食住行往往是他们最关注的问题。

而食又是其中之最,因为民以食为天,因为没吃的就要饿死。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前四项不可少,后三项对老百姓来说可有可无。当然,若是饿的狠了,油盐都可以没有。从科学的角度来讲,盐是主要人类摄取钠的主要途径之一。

食盐中的钠离子是神经系统中传递信息的必备物质,肌肉收缩和心脏跳动都与钠离子有关。所以,人体缺盐的话,神经系统就会非常虚弱,人就显得没有劲。若是长此以往,还会生病。

一个人干啥都提不起精神,干啥都没劲。这样的人能干啥?

不仅如此,盐还可以给食物进行防腐,让食物可以长期贮存。

所以盐就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东西。而且这玩意儿产量高,而且耐吃。按道理吃不完,百姓也吃的起。

明朝实行的是开中法,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商人往边境运粮。

起初官盐运营的还不错,明代共设置六大都转运盐使司,包括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山东、福建,其下设有14分司,116处盐场,除了六大盐区设都转运盐司使外,还有一些较小的盐区以及边远之地设盐课提举司。保证了盐的供应,也稳定了盐价。

到了后来,越来越多的权贵参与到盐业的售卖中去,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免不了要处处寻找开中法的漏洞。

当开中法的监管者成了开中法受益者,还监管个屁?

私盐泛滥,官商勾结,操纵市场,一塌湖涂。

朱由检打算自己搞。

一方面能赚钱缓解朝廷的经济压力。

另一方面用低价盐冲击私盐商人的市场。

等各地的铁路修建提上日程,运力提升,运输成本降低后,再用强硬的手段全面控制盐市。到时再作妖的,就是死路一条了。

根据《天工开物》的记载,食盐的种类有很多种。大体上可以分为海盐、池盐、井盐、土盐、崖盐和砂石盐。

中国海岸线长,海盐制造占绝大多数。

但海盐的制作方法也有所不同。常用的有两种:

一种是在岸边海浪淹不到的地方种盐,另一种是在潮水浅的地方晒盐。

现代工艺利用海水制盐像电渗析法或者真空法以眼下的技术都不容易实现。所以在朱由检的想法中,还需要采用传统的晒盐模式。

只有降低成本才有市场竞争力,如何有效地降低成本是眼下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朱由检打算采用水泥修建盐池,提高食盐出产,降低成本。

生产出来的盐再通过蒸汽船源源不断地运往内地,用低廉的价格占领市场。

想到这,朱由检紧急召见了宋应星。

“宋卿,你对制盐有了解吗?”

“回禀陛下,臣略知一二。”

“那就行,朕准备在天津建立一个大型盐场。这两日你去一趟,帮朕选址!”

“是,陛下。”

宋应星已经习惯了,大事儿小事儿都能用的上他。没法子,谁叫他啥都会呢。

宋应星走后,他又扒拉这着地图看了半天,天津盐场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台湾,朝鲜。只要运力能达到,搞死那些盐商指日可待。

天津,先从天津开始。

“王伴伴,传徐应元。”

徐应元最近很清闲,无论是环球商贸和环球银行都已经步入了正规,他只需要在一些大的决策上做决定就行。

能解决的就解决,解决不了的他就汇报给朱由检。

进宫的路上,他还疑惑。

万岁已经很久没召见自己了,眼下年关刚过,难不成陛下又有新动作?

想到这,徐应元很是激动,给陛下干活好啊。面子里子都不缺。

“奴婢徐应元叩见万岁!”一照面,徐应元就跪在地上高声唱喝道。

“起来吧。最近是不是很清闲?”

“这...”徐应元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我就是很闲也不能说很闲吧。

“好了,朕都知道。接下来你得忙起来了。朕准备在天津建一个盐场,专门生产海盐,你负责此事吧。”

“谢万岁!”徐应元一阵狂喜。这又是个大肥差啊!

“先别急着谢恩,此事你需要隐在幕后,切莫走漏风声,把官家背景给暴露出来。”

“是,万岁!”

“去吧,朕会给宋应星下令,让他派人陪你去选址。”

正月十八

宋应星亲自和徐应元一起出了京城,前往天津为盐场选址。

在建立盐场这方面,天津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后世的塘沽盐场就建在这里。

后世的塘沽盐场规模很大,有二百多万亩盐田,年产海盐三百万吨以上。

三百万吨,就是几十亿斤。整个大明的百姓加在一起也吃不完。

不过眼下他不可能建出这么大规模的盐场,能有十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的产量就不错了。

正月二十

徐应元回来了,在宋应星的指点下,把地址选在了塘沽、汉沽、大沽、南堡、大清河等地。征得朱由检的同意后,徐应元开始招募工匠,修建盐池。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用水泥建盐池,既方便又快捷。加上水泥速干的特性,建好的盐池两三天便能投入使用。

二月初八

第一批出产的食盐坐着火车进了京城。

既然盐产出来了,那就得卖。如何定价成了一个大问题。

明代的盐价,大抵亦可以明末松江府与陕西为例加以说明。崇祯初年,松江府的盐价为每100斤,值银0.15—0.16两之间。此时的一两大约能兑换1500文左右。那么每斤盐的价格大概在十文钱左右。但松江属于产盐区,价格相对来说还算较低。

若是到了陕西,则盐价就相对比较高了,每斤盐要十几文了。

若是按照宋应星的记载,每50斤盐,价格贵时,需银5钱多。但价格便宜时,则只需4钱多银子。所以,按照正常的价格体系,在明代,盐每100斤,其价格大致徘回在值银0.8—1两之间。

当然,保证这个价格的前提是,不能有灾害,暴乱,战争等等一系列的前提。

若是灾荒年间,一些不法商贩敢把一斤盐卖到上百文,甚至几百文。

朱由检的思想就一条,就是便宜。

大海里晒出来的东西,能有多少成本?

八文。

就是要比你们便宜。

于是在徐应元暗中派人宣传下,京城有一家盐铺开始卖盐了。八文钱一斤!

老百姓得知消息后都跑去抢盐。八文钱一斤,四舍五入相当于白送啊。老百姓得了实惠,有些人开始坐不住了。

哪来的便宜盐?

哪来的不懂规矩的盐商?

打价格战是吧,来吧。你卖八文,我也卖八文!

第二天

徐应元让人在盐铺外挂了个七文一斤的招牌。

还降价?

我也降!

第三天

六文一斤。

又降?

跟着降!

接着是五文,四文。

妈的!不能再降了啊!要赔钱了!快找人查查这帮孙子到底是什么底细!

结果一查发现,原来是天津刚建了一个盐场。

私盐!?

胆敢明目张胆地贩卖私盐!还跟我们打价格战!?抓人!

可这些人妄图动用自己手段的时候发现,不好使。这个盐场没人敢动,背景深厚,是个硬茬。但具体怎么回事儿不知道!

背景深厚?总不能是皇帝放着官盐不管自己卖私盐吧?

我们要告状!天津那京畿之地,天子脚下!竟然有如此胆大包天之人,巡盐御史干什么吃的!?

一时间,弹劾巡盐御史的折子,要求严查塘沽盐场的折子如雪片一般往宫里飞。

他们决不允许一个不懂规矩的家伙动这块儿蛋糕。

朱由检坐在宫里看着一份份奏折,想着这些人气急败坏的样子,心里很舒坦。

他叫来了范景文,将折子让他看了看。

“陛下,这些人的能量深厚,还有他们动不了的盐贩子?到底是什么背景?”范景文看完之后也奇怪问朱由检,却见朱由检一脸微笑。

哦。

明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