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统计大明 > 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攻下四个

统计大明 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攻下四个

作者:怕起重复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3:57:38 来源:笔趣阁

攻击强度降低,火炮不够,大明只能从原本的全面轰击改为重点轰炸。奥斯曼人的防守也能缓一口气了。

重点轰炸就是陆军要进攻那个山头,哪个山头就被集火,其余的山头只是象征性的打几炮不让他们闲着。

然后战场上第二和第六山头开始炮声隆隆,陆军开始有序的进攻。

攻山这种事情,并不是对面搭个堡垒你炸掉然后冲上去就赢了,一路上有挡路的各种陷阱阻拦,有各种明堡暗堡封锁路口。

还有伪装起来的射击点以及躲在山洞地洞里面的敌人。

一不小心就会被对方偷袭,伤亡率很高,尤其是对方上面防守着下面偷袭着,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明军这边只能打打停停,不断的后撤。

发现一个火力点,然后想办法看看能不能搞掉,搞不掉就呼叫火炮支援,陆军火炮不行就叫海军的。

要是敌人目标小,火炮不易瞄准的点,陆军还要用山炮迫击炮搞,再不行就只能用人上去扛炸药包去炸了。

要是碰到山洞和地洞,为了降低伤亡,一边用手雷往里面丢,一边用喷火器对这洞穴喷。

杀敌多少不重要,只要被喷火器一喷,地洞山洞铁定氧气耗尽,除非对方的洞穴是连通的,里面的人从其他的地方跑掉。

等喷火器过去之后,后面的爆破手还要进去,把山洞炸塌,防止敌人的地洞之间真的是连通的,到时候别有人再从背后出来了。

这一套操作下来确实能解决问题,但是就是效率不高,因为第一批登陆的部队有限,一个侧面进攻的部队还不到两万人。

然后还要纵深推进,还有防守侧翼,最后能用在进攻上的不过万人左右,这万人为了保持昼夜不停进攻的强势,只能分为两个波次轮流进攻。

所以一次攻山行动兵力只有五千多而已,正好比防守的人多那么一点点。

也就是大明的武器先进太多,要不然这仗根本没法打。

天明时分,空军飞艇部队终于赶到了,为了给对方造成持续的压力,飞艇部队在各山头扔下了大量燃烧弹。

并且有一半在阵地上空晃荡,一旦有那个火力点火力凶猛飞艇就会飞过去扔几个燃烧弹。

奥斯曼人哪里见过这种阵仗,海陆空联合作战,不要说现在的奥斯曼帝国,就是再先进两百年也扛不住这样的进攻。

所以到下午天还没有黑,第二和第六高地相继被拿下,大明已经占据了七个高地中的四个,还剩下三个就能彻底控制航道。

不过进过一天一夜的进攻,帝国号弹药耗尽,其余的战舰经过高强度作战之后士兵也都非常必备。

陆军从昨天晚上到今天白天也是进攻了一天一夜,明军需要调整,需要休息,所以这一夜李信决定让海军进行持续的火力压制,而陆军方面派出两千人对剩下的高地进行施压式进攻。

反正夜里火炮的准确度也不高,陆军也容易吃亏,不如等到明天调整好之后一鼓作气拿下全部的高地!

整个苏伊士运河计划大明计划了几年的时间,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最后总结发现还是要硬打,把乌龟壳一层一层的撬开。

剩下的高地虽然只有三个,但是其难度要比另外四个要难得多了。

如果说外围的四个是护卫,那么中间的三个就是被护卫在中间的将军,他们不仅火炮密度更大,奥斯曼人采用了更多的石头来修建堡垒。

而且这三个堡垒在设计的时候为了防止海上的攻击对炮位的破坏,他们把一些炮位进行了半埋藏式的设计,也就是说这些炮位是镶嵌在山体里面的,你除非舰炮直接击中,否则很难对他们造成伤害。

舰炮打击是概率问题,就算打中,那个打中也只是范围性的命中并不是指能直接命中。

而且不仅小炮有这样的设计,就是160毫米的副炮都有这种射击的,虽然不多,但足够让明军海军不敢轻易上前的。

其中四号高地和五号高地还有侧面面对运河河面的炮位,想要强行突破,哪怕是帝国号都要担心舰岛和甲板建筑受损。

尤其是主炮的炮塔,被实心弹来一下子,那也是会被打个大坑的,要是震坏了里面的机械这炮膛不就废了。

飞艇部队在太阳落山之前就撤离了,这玩意还没有掌握夜战的办法,而且夜里啥也看不到,不辨敌我,别扔个炸弹扔自己人头上了,那就不是搞笑了,那是重大事故了。

李信有信心最多五天时间南下运河河口要塞群,以今天的攻守形式来看,就算加上中段和尾段的要塞群李信也有信心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解决战斗。

这比起军部限定的时间三个月足足提前了三分之二,绝对是大功一件。当然这也跟军事情报部的情报工作是分不开的。

奥斯曼人的要塞图纸和兵力布防图,还有地道系统图这些大明都有搞到,大明的官兵比起很多奥斯曼身在要塞之中的军官对他们的要塞群还要熟悉。

苏伊士运河区的战斗沉寂下来,尼罗河上作战才刚刚开始,因为倭人炸毁了大坝,导致尼罗河水顺流而下,李信虽然不喜这样的做法但是不得不承认他们这一放水,自己的进攻就简单的多了。

经过一天一夜的奔流,尼罗河河面的水流开始平缓了下来。

这个大坝并不是后世那种拦水发电的大坝,而是一种防枯水期的大坝,这种坝是由长条石加上铁网碎石编织而成。

作用是抬高水面,但是如果水位超过坝体就会从上面溢出,不耽误洪水过境,但是在枯水期的时候又拦住了一定的水量让当地能够进行正常的种植。

这种大坝有点类似于都江堰的思路,不过这并不是大明的发明,反正这种东西再各地都有,也不知道谁先发明的。

倭人炸的就是这种坝,所以水量也不至于像炸掉水库那么汹涌,只能说打乱了对方所有的计划,让对方的防线出现了漏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