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 > 第二百六十八章 不一般的临漳县

西门庆将潘金莲纳为妾室后,回到西门堡,将家中诸事托付给栾廷玉和扈三娘,东平府那边则交给蒋忠、石勇等几个兄弟打理后,他带着焦挺和十多个侍从,在乔郓哥的带领下,离开阳谷去往河北相州汤阴县。

相州与郓州之间,隔了一个北京大名府和开德府。如果走开德府那条路,需要先向西南沿黄河故道走到濮阳,再渡过黄河,向西北走,再渡过永济渠,进入相州汤阴县境内。

此次西门庆选择的是更为好走的大道。这条路线从阳谷县向西,经过北京大名府,再穿过魏县向南,入相州临漳县,过相州城后,就进入汤阴县境内。

北京大名府现在是朝廷在黄河以北的第一重镇,商业繁华,道路四通八达。山东、河北各州通往大名府的官道修得宽阔平坦,易于行走。因此,西门庆自然是选这好走的道了。

除了道路的原因,西门庆也计划来回路过大名府时,去看一看大名府的富裕繁华,见识熟悉一下这河北第一重镇的风采。

若有机会,返程时或可与那大名府里的好汉们打打交道,比如智商欠费的“玉麒麟”卢俊义,性格急躁的“急先锋”索超等人。

有我西门大官人给他们吹几口仙气,或许这些人就能够逆天改命,不再沦落到梁山泊去落草。

哎!能力越大,责任越重。一想到岳飞、卢俊义等人在冥冥之中呼唤着自己去帮助他们改变命运,西门庆大官人就觉得肩头上沉甸甸的,压力好大啊!

穿越到这北宋末年,又没有熟悉的网络游戏可以帮助西门庆大官人娱乐减压。不得已,大官人只能多勾搭勾搭美女,排解自己的压力啦!

西门庆等人一路西行,不几日就进入大名府境内。

此时山东、河北一带巨盗丛生,骚扰地方,许多州县都不得安宁。但这北京大名府不愧是河北第一重镇,有梁中书及麾下的闻达、李成、索超等猛将坐镇,将这大名府境内治理得甚好,没有盗贼敢在此落草劫道。

不过,那梁中书坐拥重兵,却是以邻为壑,只是把大名府管内的盗贼赶到其它州府,却从未歼灭过多少盗贼。此举固然是让大名府平安了,但是周边的州府里强盗却更多了。

其它州府对梁中书这种驱赶盗贼的做法颇有微词,但梁中书乃是宰相蔡京的好女婿,当朝红人,任谁也不好与他理论此事,只得无奈地接受了如今这般局面。

其实,大名府境外州县盗贼众多,让躲在大名府内的梁中书也深受其害。他连续四年给老丈人蔡京送的生辰纲,在出了大名府管内后,都无一例外地被强盗劫走了。

在杨志护送生辰纲失败后,梁中书又送过两次生辰纲。然而,不论是派兵押送还是暗地偷运,都没有逃过强盗们的毒手。此事实在是透着诡异。

半途上丢失生辰纲的那些州府也很无奈,不是本官不努力剿贼,实是本地盗贼太多,本官手下又没有大名府那样的精兵强将,只能徒呼奈何啊!

可惜西门庆没有关注大名府梁中书每年要押送生辰纲之事,否则他或许会义愤填膺地见义勇为,派人暗中护送梁中书的生辰纲。

西门庆会待到强盗们下手抢夺后,再劫富济贫,从强盗手里将那些金珠宝贝夺回来,并将这些值钱的宝贝送给阳谷县西门堡里的穷苦百姓。

只可惜,西门庆穿越过来后,完全忘了散财童子梁中书的这件烦心事。

……

西门庆一行骑马欣赏着道边农田里村民们秋收的景象,一路平安地过了大名府和魏县,进入了相州临彰县境内。

临漳县地处河北最南端,西望数十里外的太行山,东眺齐鲁大地,位居中原腹部,扼守燕**门,素有“天下之腰脊、中原之噤喉”之称誉。

这临漳在宋代虽然只是相州管辖的一个县,但历史上却是赫赫有名。

临漳古时称邺,相传为黄帝后裔颛顼帝孙女女修的儿子大邺的封地。

春秋时期,齐桓公始筑邺城。战国时期,魏文侯将它定为陪都,乃是魏国的东北重镇。

东汉末年,曹操战胜河北的袁绍之后,从许都移居邺,在这里兴霸业、筑铜雀三台,为曹魏建立奠定了基业。

西晋时,为避最后一个皇帝愍帝司马邺讳,将邺城易名“临漳”,因北临漳河而得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境内邺城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临漳这块土地有许多历史典故。战国时,西门豹为邺令,就是在此地投巫凿渠,破除迷信。现今哪个小儿未曾听过西门豹废除河伯娶妻的故事?

秦末,霸王项羽为推翻秦朝,救援赵国,誓师于漳南,率军北渡漳河。他命令全军只带三日干粮,砸烂做饭的锅,凿沉渡河的船,以不留后路、死中求生的决心在巨鹿城下与秦军主力展开决战,打败了秦将王离和章邯,为秦朝的灭亡奏响了葬歌,也在历史上留下了“破釜沉舟”的著名典故。

三国时,曹操虎视中原,战败袁绍,据邺而统一北方。“曹冲称象”、“七步成诗”、“文姬归汉”等成语典故均出自临漳。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历史上有名的铜雀台依然屹立在临漳县的邺城。

曹操消灭袁氏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铜雀台初建于建安十五年,后赵、东魏、北齐屡有扩建。铜雀台最盛时台高十丈,台上又建五层楼,离地共7丈。在楼顶又置铜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飞,神态逼真。在台下引漳河水经暗道穿铜雀台流入玄武池,用以操练水军,可见当年景象之盛。

不过西门庆进入临漳县后,却没有先去铜雀台凭吊曹操,而是去了另一处所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