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 > 第九百一十章 狂犬耿南仲

种师道上任后,向皇帝赵桓上奏,说宋军在河北平原与金军骑兵交战,会处于劣势。

为了拱卫京师的安全,请求集中关、河兵力在沧州、卫州、孟州、滑州等黄河沿线修筑防线,以防金兵再至。

然而李纲为首的主战派大臣先是主张派大军穷追东路撤退的金兵,后又主张反击西路围困太原的金兵,强调恢复三镇,御敌于国门之外,反对修筑黄河防线。

大臣们都认为大敌刚退,不宜兴师动众修防御设施来示弱。

种师道是西军名将,心中当然明白宋军与金军的战斗力差距,曾经惨败给辽军的经历也让他对于平原作战十分小心警惕。

种师道知道河北平原是金军骑兵的天下,绝不可轻易与金军在河北平原上交锋。最为稳妥之策,当然是守住黄河。

可是,李纲为首的主战派大臣们都是文人,哪里懂得行军打仗。他们只知晓“寸土必争”的大道理,早已将宋军的战场设定在河北与河东。

至于在那些地方开战会死多少宋军将士,就不是李纲等人需要考虑的了。

我等抗金名臣只需要赢得坚持抗金的气节和名望即可,怎么厮杀流血是那些粗鄙军汉之事!

主战派大臣们与种师道意见不合,主和派更是不问军事。种师道在朝中无人支持,颇有独木难支的感觉。

种师道接旨后,就曾请求朝廷准许召集天下军马齐聚黄河岸边,避免重蹈金军完颜宗望东路军兵临城下的覆辙。

最初,皇帝赵桓也觉得是个好主意,便批准了种师道的申请。

不料仅过了半日,因为又有宰臣对钦宗说我们把天下兵马都调过来,费用太大,万一完颜宗翰军不渡河来攻,我们不是白费银两么?

皇帝赵桓觉得很有道理,便又下旨,取消了原来的决定。

种师道被钦宗折腾了几个来回,诸事无成,顿时心灰意冷,便上表说自己年岁大了,现在还得了重病,请求致仕。

皇帝赵桓竟然就此照准。于是种师道在当了两天宣抚使后,便退休致仕,不再过问抗金军事。

于是,对金作战的军事指挥权,完全落入了李纲等主战派文臣的手中。

李纲等人雄心勃勃,开始策划反击金军的夏季战略。

面对北方金国的军事威胁,大宋朝廷本该团结所有人一致对外,避免产生内讧。

可是,金军刚刚撤退,皇帝赵桓和他的亲信们就迫不及待的掀起一场激烈的内部政治斗争。

皇帝赵桓的继位登基,本就是太上皇赵佶面对金军南侵时甩锅的行为,让赵桓留在京师代替自己承受金军的怒火。

实际上此时赵佶不过四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远不到应该退位禅让,放弃权力之时。

并且,朝中许多大臣都是太上皇赵佶的心腹宠臣,他们拥护着赵佶逃到镇江,俨然在那里组成了一个小朝廷,欲将东南半壁掌控在自己手中。

天无二日,大宋各地的臣民们面临着一个选择,当金军南侵的危机解除后,这大宋天下究竟是小皇帝赵桓说了算,还是太上皇赵佶说了算?

皇帝赵桓虽是被迫继位的,但他此时已经尝到了九五之尊的滋味,当然不愿意让太上皇骑在自己头上,架空自己的权力。

何况耿南仲等太子党的人已经上位,也不愿交出到手的权力。

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似乎已经无法避免。

金人暂时退兵后,太上皇赵佶认为危机并未解除,依然带着他的政治班底呆在镇江,对外发号施令。

皇帝赵桓则想尽办法说服太上皇回京,不希望南方出现另一个政治中心。

新皇帝与太上皇之争甚至已经从暗流变成了明面上的事。宰相们在延和殿奏事时,耿南仲就建议屏去太上皇左右。

李纲是一个中立的大臣,此时他却不合时宜的站出来指责耿南仲不以尧、舜之道辅佐圣上,是暗而多疑。

面对口口声声都是圣人之道的李纲,皇帝赵桓只是笑而不语,太子党领袖耿南仲却被愤怒了。

当日退朝后,皇帝赵桓在睿思殿召对耿南仲、李纲等大臣。

赐茶完毕,耿南仲突然起身说:“臣刚才在百官队伍中看到了左司谏陈公辅,他是李纲结连士民伏阙上书之人,岂可为谏官?请求下御史狱对质。”

耿南仲这是旧事重提,直接将京师太学生和民众闹事的屎盆子往李纲头上扣,要让李纲获罪下台。

面对耿南仲突然发起的人身攻击,皇帝赵桓都看得愕然了。

李纲最怕的就是太学生闹事,胁迫皇帝为他复职之事被人提起,耿南仲的攻击可谓是蛇咬一口,入骨三分,当真恶毒之极。

李纲只得激愤地说:“臣与南仲所论是国事,南仲却说这话!愿因陈公辅事被下吏问讯。”

此时李纲对皇帝赵桓有用,赵桓当然不认可耿南仲所奏,但耿南仲仍坚持要彻查李纲。

李纲因而请辞,但皇帝赵桓不允,此事暂时作罢。

虽然李纲没有被耿南仲扳倒,但此事向朝中大臣们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

一朝天子一朝臣,太子党的群臣为了巩固新皇帝的权力,要向依然忠于太上皇的旧臣们发起攻击了。

对李纲的攻击就是在警告中立派群臣,你可以保持中立,但绝不可再为太上皇的旧臣子说话。

否则,即使是如李纲这种为新皇帝立下功劳之人,也难逃政治打击。

耿南仲那厮逮着清流大臣李纲都能乱咬,还有谁是他不能咬的?

此等狂犬,惹不起,惹不起啊!

耿南仲的这番表演很快奏效了,天下各州官员纷纷选边站队,听命于新皇帝赵桓。

毕竟,太上皇代表的是过去,而皇帝陛下才是未来。

很快的,就连江南地区的官员们也向皇帝陛下靠拢了。

太上皇赵佶的小朝廷到达扬州、镇江后,曾下旨让江南各州将钱粮送到太上皇的行在,相当于截留了江南的税赋。

皇帝赵桓腾出手来后,立即下旨,命淮南、江南各地官员不得将国家税赋送到太上皇行在,必须全部送到东京汴梁城。

此事表面上是钱粮税赋之争,实际上就是**裸的皇权之争。

江淮地区的官员顶不住压力,全部倒向了皇帝赵桓,切断了对镇江的钱粮供应。

于是,太上皇赵佶一行被釜底抽薪,再难维持一个小朝廷的运转了。

迫于无奈,太上皇赵佶只得接受皇帝的请求,御驾返回东京汴梁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