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 > 第九十七章 樊楼会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 第九十七章 樊楼会

作者:木木三大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36:35 来源:笔趣阁

西门庆知晓这州桥附近是泼皮喜欢聚集之地,是以也分外打起精神,留意着身边是否有那不开眼之人。

不知是西门庆自身英气逼人,还是几年前杨志那一刀给泼皮们留下了太深的印象,西门庆一行在州桥市场闲逛了一个时辰,也没有碰到无端寻事的泼皮捣子。

眼见玉兰逛街累了,西门庆等人吃过午膳后,就在街边租了几头驴,坐着毛驴回到了土市子附近的桑家瓦子。

桑家瓦子里用围栏和幕布隔开了数十个场子,里面有着唱曲儿、弹琴、杂戏、吞剑、耍猴儿、相扑等各式表演,吸引了众多的东京市民观看。

西门庆带着玉兰又在这桑家瓦子里尽情地玩乐了一番,方才离开桑家瓦子,回返高阳正店。

一路上看到身边的玉兰笑面如花,西门庆心中突然想到了阳谷县的那几个美女。

李娇娇、张惜惜、潘金莲和扈三娘她们,应该也没有看过这么多精彩的表演吧!以后有机会得带她们也出来转一转。

嗯,为甚么有扈三娘?我要先带软妹子出来玩!

西门庆一行回到高阳正店后,与先一步回来等候的焦挺和汤隆二人碰了面。

稍事休息之后,西门庆把玉兰和乔郓哥留在店里,自己带着汤隆和焦挺二人出发前去樊楼赴会。

三人来到皇城东华门外不远的樊楼街,远远地就看见了高大的樊楼。

有一首诗是这样描述这东京汴梁城里的樊楼的:

城中酒楼高入天,烹龙煮凤味肥鲜。

公孙下马闻香醉,一饮不惜费万钱。

招贵客,引高贤,楼上笙歌列管弦。

百般美物珍馐味,四面栏杆彩画檐。

樊楼号称“京师酒肆之甲”,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

东京汴梁城里的酒楼都是二层楼高,独有这樊楼不同。

樊楼有东西南北中五座高楼,五楼鼎立,高低错落,互相辉映,五座楼之间有飞桥供人来往,连成一个整体。

那五座楼高都为三层,有这样的高度,光顾酒楼的客人就能够凭窗鸟瞰东京汴梁城的市容,繁树烟花,参差百万人家尽入眼底。

因为樊楼的西楼面对皇宫,所以朝廷规定不准平民酒客登临西楼眺望,以免暴露皇室的**。

因此,西楼平日里不对外开放,它是宋徽宗和其随从、近臣游玩和宴饮的好去处,也是大宋朝廷招待外国使者的重要场所。

樊楼不仅是一座营业的酒楼,还是一处重要的造酒作坊。

樊楼自产的酒,有眉寿、和旨两种,被宋代官员张能臣所编的《酒名记》所收录,名列“市店”类第一家。

据说,樊楼每天向官府上缴的酒税就达二千钱,每年从官府购买的酒曲多至五万斤。

宋仁宗时期,专门针对樊楼下了一纸诏令,给樊楼划拨了京城里的三千家小脚店,这些脚店只能从樊楼这里买酒经营。

东京汴梁里的七十二家正店,只有这樊楼受到皇家的如此关照。所以,说樊楼号称“京师酒肆之甲”,当真不是虚言。

西门庆选择在这里宴请徐宁,正是为了显示自己与徐宁相交之诚意,慢慢笼络徐宁之心。

三人先入了樊楼,在中楼上的三楼选了一个阁子。

西门庆打赏了前来服侍的小厮,吩咐这酒楼的小厮在楼下候着那金枪班教师徐宁,待他来了之后直接引上楼来。

小厮见西门庆出手大方,乐得三步并着两步地跑下楼去。

东京的大酒楼内都有专业的歌姬舞女,她们浓妆艳抹,衣着华丽,不仅明艳动人,风情万种,“望之宛若神仙”,而且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是酒楼招徕生意的重要手段。

这东京城最好的樊楼的艺伎,更是美艳绝伦,名冠天下。

西门大官人既然来这樊楼饮宴会友,自然不会如那乡下泥腿子那般上不得台面。他选了四个美艳的艺伎入来,先为自己三人弹琴唱曲,吃着茶慢慢等候徐宁。

焦挺和汤隆以前过的都是流落江湖,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日子,哪里能想到有一天自己也可以过上这般神仙日子?

自从遇到了这西门哥哥,焦挺和汤隆的日子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人心中对西门庆哥哥当真是感激不尽,胸中有千言万语却说不出口,只化为一个念头:这辈子就跟着西门哥哥纵横江湖!

四个美艳的艺伎各自献上一首歌曲儿之后,那酒楼的小厮殷勤地将徐宁引了上来。

徐宁入了阁子,见佳肴美酒和美艳艺伎都已齐备,这西门大官人果然豪爽大方。他急忙抱拳向西门庆等人行礼。

西门庆与汤隆把徐宁迎入阁中,又为他引荐了焦挺。

徐宁见到焦挺雄赳赳一条汉子,又听闻他也是江湖上有名的好汉,对焦挺亦是肃然起敬。

焦挺也对徐宁的枪术大加赞赏,深表敬仰。

众人寒暄已毕,纷纷落座。酒楼的小厮殷勤地服侍在一旁,为四人筛酒布菜。

那四个美艳的艺伎更是依偎在四个好汉的身旁陪他们饮酒,说些市井俏皮话,逗四人开心。

西门庆四人望着窗外的繁华街景,推杯换盏地吃了不少酒。

四人酒到半醉,俱都放开怀抱,畅所欲言。

焦挺与汤隆先说了些江湖上的传闻,西门庆说了些山东的风土人情,那徐宁则说了些东京汴梁城里和禁军军营中的趣事。

徐宁看对面的西门大官人为人慷慨重义,是个值得结交之人,加之又闻他在那山东阳谷县有好大一份基业,自己的表弟汤隆都投靠于他,不由得牵动了一桩心事。

徐宁吃了一杯酒,突然开口对汤隆说道:“兄弟,自舅舅亡故以后,你也离开西军多年了吧?哎,兄弟你今次来得可巧。若是晚些时日来,只怕在这东京汴梁就见不到哥哥我了。哥哥我或许已经去那西军参战了。”

汤隆闻言,甚是诧异,口中问道:“却是怪了,哥哥乃是这皇城里金枪班的教师,如何不在这京师里过太平逍遥日子,却偏要去那西北边鄙之地蹉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