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 > 第九百五十四章 一网打尽

在宣布废黜赵宋皇室后,完颜宗望又宣读了命令宋朝大臣百姓举荐新皇帝人选的旨意:

“元帅府近以宋主降表申奏,今回降圣旨札子:

先皇帝有大造于宋而宋人悖德,故去年有问罪之师,乃因嗣子遣使军前哀鸣祈请,遂许自新。

既而不改前非,变渝迷执,是致再讨,犹敢抗师。

洎官兵力击,京城摧破,方申待罪之理。

况追寻载书,有违斯约,子孙不绍,社稷倾危。

父子所盟,其实如一,今既伏罪,宜从誓约。

宋之旧封,颇亦广袤,既为我有,理宜混一,然念师行,止为吊伐,本非贪土,宜别择贤人,立为藩屏,以主兹土。

其汴京人民,许随主迁居者听。

右所降圣旨在前,今请到宋宰执文武百官洎京寮一面,共请上皇已下后妃、儿女及诸亲王、公主之属出京。

仍勾集在京僧道、耆老、军人、百姓遵依圣旨,共议荐举堪为人主者一人。

不限名位高卑,惟道德隆懋,有大勋业,素为众所推服,长于治民者,虽乏众善,有一于此,亦合举荐。

当依圣旨备礼册命,赵氏宗人不预此议。

一应宋之百司并事新君,其国俟得姓氏,随册建号。所都之地,临日共议。

天会五年二月六日。”

这旨意甚么意思呢?

就是说大金国先皇帝完颜阿骨打帮助宋朝收回燕地,有大恩于宋。

然而宋朝皇帝赵佶却背信弃义,做了有害于大金国之事。

大金国因此于去年对宋朝兴师问罪。

因为宋朝皇帝赵佶退位,新皇帝赵桓向金军告饶,金军方才停止讨伐宋朝。

怎料宋朝的新皇帝赵桓与老皇帝赵佶一样,转眼就撕毁盟约,再度干出背信弃义之事。

因此,金军二次兴师问罪。

宋朝皇帝不思悔改,负隅顽抗,直到金军攻破京城,方才降伏认罪。

大金国翻阅了两国之间的盟约,上面清清楚楚的写明如有违约,“子孙不绍,社稷倾危”。

也就是说,赵佶、赵桓父子在与金国订立盟约时,誓书上可是写明了双方谁背盟违约,谁就要承受亡国的结果。

虽然宋朝皇帝从来不把誓言当成一种约束,但大金国的女真人可是最为信守誓言之人。

所以,根据盟约的约定,大金国决定废掉赵氏的皇权,让赵佶、赵桓父子学会甚么叫作言出必行。

这份旨意中还告知天下,宋朝既然已经向金国投降,那么宋朝的国土理应纳入大金国的版图。

可是金军伐宋不是为了贪图领地,而是为了吊民伐罪,伸张正义。

因此,大金国废掉赵氏后,并不会吞并宋朝在黄河以南的广袤领土,而是让前宋官民百姓自己推举贤人为新皇帝,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金国提出,除了赵氏宗族的人,宋朝境内不论尊卑,只要有德才之人,都可以推荐为新皇帝。

宣读完两份旨意后,完颜宗翰大手一挥,命人押送已经瘫软在地的废帝赵桓入斋宫看管。

接着,金军又令莫俦、吴开入城宣谕,晓谕宋朝东京汴梁城留守、宰相孙傅和太上皇赵佶,赵氏已废,限赵佶七日率宫眷出城。同时,命孙傅推立异姓为皇帝人选。

金军还令邓珪率内侍百余人入城监守后妃、帝姬、诸王妃,又令冯澥、曹辅入侍废帝赵桓,其余宋臣都被暂时禁押在金军大营的它处。

宋臣郑宽之、梁平、王孝杰、王宗沔等人从城中出来,亦被金军全部禁押在大营。

初七日,金军的限令时刻到了。完颜宗翰安排骑兵万人自东京汴梁城的南熏门一直排至金军青城大寨的刘家寺,耀武扬威,用武力威胁城中官员执行金国的旨意。

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二位元帅更是带着亲兵驻于南熏门瓮城下,等待着宋朝太上皇赵佶率宫眷出城。

太上皇赵佶得知赵氏被废的噩耗后,彻夜难眠,急召京城中的大臣们议事,欲不惜代价保住赵氏的皇位。

可惜,赵佶身边的近臣都被他的好儿子赵桓清理得干干净净,哪里还有心腹为他出谋划策?

至于被赵桓留在城中主持朝廷大局的宰相兼东京留守孙傅,不过是个志大才疏的读书人,此时也是一筹莫展,不知怎么应对当前的形势。

在金军的威胁下,孙傅和朝中的大臣们很快就妥协了,决定将太上皇赵佶和皇室宗族、宫眷都送出城去交给金军。

吏部尚书王时雍、开封府尹徐秉哲和京城弹压使范琼三人领兵将宋徽宗和皇族、后妃等三千多人,或者乘轿,或者乘牛车,或者徒步,陆续押送到南薰门外。

到得午时,太上皇赵佶率妻妾、皇子等人从南薰门络绎而出,抵达了瓮城。

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令内侍按图索骥,逐一指认点验后,将这些赵宋皇族押回了大营。

太上皇赵佶和后妃、诸王、帝姬还能够乘车轿前进;后宫以下,则由金军骑兵背负疾驰而行。

到了申刻,宗谱上的皇族还未完全出城,金军又令邓珪入城搜捉。

完颜宗翰与完颜宗望二帅押送着太上皇赵佶回到青城大营中后,将送太上皇送入斋宫与废帝赵桓相见。

赵桓见到父亲赵佶也被城中大臣交给金军了,不由得伤心地大叫道:“宰相误我!”

赵桓这是在怪宰相孙傅没有尽力保护好父皇和城中的赵氏宗亲。

可是,城池都被金军攻破了,赵桓也向金国上表投降了,宰相孙傅又有甚么能耐力挽狂澜,与金军相抗?

太上皇赵佶见到赵桓依然看不明白形势,痛心疾首地对他说:“你不听为父之言,才招致今日的大祸!”

赵佶的意思是,若是赵桓早听自己的劝告离开东京汴梁城,又怎会轻易落入金军的手中?

太上皇赵佶想要离开京城避祸,却被赵桓这个逆子软禁在了龙德宫。结果,如今被金军一锅端了。

还有,太上皇赵佶那些重臣如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等人,虽然各有各的毛病,但论起处理军国大事,可比甚么耿南仲、李纲、孙傅之流要强得多。

若非赵桓不听太上皇的意见,急于清除异己,又怎会让一帮更无能的大臣把持朝廷中枢,造成举国上下军政一片混乱,连勤王之军都组织不好。

赵桓面对父皇的责难,无言以对,只能与赵佶相顾号泣,等待金军发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