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 > 第九百六十六章 让帽子再飞一会儿

赵不试、赵子崧、赵叔向三个派系的人马为了觊觎皇位,齐集东京汴梁城外,要逼迫伪楚国皇帝张邦昌还政于赵氏。

短短数日间,东京汴梁城外就聚集了十多万兵马,人叫马嘶,好不热闹。

当然,在打倒张邦昌之前,赵不试、赵子崧、赵叔向三个派系的人马还是彼此保持了克制,没有蠢得在城外自相残杀。

不过,这三支势力也没有合兵一处,选出一个盟主,而是在城外各据一方,一面威胁东京汴梁城,一面四处游说,拉拢中立旁观的各州县。

河北路北京大名府杜充、京东路南京应天府程万里、陕西永兴军路京兆府范致虚、江南东路江宁建康府黄文炳等各地官员对于东京汴梁城即将爆发的冲突却选择了冷眼旁观,没有立即表态支持楚国皇帝张邦昌还是赵氏复辟的三派势力。

遥远的四川夔州路恭州,前宋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牧的重臣李纲也高举了复辟的大旗。

李纲在任河北、河东宣抚使,领兵救援太原失败后,被调回京任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扬州。

离京不久,在耿南仲等人的排挤打击下,李纲就被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撤职,改为提举亳州明道宫,责授保静军节度副使,安置四川建昌军。

不久,李纲被再谪云南宁江蛮荒之地,与大理国做伴。耿南仲等人的意思,就是让李纲有多远死多远,永远不要再回来。

靖康元年秋,金兵二次伐宋,东京汴梁城被围。

皇帝赵桓感到和议失策,失去了对耿南仲等人的信任,又起用李纲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牧,想倚靠其再解汴京之围。

然而,莫说李纲眼高手低,没有挽狂澜于既倒的能力,即使他有这个本事,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了。

李纲领旨后,匆匆忙忙地从云南赶回了四川,欲走水路沿江而下至江陵府,再北上京师。

李纲走到夔州路恭州府,就得到汴京失守,金人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已挟太上皇赵佶、皇帝赵桓父子北去的噩耗。

于是,李纲留在恭州府,遍传檄文,号召西南各路起兵勤王救驾。

只不过,执拗的李纲没有拥戴任何一个漏网的宗室子弟,而是号召宋军打到金国,迎回二圣。

手中缺少政治底牌的李纲空有一腔热血,提出的又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西南各路响应者寥寥无几。

虽然缺兵少将,却难不住前宋资政殿大学士李纲。他停留在恭州府,每日里书写檄文痛骂伪楚国皇帝张邦昌,一泄胸中块垒,当真是好不快哉!

楚国皇帝张邦昌好歹也是太宰出身,往日没有少被御史狂喷。当他打定主意不归政于赵氏后,李纲的骂声如同挠痒痒,伤不了他的分毫。

张邦昌担忧的,还是东京汴梁城外的十多万宋军。

虽然西门庆也带来了数万军队,看上去军容整齐,能征善战,可是张邦昌毕竟没有见过西门庆军行军打仗,也不知道西门庆军能否击退城外的复辟宋军。

外有各路大军围城,内有心向宋室的大臣劝谏,张邦昌终于沉不住气,命四厢指挥使范琼去拜访西门庆,问他如何应对。

西门庆笑着给范琼讲了三国时期曹操与马超渭南之战的典故,告诉他与其四处征讨赵氏余孽,不如等这些人将军队集中于东京汴梁城下,再一举歼灭。

如此,既省事,也能更好地震慑天下宵小之辈。

是以,西门庆故意按兵不动,多给赵氏余孽一些时日,让他们聚集更多的军队,也让天下人能够都瞩目于此战。

总之,西门庆的意思,就是让帽子再飞一会儿!

来自山东的范琼本就对西门庆军的战斗力有信心,如今听西门庆如此说,知道西门庆成竹在胸,当即告退,返回宫中向张邦昌回禀。

张邦昌吃了定心丸,也不再忧虑,每日里煞有其事地继续向全国发布政令、赦令,仿佛城外没有大军围城。

西门庆有等了几日,眼见得赵不试、赵子崧、赵叔向三路人马来得差不多,没有再增兵了,就给城外诸将送去军令,以楚国京畿、京东、京西宣抚司衙门的名义,命令这些军队都服从自己的号令,等待重新整编。

城外的十几万军队可是打着“反楚复宋”的旗号来逼宫的,怎么可能服从西门庆这个楚国宣抚使的命令?

西门庆此举,不过是故意挑逗城外诸军。

果然,城外诸将大怒,纷纷回信怒骂西门庆,要西门庆立即开城投降,否则,就要打入城去,诛杀伪帝张邦昌和拥戴伪帝的西门庆这个逆党。

西门庆接到回信后,又不急不忙地来到南薰门城楼上,要求与赵不试、赵子崧、赵叔向三人面见理论。

此时,赵不试还在河北巩固势力,只派遣了相州知府汪伯彦和北道总管赵野二人领兵前来逼宫。

赵子崧、赵叔向二人的势力范围远离金国,不须防备金军,是以倾巢而出,亲自领兵来到了东京汴梁城下。

这三方势力在张邦昌退位前,还算得是盟军,都已宋朝忠臣自居。因此,西门庆要求与他们理论时,赵子崧、赵叔向,以及代表赵不试的北道总管赵野三人各自领兵来到了南薰门外。

见三人来到城外,远远地摆下军阵,西门庆也直接带领一支军队出城列阵,在两军阵前与三人相会。

一见面,西门庆就质问三人为何造反。

亡宋废帝赵桓已经向大金国上表投降称臣,从法理上而言,宋朝已经亡国,宋朝的土地和臣民都成为了大金国的一部分。

大金国再设立楚国为藩属国,册封张邦昌为楚国皇帝,让他治理亡宋的故土和遗民,在法理上也毫无问题。

因此,张邦昌得到的皇权至少从法理和程序上是正大光明,传承有序的,而不是哪个猢狲自封为王。

这就是为何各路许多官员静观其变,却没有旗帜鲜明地反对张邦昌这个皇帝的缘故,也是赵子崧、赵叔向等人要逼迫张邦昌还政的原因。

西门庆说他们起兵造反,从法理而言的确可以如此认定。

赵子崧、赵叔向、赵野三人当然不会承认自己造反作乱,而是反驳西门庆,说天下民心归赵,张邦昌理应顺应天意民心,归政于赵氏。

西门庆一脸不解地问,太上皇赵佶、废帝赵桓和诸位皇子、皇孙都被金军带回金国去了,皇帝陛下应该归政于谁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