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志廖化新传 > 302、诸葛丞相

三国志廖化新传 302、诸葛丞相

作者:烽岳键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5:23:38 来源:笔趣阁

跟着宗预一起,廖化再度回到丞相府。

这一次,廖化并没有遭到守门卫兵的阻拦,顺利进入相府,见到了诸葛亮。

尽管诸葛亮包揽益州军政,全力主持蜀锦的制造,但他并没有以权谋私,衣着简单朴素。

来到诸葛亮身边,宗预说道:“丞相,我把廖将军给您带过来了。”

诸葛亮点了点头,看向廖化,他的态度很亲和,“宗预转交给我的信件,我已经看过了,早在将军进入成都之前,主公就曾派人通知过我南征的事情。”

“交州之战事关灭吴大业,将军可以放心,成都这边一定会竭尽全力,配合将军作战。”

诸葛亮金石玉言,不会说没有把握的话,既然他承诺了,廖化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廖化询问道:“这一次南下交州,丞相能给我提供多少粮草?”

诸葛亮没有正面回答,反问道:“廖将军准备统率多少兵马参战?”

廖化回答道:“这一次入蜀,我统率了近千兵马,根据陛下的命令,我可以任意征调南中兵马参战,具体统帅多少部队,我需要根据交州的实际情况,以及,南中的动员能力来判断。”

诸葛亮略一沉思,“那我换一种问法,征服交州,将军需要多少兵马?”

廖化胸有成竹的说道:“这要看丞相你的打算,如果仅仅是攻伐交州,给我五千将士就足够了,假如丞相打算平定南方,彻底控制交州,那么,我至少需要两万大军。”

五千和两万,兵力数量相差了三倍。

诸葛亮并没有吃惊,平静的看着廖化,等待进一步的解释。

廖化说道:“根据我的情报,江东军夺取交州的时候,也曾杀了不少人,得罪了许多地方势力,即使江东军有交州士家的协助,他们也没有办法完全稳定住人心。”

“进入交州之后,我会想办法联络那些仇视江东军的交州土著,甚至于,可以想办法与士家进行联络和劝降。”

士家在交州是地头蛇,也是量化没有办法忽视的一股势力。

士燮虽然投靠了孙权,但那并不等于他就一定忠诚于江东军。

如果能够策反士家,汉军既减少了兵力的需求,又降低了江东军的实力。

对汉军的交州攻势来说,士家的投靠、中立甚至是消极作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释完需要五千兵力的原因,廖化还得分析自己两万人的需求。

廖化:“我军平定南方,任务可不仅仅是攻城略地,南征军需要穿过南中,到达交州,一旦敌人采用坚壁清野的办法,我军没有办法因粮于敌,所有的后勤补给都需要从后方调配。”

“粮道无可避免会从南中经过,随着战事的进行,粮道也会被拉长,这无疑增加了咱们的运粮成本,而且,粮道的维护成本也不低。”

当地的蛮族仇视汉人,又过于贫穷,战争开始之后,很有可能铤而走险,偷袭汉军的粮道。

所谓的两万大军,一半以上都是用来维持南中秩序的。”

廖话提到了南中,反倒勾起了诸葛亮的兴趣,“廖将军果然消息灵通,南中确实出事了,牂牁太守朱褒派人求援,越嶲夷王高定刚刚在南中掀起了叛乱。”

在原本的历史中,朱褒和高定都是那场南中叛乱的参与者。

南中掀起大规模叛乱的时候,恰恰是刘备兵败病亡,蜀汉精锐损失惨重,无力顾及南中的时候。

当下的形势远比历史上蜀汉的处境更好,现在的时间,也比历史上南中叛乱的时间更早。

朱褒还没有叛变,叛军的准备不足,汉军也没有因为兵败而人心惶惶,即使南中有人作乱,叛乱的声势也必然不会太大。

廖化询问道:“南中是化外之地,当地百姓一向与咱们离心离德,蛮兵的叛乱,可不能小觑啊。”

诸葛亮点了点头,“你尽管放心,这高定虽然是越嶲郡的蛮王,但他却能力平平,建安二十二年的时候,高定曾经带领部众攻打我军县城,被轻松击退了。”

“之前没有顺势剿灭高定,那是因为我军忙于北方征战,无力难顾,而且,高定作为一名蛮王,在南中有一定威信,为了避免激起南人的叛变,才留下了他的性命。”

诸葛亮继续说道:“叛乱再起之后,朝廷已经紧急任命张裔,担任益州太守,统兵三千,前往南中,组织地方部队平叛。”

如果放在几年前,群雄刚刚开始割据的那段时间,三千大军或许可以打下一片基业。

现在时代不同了,一些强势的地方豪族,可以轻松地拉起一支数千人的兵马。

张裔原本就不是统兵打仗的名将,他只是一名文官,就连这三千兵马,也都是刘备东征之后挑剩下的二线部队。

廖化心知事情要遭,在历史上,南中叛乱非常有名,整整三个郡选择了叛汉自立,蜀汉政权险些因此分崩离析。

高定和朱褒两个人,同时参与了那场叛乱,但是,这两个人都只是小角色,他们在实力和威望上都比不过另一名叛乱者,益州郡雍凯。

雍凯一直觊觎益州太守的职位,又和交州的士燮保持着私下联络,暗地里向孙权示好,早就心怀异志了。

然而,不论暗地里做些什么,哪怕公开表示过不满,只要没有真正叛乱,都可以进行争取。

汉军甚至可以征发雍凯,让雍凯与高定互相残杀。

张裔不是廖化,未必会防备雍凯。

假如汉军重兵进入南中,雍凯必然不敢轻动。

然而,区区三千人的兵力,或许能够平定高定的叛乱,可是,一旦南中掀起更大规模的叛乱,以张裔的能力和实力,绝对没有办法稳住局势。

想要攻打交州,首先需要稳定南中,南中的情况,也必须按照最坏的打算来进行。

廖化没有办法证明雍凯叛乱,但是,他可以提出合理猜测。

廖化:“高定起兵作乱,或许早就有所预谋,南中人心不稳,如果不能迅速平乱,叛军的规模随时有可能扩大。”

“咱们是否应该提前派人通知南中的各位守将,做好防范,尤其是建宁郡雍凯那里,一定不能有失。”

诸葛亮微微皱眉,“廖将军莫非听到了什么风声?”

廖化犹豫了片刻,他接下来的这番话,某种程度上讲,会影响到雍凯的命运。

国家的利益在廖化的心中占据了高位,他不再可怜那位历史上的叛徒。

廖化点点头,“我曾经在荆州境内与交州兵作战过,不仅杀伤并且俘虏了大量敌人,我还曾听到这样一种传闻,雍凯跟士燮两人之间有联系……”

廖化把历史上的真相以传闻的方式说了出来。

说出这番话的目的,可不是为了逼反雍凯,廖化希望提醒诸葛亮,通知南中其他守将,做好防范。

反叛蜀汉的豪强人数很多,拥护汉室的人数同样也不少,廖化希望能够让那些大汉的忠臣们提前进行防备,坚持汉军支援的那一刻。

不管怎样,提醒守军加强戒备,确实是一个好主意。

诸葛亮点点头,“我稍后就会派人前往南中,提醒各郡兵将,募兵自守,防备叛军。”

诸葛亮的这一番话,迅速让廖化的建议成功落地,他既提醒了所有官吏们做好防范,加强戒备,同时,还给了将士们募兵的权力,震慑了怀有异心者,增大了造反成本。

诸葛亮询问道:“廖将军打算什么时候统兵进入南中?”

廖化拱拱手,“我的部将已经统兵先行了,我之所以取道成都,只是为了对接后勤补给,从丞相这里离开之后,我会立即追赶部队,尽快拿下。”

诸葛亮点点头,回答起廖化之前的问题,“廖将军全力南下,组织交州攻势的同时,希望南中的事情,你也费费心。”

“成都这边至少可以为将军提供上万士卒的粮食,新赶制的铁甲和武器,也会优先配给南征军,支援南方战事。”

诸葛亮的全力支持,确实也解决了廖化的后顾之忧。

廖化说道:“请丞相放心,南方的事情,就交给我吧。”

看向宗预,诸葛亮轻轻说道:“你去把马谡喊过来。”

宗预离开之后,诸葛亮继续开口道:“汉中有一名工匠,名叫蒲元,他打造兵器的时候,对材料水源和火候都有要求,他的武器天下闻名,他虽然擅长做刀,却也曾经制作过一些其他兵器和防具。”

“浦元曾经送给我一把枪,名叫破军,锐不可当,甚至可以破甲。”

诸葛亮轻描淡写的说道:“廖将军使枪,上阵杀敌,怎能没有趁手兵器,等你离府之前,我会跟宗预说一声,让他带你去把枪拿走,希望这把宝枪能够助将军一臂之力,大破敌军。”

到了廖化这个级别,上阵杀敌的机会已经很少了,对兵器的需求也并不强烈。

军中别的没有,武器装备倒是随手可见。

普通的军械或许质量比不上这些神兵,但是,只要勤加更换,一样可以投入战斗。

所谓的破甲功效,针对的只是那些穿着甲衣,尤其是甲衣质量不好的兵将。

对于那些大多数没有穿着甲衣的士兵,甚至低级军官儿来说,一把普通锋利程度的长枪,就足够致命了。

至于那些身着精甲的敌军将领,即使给了廖化近身的机会,这把‘破军’也未必可以顺利破甲。

廖化连忙摆手,他开口说道:“这个礼物太珍贵了,我不能要。”

诸葛亮的语气不容置疑,“对于我们来说,神兵利器只是一件收藏品,留在我的府里,也是一种浪费。”

“‘破军’跟着将军上阵,它不仅可以发挥出效果,还可以在战场上发挥出重大价值。”

诸葛亮开起玩笑,“如果廖将军继续推辞下去,那我只能亲自去给将军取枪了。”

诸葛亮盛情难却,廖化只能表示感谢。

诸葛亮并不打算只送廖化一杆枪,“益州生产的蜀锦,一向驰名天下,待会儿我会让手下人测一下廖将军的身材,给你赶制一套衣物。”

廖化再次拒绝,这一次,他是认真的,“我只是一个武夫,穿惯了军中的衣甲,不习惯穿那些绫罗绸缎,还请丞相赐给需要的人吧。”

诸葛亮再次摆了摆手,“就这么决定了,你不要再推辞了,这是命令。”

‘破军’对廖化来讲,那是如虎添翼,丝绸对廖化来说,却真的一点价值都没有。

丝绸轻便美观的特性对战场杀敌来说毫无意义,甚至没有防护效果。

廖化宁愿把丝质衣物换成银钱,用作军费。

尽管诸葛亮态度很坚决,廖化却依旧准备再说两句。

房门打开了,宗预和一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回到了现场。

青年虽然没有白眉毛,却和马良长相类似,他当然就是马谡了。

荆州马家是名门望族,五个兄弟各个有贤名。

马谡的长兄马良深得刘备和诸葛亮的信任,就连他自己,也曾历经多处重要职务。

两世为人,廖化的经历太多了,所以,他很沉稳。

马谡却少年得志,没有经历过挫折,在兄长和领导的庇护下,未曾见识过黑暗,难免锋芒毕露了一些。

在历史上,因为马谡的兵败,导致了汉军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也错过了兴复汉室的最后一个好机会,铸就了无可挽回的大错。

廖化并不是一个思维闭塞的人,他也不会因为马谡言过其实的特点,就忽略了他的闪光点。

马谡或许不会是一个好的统帅,但他一定会是一个不错的参军。

而且,马谡有过任职南中的经验,确实可以为廖化提供借鉴。

马谡没有理会廖化,直接来到诸葛亮身边,拱手作揖,“丞相,您找我?”

诸葛亮点了点头,指了指不远处的廖化,“陛下升廖将军为庲降都督,组织兵马征战交州,现在南中出现了叛乱,我希望你能跟廖将军讲一下南中的局势。”

马谡点了点头,看向廖化:“你想知道什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