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盛唐陌刀王 > 第三百八十四章 独立思考主动探寻

盛唐陌刀王 第三百八十四章 独立思考主动探寻

作者:夜怀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6:48:02 来源:笔趣阁

几个疏勒官员并没有感觉惊讶,他们虽不是游牧政权,游牧部族的生活方式却知道得很清楚。对于突骑施所谓的全盛时期并无羡慕,只有同情。为什么要转场三千里?因为人丁繁盛,牛羊成群,乃至草场承受不起。几十万牲畜过境,不消几日百里牧场就被啃得干干净净。一年转场百次,不得喘息,这简直是受罪呐,生而为人的乐趣何在?

李嗣业思虑片刻,得出的结论却是,这简直是超低的军事成本,一次远征仅仅相当于一年转场。

农耕民族的军事成本包括,动员,调集粮草、征募兵丁、选派将领、临战参训、然后还有朝堂争论不休,调用国库半年的赋税,一场战争足以使弱国伤筋动骨。

也许作为一个将领的终极目标,不止是取得胜利,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战争成本。

就如汉初时期,匈奴南下劫掠,长安人心惶惶,群臣不宁,汉武帝几次北伐匈奴皆倾举国之力远征。但到西汉后期陈汤、甘延寿两个边将竟不通过皇帝就能对匈奴发动战争。等到东汉时,对外战争基本已经维持在州郡的范围内。这其中不只有匈奴势力衰退的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汉朝的军事制度经过百年发展,军事成本已经维持到很低的程度。

低成本的军事制度也意味着对战争的耐受力越强,况且军队的强弱与成本几乎关系不大,两宋时期军队甲胄精良强弓劲弩成本够高吧,但该弱还是弱,导致每一场对外战争就是一场国难。古往今来,拥有低成本军事组织的一方通常占据着主动权,在心理上也存在优势,而且永远不会有“输不起”的情况。

曹魏的屯田制,明朝朱元璋的卫所制度,都是为了降低军事成本所做的努力,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它们发挥了很大作用。

初唐是府兵制的巅峰时期,从西魏开始到太宗时期已经相当成熟,军事成本达到了最低,正是因为如此,经历过战乱的初唐无需数代积累,在短时间内就连续平定了东西突厥,扩张出了安西都护府。

如今虽说正处在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转型期,但安西军仅以两万四千人控制西域广袤的土地,也算与低成本军事力量的代表了。

李嗣业自认为在提高战斗力的前提下,还能够再压缩成本,将来他还要摸索方法,如何用安西北庭的低成本对抗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的高成本。

“李镇使,李镇使。”裴国良的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如何?”

裴国良又问:“你给拿个主意,该如何规划?”

李嗣业点点头说道:“我同意颉比罗的说法,把军牧区设在葱岭至徙多河下游,不过是四五百里的转场,如果连这点距离都接受不了,又何谈打仗。军中马匹除保证物资运送,驿传,军令下达外,明年春季起全部转移至葱岭的高山草场,沿着河流向下,到秋冬季节已经转场至疏勒镇附近。”

“那我疏勒境内的牧民呢?”

“我建议各州统一形成放牧聚落,沿着天山南脉和葛罗岭,四季牧场根据高度进行规划。当然这只是我的意见,最后还要你这个都督拍板决定,由各州司马组织商议,结果怎么样,你们来定。但是有一条禁令必须实施,那就是军牧场内严禁牧民放牧!”

裴国良点头诺诺,众官员噤若寒蝉。

众人牵马准备下山,途中李嗣业望着远处高山起伏的冰雪线,突然开口道:“其实还有一个终极问题。”

“什么终极问题。”裴国良紧跟着问。

“无论如何规划,如何扩大牧场,最终由于牧民和牲畜的扩张,草场还是会不堪重负,这个终极问题该如何解决?”

众人默不作声,一边行进一边低头思索。

这时山下有千只羚羊群正在迁徙,这可是疏勒地区难得一见的景象,它们的队列有百丈多长,成年公羊在队列外围,母羚羊和幼崽在队列中央,据说这些羚羊的目的地是兴都库伦山南方的印度平原。也只有在碛西这山峦起伏博大的地方,才能见到这壮观的生命奇景。

颉比罗似有所感,指着那些羚羊道:“将军瞧见了吗?碎叶川东西的山丘草原上有几十万头这样的羚羊,它们和我们一样,也依靠这广袤的草原为生,可我从未听说过羚羊能给草原带来祸患,这是为什么?”

李嗣业没有说话,心想你就继续科普下去吧,毕竟食物链这玩意儿从我嘴里说出来就太low了。

“因为腾格里掌控着这一切,他为草场创造了羚羊,又创造了狼群来控制羚羊的数量,使得草原能够春夏秋冬,交替轮回生长。但作为腾格里的娇子,我们却凌驾在这些之上,草原终有边界,而繁衍却没有界限,我们必须承担起腾格里赐予我们的职责,主动控制牲畜的数量,不要超过草场能承受的极限。”

他接着又补充了一句:“但这个很难做到,人有贪欲,从来都不会满足。”

李嗣业先是点了点头,又说道:“其实可以做到,需要置身于利益之外的权力来干涉压制。”

颉比罗挤出一丝笑容问道:“李镇使的意思是,由大唐和安西都护府来担当草原上的仲裁者?可惜大唐也只以自己的威严和利益为基准,他们不会考虑到这么细致的地方。”

裴国良和都督府的人都皱起了眉头,这个突骑施部落头人胆子真大,什么话都敢往外秃噜,大唐和都护府也是你一个小小的游牧首领能够评价的?裴都督看了李嗣业一眼,见他没什么反应,才松了一口气。

“规划就这么定下了,严格的分界点随后派人来钉界桩和标牌,我们回去。”

一行人翻身上马,沿着赤河畔向疏勒城方向而去。

回到疏勒城后,颉比罗立刻向李嗣业提出请求要回去,李镇使恩准了他的请求,并派封常清给他送行。

第二日上午,李嗣业难得清闲,参观了赵正义道长修建完工的内院和炼丹房,这个院子孤零零地耸立在城东南的平地上,四面无依无靠,瞧着有点儿落寞。

走进院子里也瞧着很冷清,老道长不知从哪里移植了一颗柏木,正围着圈为它拍土。这树所种的位置清幽宜人,还真给这院子带来了几分意境,只是移植的季节不对,这树要能成活才是稀奇了,看来这老道除去炼丹,也不会点儿别的。

老道瞧见李嗣业进门,连忙放下木锹,拱手迎上前去:“李将军公务繁忙,日理万机,还能抽出时间来光临惊雷观,贫道感激莫名呐。”

李嗣业呵呵一笑,却突然问他:“搞到丹炉了吗?”

“没有,”赵正一如实回答:“碛西离中原太远,不好筹措运送,所以贫道打算自己铸一个。”

“你还会铸铁?”李嗣业挑了挑眉毛问。

“其实不是铁,乃是青铜,也不能完全是青铜,青铜不耐火,里面应该有一层陶土层用来隔热。贫道的做法是先烧制出陶土炉,然后在陶土炉的外层以沙土做模具,浇铸出青铜的外壳。只有炉还是不行的,上面还要抽汞器,才能够将丹砂中的硫和汞分离开来。”

李嗣业没有耐心听他讲解这个,摆摆手说道:“你什么时候去采集原料。”

“快了,等我将丹炉炼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