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前尘影事 > 第十回 依依不舍史家赴京

红楼之前尘影事 第十回 依依不舍史家赴京

作者:梁嬷嬷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01:38 来源:笔趣阁

转眼就是灯节了。

文夫人头一天就打发了人,来请亲家太太和女儿,第二天去家里看灯听戏。陈夫人看了看身边垂手侍立的儿媳妇,想了一想,道:“彦姐儿,明天我还要到东安郡王府中去,给老太妃问安,你自己回娘家去吧。”

史彦忙笑道:“要不我也不回去了,明儿也跟着太太去东安郡王府,伺候太太。”

陈夫人摆摆手,道:“不必了,你母亲可能很快也就进京了,你们娘儿们团聚的日子也就少了,你还是回去吧,陪着你母亲好好说说话儿。要是晚了,就不用回来了,打发人来家说一声就罢。”

史彦心中一沉,她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忘了母亲也即将跟随父亲进京的事。同时,她又为婆婆的考虑周全而感激在心。她还是第一次知道,原来在婆婆威严的外表之下,也有一颗善解人意的心。原来,每一个人都有多面性,不能因为一个人做的某一件事,而给她(他)定性。

第二天一大早,史彦带着儿子和奶妈,以及房内的众多丫头媳妇儿,一起回到了史家。

路上,史彦悄悄掀开车子侧面的小帘,偷偷打量着这个繁华的城市。因为是灯节,街道两边热闹异常,几乎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挂上了各式的彩灯。有双龙戏珠,有鸳鸯戏水,有八仙过海,有刘海戏蟾,有团团簇簇的绣球灯,有粉粉嫩嫩的莲花灯。此刻是上午时分,灯内的蜡烛没有点燃,但这些花团锦簇,造型逼真的彩灯,依然浓浓地渲染着节日的气氛。

街道上行人簇簇,店铺门口货物林立。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传进史彦的耳中,卖绫罗绸缎的,卖珠宝玉器的,卖书画古董的,卖绢花珠翠的,卖香料药材的,卖汗巾冠帽的……香浓诱人的食物香气,飘进史彦的鼻翼,卖酱鸭烧鹅的,卖鹌鹑野兔的,卖梨干胶枣的,卖胡饼点心的,卖各色干果的,卖蜜饯香元的,卖包子汤羹的,卖煎鱼炖肉的……

各种行当的杂耍艺人,也都在这一天聚在街头,展示着自己的技艺,吐五色水的,表演蹴鞠的,表演踏索上杆的,表演药法傀儡的,表演猴子百戏的,当街说书唱曲的……

史彦悄悄偷窥着这街道上的繁华喧嚣,一时竟忘了即将与母亲分别的幽怨。

贾家离史家并不远,两刻钟的功夫,车子就站在了史府的后门。史府的后门,也挂着数盏红纱制成的精巧彩灯,底端垂着彩色的灯穗,渲染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听说亲家母到王府中去了,只有女儿独自到来,文夫人心内更加欢喜。虽不是嫌弃亲家母有什么不好,但这样更可以让母女们尽情地说些体己话。白天,史彦陪着母亲和嫂子吃了会儿酒,玩了会儿骨牌。天色便渐渐暗了下来。史家院内的各式彩灯,也都点燃起来,五彩缤纷,交相辉映。

文夫人便吩咐让家中的小戏子们装扮了,好好给娘儿几个唱一场。

一派箫韶盈耳,两行丝竹和鸣,戏台上开始演绎《西厢记》的《听琴》。

只听那红娘道:“妾见先生有囊琴一张,必善于此,俺小姐深慕于琴,今夕妾与小姐同至花园内烧夜香,但听咳嗽为令,先生动操,看小姐听得时说甚么言语,却将先生之言通达……”张生忙连连拜谢了。

下一幕,张生做理琴状,叹道:“琴呵,小生与足下湖海相随数年,今夜这一场大功,都在你这神品……却怎生借得一阵顺风,将小生这琴声吹入俺那小姐玉琢成,粉捏就、知音的耳朵里去者!……”

一阵清越婉转的琴声,从“张生”指下飘出,悠悠荡荡,凄恻缠绵。正如莺莺小姐所唱,“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的环佩叮咚?莫不是,铁马儿檐前骤风?莫不是,金钩双控,吉丁当敲响帘栊?莫不是梵王宫,夜撞钟?莫不是疏竹潇潇曲槛中?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

“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史彦不由得一阵惊叹,一个唱戏的,竟然能有如此精湛的琴技。

嫂子甄氏笑道:“妹妹你不知道,这是你哥哥刚请的一班小戏,里面有个弹琴的,是真正的琴师,是他在后台为张生配琴。前几天,他还弹过《玉簪记》里的《琴挑》,《续琵琶》里的《胡笳十八拍》。你哥哥也正是相中了这琴师的琴技,才请了来的。你要是爱听,我吩咐他们再给你弹一段。”

史彦忙笑道:“果真难得,哥哥真是个有兴致的,竟想出这个法子来。”

几段戏听下来,时候已经不早了。几个才总角的小厮,被唤进来放烟火,五彩缤纷的火焰,渲染了浓烈的灯节气氛,映红了每一个人的脸。

看看天空中冉冉升起的圆月,文夫人拉住了史彦的手,开口道:“彦姐儿,你父亲已经在京城买下了一栋宅子,要我们都进京去,你哥哥看了黄历,二十二是好日子,我们就要进京去了,以后,就留下你自己在金陵了。”

文夫人停顿了一下,又道:“你以后要好好服侍公公婆婆,和小姑子好好相处,督促姑爷好好念书。”说到这里,文夫人的眼中已经有了隐隐的泪光。

该来的,终于来了。史彦心中有无数的不舍,和婆婆相处,虽然已经算是比较融洽了,可毕竟婆婆不是母亲,自己只有在母亲面前,才是可以毫无顾忌的娇憨女儿,在婆婆面前,自己只能是低眉顺眼,小心谨慎的媳妇儿啊!母亲走了,自己就只剩下贾府媳妇儿一个角色了。再也不能偶尔来娘家无拘无束的任性一回了。

京城离金陵,千里迢迢,自己和父母,什么时候才能再见上一面?

想到这里,史彦的鼻子,便也有些发酸。赦哥儿还在拉着母亲的衣襟,口齿不清地闹:“母亲,我要杪姐姐的花灯,我要杪姐姐的花灯。”不等史彦说话,甄氏已赶紧转过身,吩咐丫头道:“去,给赦哥儿拿一个一模一样的花灯来。”

穿着藕荷色小袄的史杪手里,正拿着一个莲花状的小花灯,里面的烛光一闪一闪,映射着她的小脸,愈发显得粉嘟嘟地可爱。小姑娘兴奋地在席间来回穿梭,引得步履蹒跚的小贾赦,跌跌撞撞,追逐不已。在摔了一跤之后,就来扯着母亲的衣襟闹了。

一盏同样款式的花灯,很快就拿了过来。甄氏将花灯递在小贾赦手里,笑着嘱咐道:“哥儿,小心着些,别跌倒了。当心烛火烧着外面的纱。”

小贾赦笑逐颜开地接了,放开了母亲的衣襟,摇摇摆摆地走到杪姐姐跟前,两个孩童笑嘻嘻地互相搀扶着,互相说着不甚清晰的童语。史彦的心头忽然一动,她抬头看向嫂子甄氏,甄氏也正好含笑看着她。

文夫人笑道:“这两个孩子,倒是投缘,不如给他们定门亲事。”史彦笑道:“这要看嫂子的意思了。”甄氏也笑了:“我倒没什么说的,妹妹你是不是还应该和亲家太太说一声?”史彦笑道:“嫂子还是请进哥哥来,我问哥哥一声,若是哥哥同意,我好回禀婆婆去。”

文夫人道:“我都同意了,还怕你哥哥不同意?”

史彦笑道:“太太既如此说,我立刻就回去禀告婆婆,明天就送定礼过来。”

这个小小的插曲,冲淡了史彦心中与母亲即将远别的哀伤。本来,史彦是准备留下住一宿的,有了这件事,她就不得不赶忙回去,去禀告婆婆,知会丈夫。

听了史彦的话,陈夫人想了想,史家现在正是大富大贵之时,史彦的家教又好,不愁将来的史家孙女,也成为一个好的孙媳妇,于是满口答应。又叫了贾源和贾代善来,爷俩儿也连声称妙,亲上加亲,贾家更是与史家成了至交之家。

只因史家进京在即,两家人也顾不得多等,看了黄历,第二天就是好日子。陈夫人便一边命人叫过来官媒婆陶妈妈做媒人,一边亲自打点定礼,两柄金囍字如意,两柄紫檀木如意,两柄玉如意,两匹大红五彩罗绸,两匹大红纱蟒,两匹织金莲五彩蟒绸,再加上各色酒水点心,鱼肉,还有史彦一直佩戴在身边的一个鸳鸯玉佩,贾赦的庚帖,整整十六抬定礼,送进史家。史家也忙按照礼节,回了礼来。

这门亲事就这样定下来了。史彦不由得感觉重任在肩,以后,对儿子的教育更是要严苛了,否则,不仅儿子没出息,还会坑了自己的亲侄女儿。

在这份忙忙碌碌之中,二十二日很快就到了。史彦一大早,又来到娘家,一看到史家门口一辆接着一辆,排满了整条街道,装载的满满当当的车辆,史彦的泪就掉了下来。她看着车辆络绎不绝地开始出发后,才从后角门进了内宅,在正堂上,她规规矩矩地给母亲磕了头,母亲一把拉起她,眼泪也簌簌而下。

此去经年,萋萋满别情;无语凝噎,萧萧班马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