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三朝帝师,从永乐开始 > 第一百一十七章:请陛下出兵征伐倭国

苏泽自然知道纪纲没什么家人在世,之所以那么说也只是为了恶心一下纪纲。

纪纲此人深受朱棣宠信,朱棣为燕王时就十分宠幸纪纲,授忠义卫千户,即位后升纪纲为锦衣卫指挥使,掌管亲军和主管诏狱,视为心腹。

这狗东西私底下做了不少违法乱纪的勾当,曾矫旨下盐场取盐数百万斤,夺官船运输,尽入私囊。

构陷富商上百家,夺其资为己有,还曾阉割良家幼童数百人,服侍左右,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先前苏泽只是懒得计较,纪纲如此桀骜不驯迟早是个死,只是时间早晚罢了。

可是这给狗东西非要好死不死的撞上来,派人截杀他不说,还敢派人跟踪苏幺幺,这就触碰到了苏泽的逆鳞,巴不得现在就弄死纪纲。

还别说,纪纲虽然桀骜不驯,嚣张跋扈,可也诡计多端,还善于迎合朱棣,手底下干净的很,苏泽一时半会儿还真拿不出实质性的证据。

虽然一时半会儿他收集不到纪纲违法乱纪的罪证,不能把纪纲给扳倒,可恶心一下纪纲是没什么难度的。

别人也许忌惮纪纲的权势,不敢和纪纲作对,苏泽可不怕,大不了撕破脸就是了,朱棣总不会因为一条狗就翻脸,何况这条狗还不太老实。

苏泽其实很少对一个人如此怨恨,纪纲算是头一份,李正阳这狗东西天天在背地里骂他,苏泽也没当回事,可唯独对纪纲,苏泽那是恨不得把纪纲给千刀万剐了。

哪怕是刘观,苏泽对这个永乐朝最大的贪腐头子那是十分看不顺眼的,可即使这样苏泽都是光明正大的行动,并未想过私底下动手,由此可见苏泽有多恨纪纲了。

也就是现在这场合不太合适,不然苏泽当时就会翻脸,不说当场直接杀了纪纲,起码也得让纪纲吃点苦头。

“陛下驾到!”随着一声唱诺,朱棣闪亮登场。

群臣山呼万岁,朱棣走上御座,永乐十六年最后一次朝会正式开始了。

太监王忠一挥鞭子,尖着嗓子喝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群臣先是安静了一会儿,随即有御史站出取出一份奏折,开始启奏。

“陛下,江浙有奏折呈上,近些年倭寇日益猖獗,大明沿海地区久受倭寇匪患之苦,还请陛下定夺。”

朱棣板着脸说道:“年后再议,当务之急是以开春北征为重,匪患先放一放。”

说完这句话,朱棣随即没好气的看了一眼下方的苏泽,这竖子平日里上朝见不到人影,一来就闹些幺蛾子,都快要过年也不让朕省心。

倭寇一事早就有之,早不提晚不提,刚好在倭国使臣要进京的时候提,未免也太过巧合了。

不用看他都知道是苏泽在背后捣鬼,这才刚从他这里要去了一个接待倭国使臣的差事,这就马上冒出来一个倭寇之患了。

朱棣话音刚落下,又有人上奏道:“陛下,倭寇日益猖獗,不可不察,应当下旨申斥,沿海水军也应当随时待命,一旦再有倭寇侵袭我大明海域,我大明水军当立即出击捍卫我大明国土,扬我大明军威!”

这人刚说完,又有人出班道:“陛下,倭国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自洪武年间便不服我大明,屡次骚扰大明沿海地区,更甚者还斩杀我大明使臣,令人痛心不已,如今更是愈发猖獗,若不严惩,恐大明国威不存,还请陛下发兵倭国,以显我大明国威!”

“臣附议!”

“臣附议!”

一瞬间,好几个御史,翰林,还有几个六部的郎中也纷纷出班附议,群臣哗然。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打了群臣一个措手不及,之前没人通知他们今日上朝要议这个啊,就连站出来上奏那几人的上官都一脸懵逼。

卧槽,这马上大过年的,你们干嘛呢,过个好年不好吗?

倭寇一事历来有之,情况倒也不算太严重,只是偶有倭寇肆虐大明沿海地区罢了,规模也不算太大,那些倭寇来去如风,打一枪换个地,就算是想要一网打尽也力有未逮,总不能跨海远征倭国吧?

三杨更是面面相觑,彻底傻眼了,这也没人和他们通气啊,一般来说朝会要议什么都要事先告知内阁一声的,避免出了什么岔子,可这次他们没收到任何奏折,压根不知道这回事。

人群中的苏泽低着头装死,心中卧槽一声,这尼玛朱高炽这便宜老丈人够给力的啊,他只是让朱高炽让人把火给拱起来,可没说要让陛下发兵打倭国啊。

之所以让人拱火是因为要给倭国使臣点压力,要让倭国使臣急一下子,然后他才好出面安抚,布局倭国。

结果倒好,朱高炽找的这些托超常发挥了啊,不仅拱火,还要打倭国。

你麻麻的,要不是老子早知道你们是太子的人,老子还真被你们这群狗东西给骗了。

一个个的情真意切,康慨陈词,好像不打倭国大明就颜面无存了一样,苏泽都有些迷湖了,事态已经这么严重了吗?

14世纪初叶,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战,争权夺利。

在战争中失败的一些南朝封建主,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历史上称之为“倭寇”。

洪武时起,明朝就致力于加强海防,永乐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419年明军于辽东望海埚全歼来侵之倭,此后海防较为平静。

在嘉靖以后,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在封建诸侯支持下,日本海盗与中国海盗王直、徐海等勾结一起,在江浙、福建沿海攻掠乡镇城邑,明朝东南倭患大起。

明廷多次委派官吏经营海防,但因朝政**而难有成效。

由此可见永乐年间的倭寇之患其实还好,大明如今兵强马壮,倭国也不太敢招惹大明,就算有倭寇也是小股流窜,根本没有那么严重。

可在那些狗托的口里,倭国那是狼子野心,随时会入侵大明,大明应当未雨绸缪,早做打算,听的苏泽都有些狐疑了。

卧槽,倭国这么膨胀的吗,现在就敢惹还是兵强马壮的大明?

就在苏泽在思考倭国有没有这么膨胀的时候,群臣中一位中年御史颤颤巍巍的出班,声泪俱下道:“陛下!”

“自永乐九年始,倭国便与我大明断绝了商贸,而今更是不约束臣民,任由倭寇肆虐我大明沿海,可见其狼子野心,还请陛下下旨申饬!”

“那足利义持还曾接受过大明的册封,后又出尔反尔,声称他倭国从未臣服过他国,视我大明于无物,当严惩才是!”

“陛下,臣之老家便是江浙一带沿海地区,家乡父老苦倭寇之患久矣,时常上书让臣为民请命,臣还请陛下为我大明百姓做主,还大明子民一个公道!”

那中年御史跪坐在地上,声泪俱下,捶胸顿足,情真意切的好像倭寇杀了他全家一样。

苏泽暗骂一声,好浮夸的演技,还苦倭寇之患久矣,那你特么以前怎么没跳出来?

永乐年间明朝与倭国的外交分为两个阶段,足利义满执掌政权期间,接受明朝的册封,成为明朝的藩属,并推动同明朝的勘合贸易。

1408年足利义满逝世,足利义持掌握实权,曾以“日本国世子源义持”的名义,遣使向明朝报告父丧,明成祖派中官周全前往吊唁,并册封义持为“日本国王”。

但对明朝的称臣引起管领斯波义将等人的强烈不满,最终义持于1411年断绝了同明朝的贸易。其给明朝解释则是“本国开辟以来,百事皆听诸神”、“灵神托人谓曰:我国自古不向外国称臣”,并且声称要改变义满的外交政策,“今后无受外国使命,因垂戒子孙,固守勿坠”。

足利义持断绝了对明朝的贸易后,对骚扰明朝海岸的倭寇持纵容态度,对明朝要求取缔倭寇的要求置之不理。

这个中年御史说的倒是事实,可关键是你特么演的太假了,很难让人信服啊。

其他人也暗骂一声,这尼玛演技实在太浮夸了,一看就是假的,还特么大明百姓苦倭寇久矣,久矣你怎么早不说晚不说,偏偏现在跳出来。

那中年御史对周遭的异样目光视而不见,依然情真意切的康慨陈词,细数倭国十宗罪,把倭国执政者足利义持骂了个狗血淋头。

不怪他如此卖力,其实倭寇死不死的和他没多大关系,可太子说了,这次他出力了之后,他的位置可以动一动,也许可以外放一地做个封疆大吏也不一定,有好处的事情谁不愿意干啊。

他在御史这位置做了好些年了,早就受够了,好不容易看到了一丝曙光,谁要是拦他的路,那就是断了他升官的盼头!

朱棣脸色不太好看,狠狠的瞪了低头装死的苏泽一眼,找个托的都不会,找出个这么个丢人现眼的玩意儿。

朱棣揉了揉眉心有些头疼道:“朕会下旨申饬,若倭国还不知悔改,不日便发兵倭国,让倭国蛮夷知道何为王者之师。”

群臣没动静,到现在他们还没看清楚局势,都还有些懵。

其他人懵苏泽可不懵,眼见目的达成,连忙出班道:“吾皇圣明!”

听到苏泽的声音,不少人才回过神来,稀稀疏疏的喝道:“吾皇圣明!”

虽然他们到现在还没明白为何突然要打倭国了,可既然陛下要打那就打吧,也许陛下也就是说说,瓦剌还没解决呢,大明哪来的功夫跨海去打倭国。

朱棣没好气的看了看重新活过来的苏泽,心中鄙夷,这竖子现在倒是不装死了,朕现在如了你意,你满意了吧?

“下旨,苏泽升礼部员外郎,负责接待倭国使臣,看看倭国到底想干什么。”

“臣遵旨!”

苏泽那是相当满意,有了朱棣今日这番话,谁再敢收倭国的好处那就是通敌叛国,罪不可赦,看谁还敢收倭国的好处。

换句话说,只有苏泽能收倭国的好处,其他人都不能收。

没错,苏泽要的就是一个名头,先把倭国打到对立面,给倭国点压力,让倭国着急,病急才会乱投医。

可到时候倭国使臣提着东西求爷爷告奶奶没人敢收,满朝文武只有苏泽一个人敢收,倭国使臣自然会求到他头上。

到时候还不是想怎么拿捏就怎么拿捏?

等到朱棣下完旨后,不少聪明人倒是回过神来,神色有些恍忽。

合着又是苏泽这个狗东西搞的鬼,他们是不是又被陛下和苏泽给演了?

不然为何要让苏泽去接待倭国使臣,礼部有那么多人,随便让人去就是了。

只是还不清楚苏泽和陛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为何要如此大动干戈,还有刚刚那几个跳出来的托是得了谁的吩咐?

要说背后没人帮着串联他们是不信的,就凭苏泽能鼓动这么多人给他帮腔造势吗?

不少人神色怪异的在朱瞻基和苏泽身上来回审视,难不成还有太孙的份?

至于苏泽升官倒是没人在意了,员外郎也不算什么大官,随便吧,他们都懒得说什么了。

苏泽升官很稀奇吗,一点都不稀奇,只要陛下不让苏泽一步登天成为六部部堂,骑在他们脖子上就行。

苏泽本来就是二甲进士出身,若不是得罪了汉王被排挤出去了,如今应当也能进入六部任职了,合情合理挑不出来毛病。

就连杨士奇等人都不觉得奇怪,杨士奇心中不断盘算着什么,想到了汉王,他微微有些讶异,今日这么重要的朝会为何也没看到汉王的人?

汉王最近有些不对劲啊,神出鬼没的,也不知道一天在忙活什么,这么重要的场合也敢不来参见?

杨士奇不动声色的碰了碰身旁杨荣的胳膊,眼角余光扫视太子太孙那边,嘴唇微动道:“汉王。”

杨荣还在深思陛下此举有何深意,感受到了杨士奇的目光随即有些好奇的看了过去,这一看他也发现了不对劲。

太子在,太孙也在,赵王也在,唯独少了汉王,奇了怪哉。

杨士奇杨荣对视一眼,都有些疑惑汉王去哪儿了,似乎有好些天都没看到汉王在朝堂上了。

以前汉王倒是经常刷存在感,哪都有他,可最近还真没看到汉王上蹿下跳,连朝会都看不到人了。

赵王最近似乎也安生了不少,也没弄出些什么动作,此时正安安静静的待在太子身后,不知道在寻思什么。

杨荣左右瞧了瞧见没人上奏,于是轻声道:“莫不是汉王和赵王死心了?”

杨士奇看了看上方的陛下,见陛下没注意下面,摇了摇头嘴唇微动道:“不知。”

杨溥见两位同僚早朝还在窃窃私语,轻声咳嗽了一声道:“两位,还在早朝,陛下在看着呢。”

杨士奇杨荣相视一笑,也不再多言,一切尽在不言中。

若是汉王,赵王死心了最好,他们巴不得如此,内阁三人都是东宫出来的,自然和东宫走的近些。

杨溥见两位同僚不搭理自己皱了皱眉提醒道:“两位,倭国之事暂且放一放,陛下自有定夺,吾等做好自己该做的就行,赈灾的事也该提一提了。”

杨士奇摇了摇头,杨溥就是太过于正经了,总是板着个脸,他们在谈的可不是倭国之事,倭寇之患小事罢了,他们关系的可是关乎大明未来基业的大事。

当然,此时倒是不便和杨溥解释什么,杨溥说的也不错,刚刚被倭寇的事情分了心,差点忘了赈灾的事情了。

杨士奇出班道:“陛下,臣有事要奏!”

“准奏!”

“天气严寒,各地不少地方遭了灾,粮食倒是有,可苦于没有驱寒之物,还请陛下拿个章程。”

朱棣皱了皱眉道:“不是有无烟煤吗,运到各个地方去就是了,还需要什么章程。”

杨士奇继续道:“陛下,可无烟煤如今也只能供应京师一地,尚无余力供应其他地方,再者,冬日严寒,运输也十分不便,因此臣想请陛下允许民间开采无烟煤。”

朱棣还没来及的思考,群臣哗然,不仅文官集团有人急了,连武官集团都急了。

“不可陛下,无烟煤乃是重要物资,绝不可让民间开采!”

“不可啊陛下,朝令夕改实为不妥,有损朝廷威严!”

“是极是极,无烟煤产量不够,希望煤业公司多招些人开采便可以了,绝不可开此先例,不然难免有人会通过无烟煤谋取私利啊陛下!”

“还望陛下慎重,此例不可开!”

“运输不便可以想办法,但绝不可允许民间开采,不然就乱了套了啊陛下!”

“陛下,请参考盐之先例,若是开此先河,势必后患无穷。”

不能开啊,大家伙就指着希望煤业的股票养老呢,先前好不容易才通过了不准民间开采无烟煤的决策,希望煤业的股价才会水涨船高。

若是私人也能开采,那岂不是希望煤业就不是独一份了,那这样股价还会涨吗?

由不得他们不急,这苏泽还没砸锅,可不能让陛下先把锅给砸了。

御座上的朱棣愣了愣,有些发懵,卧槽,朕平日里让你们这些狗东西干点什么,你们一个个的拿祖制,拿百姓们来堵朕的嘴,百般推辞。

之前提及倭寇一事,除了苏泽找的托没一个人上心的,好嘛,这一提无烟煤,你们倒是一个个的积极的很啊。

朕这还没说允许民间私自开采呢,你们就急了,这要是朕说现在把希望煤业给关了,你们是不是要造反?

朱棣张了张嘴,又看向了底下的苏泽,希望苏泽能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

苏泽无奈的耸了耸肩,这可怪不得他,他可没那么大的能耐让文武百官都乖乖听话。

陛下最好别再提允许民间开无烟煤的事情了,不然场面不好控制,文武百官赚点银子也不容易,一个个都小心提防着苏泽吃饱了砸锅,结果苏泽如今不砸锅了,陛下你要砸锅,他们答应了才怪。

打倭国又不涉及他们的利益,倭国死不死的和他们也没多大关系,陛下你想怎么玩怎么玩,可陛下你要是唠无烟煤,那他们可就来精神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