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三朝帝师,从永乐开始 > 第一百四十五章:知识就是力量

“朝廷有没有银子的事情咱们以后再说,现在我先和你说说为何我觉得朝廷还是不够重视教育问题。”

思索良久,苏泽还是没和朱瞻基说朝廷关于纳税政策的弊端所在,而是说起了大明如今教育上的弊端。

士绅一体税,禁止私人土地买卖这些政策现在还不能推行开,因为苏泽还没有足够的底气去推行。

步子迈的太大了容易扯到胯,现在和朱瞻基说这些多说无益,朱瞻基就算听进去了也改变不了什么。

何况,这些政策也不见得朱瞻基会认可,朱棣也不一定会采纳接受,既然如此现在就不谈论这些了。

苏泽自己也有一些想法,他想要在大明推行士绅一体纳税,势必会面临天下读书人的疯狂反扑,因为他们是既得利益者。

想要打破阶级的固化就要给底层阶级找寻一条出路,如今的大明想要打破阶级,鱼跃龙门只有科举一条路可走。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个理念深入人心,苏泽并不否认这种观念,这种观念放在后世也是挑不出来毛病的。

关键是如今大明的科举制度是有弊端在的,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明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体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

考八股文,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简单来说就是压制读书人们的思维,使得他们思维固化了,从而缺乏了创新性。

其二,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诸如李正阳。

这还不是最悲剧的,最悲剧的是除了那些书香门第,殷实家庭,想要供养出一个读书人来太难了。

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如此,寻常百姓家想要供养出一个读书人来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钱粮,考上倒还好,若是考不上便成了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除了读书啥也不会了,成本太高了。

其三,科举制度极其容易导致官场**,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

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这就不利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学子们科举的时候会有同年,同窗关系,而学子和考官之间也有了裙带关系,如房师,座师这些乱起八糟的关系,科举舞弊的例子历史上也不少见,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并不透明。

理清楚了头绪,苏泽继续开口道:“一个国家重不重视教育,不是看出了多少进士,多少举人。”

“我大明如今需要的不是多少进士,多少举人,需要的是如老张头那样的技术性人才,他们可以不断研究改进火器,使得我大明兵强马壮。”

“需要的是清风县农业研究所那样的读书人,他们也读四书五经,但他们不只读四书五经,他们更擅长去研究和农业相关的知识,想法设法的去提高粮食的产量,一亩地能多种出来多少粮食才是他们去学习,研究的。”

“地有多少是数的,但我们可以去想办法研究出更加高产的种子。”

“农业研究所那边这两年我砸了不少银子下去,其实有些成效了,虽然也只比其他地方的水稻每亩产量多出来那么一些,但总算是有进步的,一亩地多出一点,若是我大明全用上这种稻种,那么整个大明一年下来又会多出多少粮食呢?”

苏泽没有去谈科举制度的弊端,而是换了一种朱瞻基相对能好理解的方式,举例说明。

大明需要那么多进士,举人做什么,是能让火器更先进,军队更强盛,还是能种出多少粮食?

你让那些进士,举人去做文章,写八股他们倒是很拿手,可要让他们去干别的那是决计不行的。

术业有专攻,不是说那些读书人不聪明,整个大明三年也才出那么点进士,真有多笨是不可能的,只是他们学错了方向。

文章写的再好,八股做的再好,能让地里多出些粮食吗?

归根结底还是科举制度存在弊端,埋没了不少的人才,局限了读书人们的思维!

朱瞻基没有说话,只是跟在苏泽身边,一边走,一边静静的听着,仿佛像是一个学生,正在聆听着老师的教诲。

苏泽也不在意朱瞻基听没听进去,见朱瞻基不说话,他自顾自地继续说道:“你也知道,清风县的人几乎人人都识字,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何我要如此做?”

“他们读书识字不是为了科举,不是为了当官,而是想着读了书,参加了考试,能过上更好的日子,读书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条捷径,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捷径!”

“在清风县,各行各业都要识字才行,你不识字你就担任不了一些技术性的工作,只能去干苦力,不要觉得百姓都很傻,读书人常常说他们是愚民,可其实他们并不傻!”

“学八股,学四书五经固然也是一条捷径,可对于底层百姓来说太难了,你可知道一个农户家庭想要供养出一名秀才要花费多少?”

朱瞻基摇了摇头,抿了抿嘴没说话,他以前从未关注过这些,毕竟他生下来便身份尊贵,也从未接触过那些底层百姓的生活,又如何得知呢?

苏泽也不在在意,笑了笑打趣道,“你不知道也正常,毕竟你生来就在罗马中心。”

“一个底层百姓家里想要出一个秀才,不仅需要去私塾读书,给先生交学费,还要买文房四宝,四书五经,这就是笔不小的花费了。”

“这还不算完,想要出一个秀才,那你总不能让他放下书本去地里干活吧,于是家里又少了一个青壮劳力,家里人少的还好,家里人多的,这多出来一个吃白饭的吞金兽,其他人可就得紧巴巴得过日子了。”

“秀才恐怕你是看不上眼的,毕竟后面还有举人,举人之后还有进士,考中进士才能入朝为官,秀才不过是科举的起步罢了,你看不上眼,可这已经是寻常百姓一生能看到的终点了,搁在村里都得喊声秀才老爷了。”

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但需要注意的是,童生并不完全等同于未考上秀才的学子,根据明朝史书记载,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才能被称童生,或者生员。

明朝时期时,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

要取得这种资格,必须在学道或称童子试获得取录。不论年龄,应童子试的都称童生。

明时,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读书人考中举人也就有了做官的资格,可也不是每一个举人都能做官的。

只有考中了进士或者同进士,才能真正的鲤跃龙门。

朱瞻基作为大明的皇太孙,接触的最差的读书人都是同进士,秀才,举人都见不到他的面,可实际上,秀才,举人已经是普通人一生的终点了。

说到这里,苏泽指了指自己看向朱瞻基笑道:“现在朝中有不少人都说我苏泽是寒门贵子的代表,鲤跃龙门,一步登天,一跃成为天子近臣。”

“这句话不算错,比起他们许多人,我的确是寒门子弟了,可你不知道,也不是什么人都能配称为寒门的。”

“寒门至少你祖上还得阔过,家里还有些资产能供你读书,这样的才能被称为寒门!”

“我家里就是那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那种,多有钱是谈不上的,也不是什么书香门第,不过是双亲去世前留下了一大笔财产,我兄长还算厚道,也没侵占我的那份,于是才有今日站在你面前的二甲进士苏泽。”

“我不用劳作,也不用管家里其他人的生计,一日三餐都有人伺候着,每日就读书,做文章就可以了。”

“实际上,那些农户,普通百姓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也要吃饭,也要生活,如何拿得出多余的钱粮去供养一个读书人出来?”

“考中了还好,还能改善一下家里的情况,可若是考不上,那就是好几年的钱粮打了水漂,下次再考不上,那就又得浪费好些年,若是再考不上,那就完了,家里多出来了一个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废物,还得靠家里其他人去养着。”

“对于我大明大多数百姓来说,这是他们承担不起的代价,于是也就绝了供出一个读书人出来的心思了,农民的孩子长大了也是农民,祖祖辈辈都只是农民了。”

“读书在我大明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家里没有几个银子真读不起书,而我想要改变这种情况!”

“如何改变?”朱瞻基轻声问道,有些东西他其实不懂,因为他没接触过,不懂民间疾苦。

“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之所以那些底层百姓不愿意供养读书人是因为耗费的代价过大,而一旦考不中又没什么好处,所以他们才不愿意。”

“可你一旦给出了其他的选择,让他们明白读书不止只有科举当官一条路可以走的时候,就算会耗费钱粮他们也愿意供养自己的子女去读书。”

“我还是拿清风县举例,你知道我最开始让他们送孩子去读书的时候是什么情形吗?”

“什么情形,说说,我到清风县的时候,学校都已经开起来了,还真不知道这回事。”朱瞻基有些好奇的问道。

“当时,我让那些狗东西把家里的孩子都送去学校读书,结果没什么人听我的。”

“我就纳闷了,我又不收他们学费,啥都不要他们就让他们的孩子有书读,白送的好处居然有人不要?”

“纳闷之下我就去挨家挨户问了,结果那些狗东西和我说,孩子去学校读书了就没人下地了,特么的,就清风县那鸟不拉屎的地方能种出来多少粮食,再说了那些半大的娃娃也干不了什么农活啊!”

“我苦口婆心的和他们说读书识字是有好处的,我不会害他们的,压根没人听我的,当我在放屁,反正就是觉得读书没用,读了书又考不上科举,那读书干什么?”

“你说好不好笑,哈哈哈哈!”

苏泽笑的肚子痛,笑的前俯后仰,他如今想到了当初那副场景都觉得好笑,好笑的同时又有些悲哀。

“那后来呢,后来他们怎么又愿意送孩子去读书了?”朱瞻基没觉得好笑,只是觉得清风县的人都挺有意思的。

“后来啊,老子出了血,先是包他们孩子的一日三餐不说,还给他们补助,只要送孩子去学校的,成绩优异的发放钱粮以资鼓励。”

“但效果也不好,那些狗东西虽然把孩子送来了,但热情不高,就是奔着钱粮来的,估计是回去和婆娘在被窝里一合计,孩子下地也做不了啥,去学校还能赚老子的银子,所以才送孩子来学校的。”

苏泽咬牙切齿,恨的牙痒痒,谁和他说百姓淳朴,愚昧的,这不一个个的比猴都精?

“哈哈哈,那是他们能干的出来的,苏兄,真不是我说,你们清风县的人,真没其他地方的淳朴,都鬼精鬼精的!”朱瞻基哈哈大笑,显然是领教过的清风县的“民风淳朴”。

“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后来我又推出了其他的政策,还从各种方面给他们宣扬读书不止可以科举,还有其他好处。”

“没有人一辈子都只想当个农民,当个工人,苦哈哈的卖力气,当有一条更好的路摆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心动的。”

“在清风县,就连扫地的老人都要能识字才行,你不识字你连垃圾该倒在哪里都不知道,倒错了可是要罚钱的!”

“读了书,识了字,日后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能赚更多的银子,这样的利益驱使下,我才能让清风县人人都识字。”

“其实西山如今也是这样的,我其实没花多少银子,只是修建了一所学校,免了他们的学费,只是把读书的好处摆明了和他们讲了,他们自然就会送孩子去读书。”

“不读书日后只能当个矿上的工人,当个种地的农户,读了书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那谁去挖矿,谁去种地呢?”朱瞻基这次倒是听懂了。

可他忍不住又想到,若是都去选择了其他工作,谁又去挖矿,谁又去种地呢?

苏泽无语的撇了朱瞻基一眼,这孙子还真是天生的资本家啊,合着老子和你说这么多,你是一句没听进去啊,就惦记着让百姓给你们老朱家种地和挖矿是吧?

“这就又回到了先前的那个问题了,为何大明如今不需要那么多进士和举人,而是需要像老张头那样的技术人才了。”

“挖矿咱们可以改进工艺,采用效率更高的方式去挖矿,种地可以研究出能增加粮产量的方法,还能制造更先进,方便的农具。”

“就说挖矿吧,前些天不是还有个清风县的小伙子,之前也在清风县的学校读过书,如今毕业了,在框上担任工头,他觉得矿上运煤的推车不行,于是自己动手改进了一番,大大的提高了运煤的效率,矿上还发了他一笔奖金呢。”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矿上那么多人,怎么没人想出这个,办法是人想出来的,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重视教育,浪里淘沙,选拔人才。”

“那个小伙子以前也啥都不懂,就是到了清风县的学校学习了三年后,学到了不少知识,如今已经能独当一面了。”

“再说了,难不成真要全大明的人都去给你们朱家种地不成?”苏泽翻了个白眼,怼了朱瞻基一句。

种地,挖矿要那么多人干嘛,人为何能成为地球上的主宰?

就是因为人比其他动物聪明,懂得善用工具,原始人类打不过野兽,于是他们利用起了石头磨成的石刀装在木棍上,他们利用起了火焰,驱逐了那些野兽。

等到以后科技发达的时候,人类就真的在地球上无敌了,任何生物都不能威胁人类食物链顶端的地位,一颗炮弹下去,什么野兽都白搭。

开启民智在苏泽看来是必须的,因为这样才能选拔人才,发展科技,推动社会进步。

再说了,苏泽又不是一下子就要全大明普及教育,根本不存在朱瞻基担忧的没人种地的情况。

现在西山这里万人的教育都还没普及,就开始担心没人种地了,朱瞻基这孙子是个狼灭啊,黑心资本家实锤了!

“不是那个意思........”朱瞻基有些尴尬,他也只是那么一问罢了。

苏泽鄙夷道:“切,你这人,一看就是个心都黑透了的统治者,巴不得全天下都给你卖命,合着我说那么多你是一句都没听进去啊!”

“我听进去了,不就是知识就是力量吗,要让百姓们都读书识字,这些朝廷才能浪里淘沙,选拔人才,不要太过重视那些进士,举人,而忽略了其他人才,要重视像老张头那样的技术性人才,让他们看到希望,给他们找一条和科举一样改变人生的出路。”

“要让他们明白,读书不只是可以考科举当官,还能多出许多选择,改变自己的人生,是这样的吗?”

朱瞻基有些期待的看着苏泽,他也不知道他说的对不对,但他觉得苏泽说的应该是这个意思。

苏泽有些欣慰的笑了笑,“不错,孺子可教,我就是这个意思,看在你表现不错的份上,今天我请你吃牛肉!”

“牛肉,你又偷偷杀牛了?”

“什么话,读书人的事情能说偷吗,那是牛不小心撞到了石头撞死了,我捡回来的!”

“这话你和皇爷爷说去,要是让他老人家知道了,有你好果子吃!”

“切,怕什么,我有宰牛书的,合法的!”苏泽从腰间摸出了厚厚的一沓宰牛书在朱瞻基眼前晃了晃。

朱瞻基无语道:“这玩意儿你又从哪里弄来的?”

“可怜啊,那头牛直接撞死了在石头上,里长,甲长赶过去的时候一看牛都死了,索性杀了卖钱了。”苏泽伤心的泪水从嘴角流了下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