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三朝帝师,从永乐开始 > 第一百六十章:京师大学

一阵手忙脚乱之下,终于把火给扑灭了,苏泽有些心疼的看着脱下来被点燃的大衣,带着些恼火的说道:“以后矿上不准上夜班了,看看,这安全隐患这么大,万一把人伤着了怎么办!?”

苏五强忍着不让自己笑出声,点头附和苏泽的话,其实安全隐患没那么大的,主要是苏泽一直在油灯旁边蹦跶,所以才会不小心打翻了油灯,那些工人又不傻,谁会没事在油灯附近上蹿下跳的。

苏泽也没想那么多,只是心中琢磨着要快点把电给鼓捣出来才行,再不济也要把电灯给弄出来,不然晚上照明都是个问题,天一黑就只能钻进被窝找婆娘聊天了,其他的啥也干不了,他早就厌烦了油灯了。

经历这么一个小插曲,苏泽也不钻牛角尖了,他不是神,控制不了所有人的思想,明明他已经三番两次强调不能沾毒和赌了,可还是有人顶风作桉,如之奈何?

就和小时候父母给零花钱一样,他们不怕你拿钱去吃了还是玩了,但不想你拿钱去沾染上了不好的习性,苏泽现在也是一样的心理。

一方面他希望大明的百姓都能过的好一点,过的富裕一点,可另一方面他也担心人有钱就会学坏了,沾染上了不好的习性。

苏五见苏泽没了外衣抱着胳膊打哆嗦,连忙脱下自己的袍子给苏泽穿上,他自己则是下去再找了一件袍子。

去找袍子的路上遇到了赶来的苏二,苏五停下脚步给了一个眼神,询问苏二有没有给张胖子点颜色看看,苏二摇了摇头没说什么,苏泽既然没说话,他也不敢违背苏泽的意思,因此只是小小的惩戒了张胖子一番,并没有自作主张再做什么。

苏五了然,也没多说什么,径直离去,苏二等苏五走了后才来到苏泽面前。

苏泽听到动静澹澹的撇了苏二一眼,他出门的时候是看到苏二在张胖子门口的,不过他也没说什么,给张胖子长长记性也好,免得他戒不了散。

“没把张胖子怎么样吧,小小的惩戒一番,让他长点教训就行了,别真把人给弄死了,朝廷自有法度,服散也不是什么大罪,只是我眼里揉不得沙子罢了。”苏泽摇了摇头,他还是有些失望的。

他还是希望那些跟着他的人都能善始善终的,毕竟都是他最初的班底了,能共患难,自然也想能共富贵了。

苏二轻声回道:“没把他怎么样,只是吓了他一番,让他涨点记性,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苏泽点了点头,长出一口气说道:“那就这样吧,矿上的事情你多看着点,张胖子的事以后再说吧。”

能戒了散最好,若是戒不了苏泽虽然不至于会杀了他,但张胖子也别想在他手底下做事了。

不是他苏某人过河拆桥,而是不能让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万一其他人跟着有样学样怎么办?

“少爷,你身边少了人,万一........”

苏二欲言又止,虽然他不反感在矿上,但比起在矿上他更想跟在苏泽身边做事,他和苏五等人一开始就是负责保护苏泽的,比起其他事情,显然还是苏泽的安全更重要一些,尤其是来京城还得罪了不少人的情况下。

苏泽紧了紧身上的袍子制止了苏二的话,摆了摆手说道:“行了,矿上也挺重要的,老子现在身边这么多人负责保护,少你一个不少,多你一个不多。”

时至今日,苏泽身边的安保已经提升了不止一个级别,根本不用担心有人会谋害他,除非出动军队,不然暗杀那就是来送菜的,这种情况下,多苏二一个不多,少一个也不少。

“那接下来去北边打仗,战场上刀剑无眼,万一........”说是这么说,苏二还是很担心。

在京城没什么,战场上可就说不好了,虽然他没上过战场,但也知道刀剑无眼,万一出了点意外,他们这些人可就都失去了主心骨了。

“行了,少爷我是跟着大军去打仗的,又不是自己一个人去的,怕什么,真要出了点什么意外也是命,你去了就不出意外了?”

苏泽没当回事,战场上刀剑无眼,说危险也挺危险的,可只要他不作死,深入敌军,瓦剌人还能把他怎么样不成?

他又不是朱祁镇那二货,非要作死,五十万大军都保不住,被瓦剌人给俘虏了。

只要他老老实实的,不贪功,不冒进,还真不信瓦剌人能把他怎么样,想把他怎么样,那瓦剌人得先把朱棣给宰了才行。

说白了,这次北征,他和镇国卫就是去打酱油的,又不是主力军,撑死了跟在朱棣后面放两炮,壮壮声势。

朱棣也不会放心让一支才建立几个月的卫所当主力,打仗又不是过家家,怎么可能让镇国卫五千人和瓦剌人单独作战。

苏泽不欲在此事上多说,转而说起了别的事情,苏二与其跟着他去战场上打酱油,还不如在后方帮他看好家。

“你别想那么多,让你接手矿上的事情也不是那么轻松的,接下来还有很多事要你去办。”

“首先,我带着镇国卫走了之后,你要注意矿上的安全问题,接下来趁着镇国卫还在,招募一些人组成保安队,负责保护矿上的财产安全。”

“除了保护矿上的财产安全外,另外商业区那边也要多盯着点,免得有人趁着老子走了之后作乱,有人作乱直接抓起来,移交衙门处理。”

“发现有人在西山服散的,赌博的,都抓起来,也同样移交衙门处理,其他地方老子暂时管不着,但西山这里禁散,禁毒,如有发现,一律严惩,绝不轻饶。”

“走之前我会安排好,让太子帮忙盯着点,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你就去东宫找太子帮忙。”

其实早就应该组建保安队了,只是苏泽太忙了,暂时没顾得上这边,这次张胖子的事情倒是给他提了醒。

他也忙,也没工夫盯着所有人,西山这里又没衙门之类的执法机构,还是需要有人帮他盯着的,没有执法权就抓起来移交朝廷衙门,他也不想在这种小事上丢下把柄。

要不多久他还要跟着朱棣去北边打仗,朱瞻基也要走,镇国卫也要跟着去,那到时候西山这边的安保力量就一下子空虚了,是应该早做准备的,别给人把家给偷了。

这次去打仗还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回来,谁知道他走了之后会发生什么意外,这也算是未雨绸缪了。

其实苏泽觉得这场仗打不了多久,瓦剌本就不是大明的对手,估计正面作战打不了几次发现打不过就要开始往大漠里钻了。

但朱棣肯定不会就此罢休,大明每次出征耗费的人力物力都不少,又不是去关外喝西北风去的,还要在大漠上和瓦剌人玩会儿捉迷藏,清扫一遍大漠,这次北征才不会亏。

加之交通不便,来去的路上,和驱赶敌人的路上也要花费不少时间,这一来二去耗费的时间自然就长了。

他走了,朱瞻基也要走,汉王赵王也要随军出征,只有太子会留在京城监国,也只能让太子帮忙盯着点了,想必太子那个便宜老丈人应该不会拒绝他这么一点小要求。

西山这里他付出了不少的心血,如今刚刚步入正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有狗东西趁着他不在偷他家,就算他回来了可以报复回去也于事无补了。

京城可是有不少人看他不爽的,就怕有人给他下绊子,刘观,纪纲那些狗东西可不会跟着出征,万一一个想不开非要恶心他,他也难受,所以还是要防一手的。

不过也只是以防万一,应该没人会作死要恶心他,谁要是敢恶心他,那就等着他回来被清算吧。

想了想,苏泽继续说道:“对了,学校那边也盯着点,除了教书的先生和上学的学生,其他闲杂人等一律不准进去扰乱教学,我那几个学生蠢了点,你帮忙多盯着点。”

如今西山这边的学校也建起来了,教书的夫子也找到了,只等空下来就可以开学了,夜校和小学倒是没什么,只是负责启蒙,教人读书识字什么的,倒也不算起眼,不引人注目。

书院那边可不一样,除了教授四书五经,还会教授其他的学问,诸如经济,农业,算学,天文,地理这些在儒学正统读书人眼中的杂学学问。

加上上次把科学的名头给打出去了,不知道有多少儒学读书人张大了眼睛盯着书院,上次就引发了不小的非议。

怕就怕有读书读傻了的读书人在有心人的撺掇之下做点什么出来,一把火烧了书院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儒学读书人还是很疯狂的,一旦察觉到书院教授的东西威胁到了儒学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那可是要出人命的。

他和朱瞻基若是一直在还好,还能压着,若是没人在书院背后撑腰,那就有点不好办了。

苏泽都有心暂时不开书院了,一切等他回来再说,但想了想还是放弃了这个打算,书院还是要开的,时间不等人,他没那么多时间浪费,只是暂时要收敛点,不急着去表明旗帜要和儒学打擂台,先打着儒学的幌子麻痹一下那些读书人。

书院那边如今除了请了几个久负盛名的大儒负责教授儒学,教如何写八股,其他学科都是他几个学生在负责,他那几个学生虽然跟了他好几年了,学了不少东西,但毕竟年纪太小了,还不能独当一面,还需要有人帮忙盯着的。

说起那几个久负盛名的大儒,还是苏泽砸了不少银子才让他们点头来书院教书的,本来太孙开的书院就算不花钱也会有很多人愿意来书院教书,上学的,但毕竟这书院里面还有苏泽的份儿,这就让很多人选择了观望了。

说句不夸张的,苏泽如今在读书人口中的风评那简直是臭不可闻,是个儒学读书人都要吐他几口唾沫,说是千夫所指,万人唾弃都不为过,有人是跟风,有人则是为了迎合朝堂上的大老们。

这段时间那些朝堂上当官的读书人都被苏泽坑了不少次不说,苏泽当众骂他们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打口水仗嘛,读书人是不怕的,苏泽翻来覆去也就骂那么几句,了不起夹杂几句国骂,那些狗日的读书人可不一样,不但引经据典,还特么有粉丝,带着粉丝一起骂,粉丝效应算是给他们玩明白了。

有不少不明就里的读书人是为了讨好某些贵人,所以才会跟着骂苏泽,他们懂个球。

要不是苏泽为了不引人注目,还不像现在就与儒学划清界限,彻底站在全天下读书人的对立面。

他才不想在书院教授儒学,可没办法,儒学仍是大明朝学术正统,他这个书院想办起来,还是得立起来儒学这块牌子,不然就开不起来。

废除儒学,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就难了,说是难如登天也不为国,遍数大明朝现在所有的书院和私塾,全是教儒学的,不教儒学那就开不起来,今天开明天就会被人给砸了!

这种大环境下,苏泽也只能暂时忍辱负重,捏着鼻子花钱请大儒来书院教书,他们瞧不上苏泽,殊不知苏泽还瞧不上他们。

教教四书五经,八股就得了,拿了银子就办事,苏泽也不指望他们教什么,只要嘴巴紧一点,别出去瞎嚷嚷就行了。

说是“大儒”其实也就是样子货,拿出来立牌子,撑门面的,真要是大儒也不会被银子所打动了,苏泽和那些人都是签了保密合同的,他们只需要拿银子上课就行,不该看的别看,不该问的别问。

教出一个举人奖励五百两银子,教出一个进士奖励一千两银子,能拿多少看他们本事,其他的不用他们管。

在西山开的所有学校里面,儒学只是一个科目,就相当于后世的语文,并不是只学儒学,其他的也要学,小学之类的学校都是必修,书院里面则是选修,选自己感兴趣的,但必须选,必须学,这是强制规定,而且至少要选修两门,觉得无法接受的那就滚蛋。

能接受的那就留下来,对当官有兴趣的就去文学院,没兴趣的就去其他学院主修自己感兴趣的学问,其他学院毕业的虽然暂时不能当官,但前途也是有的,不用担心学了没用,有点类似后世大学的样子了,还是包分配工作的那种。

目前,文学院是最多的,而且文学院里全是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他们都是奔着当官和朱瞻基皇太孙的名头去的,也许日后也会有人转到其他学院去也说不一定。

商学院里面都是一些商贾子弟才会去,其他学院更是只有清风县的学子才会去,他们之前都在清风县上学,现在倒是有了个深造的地方,暂时没多少儒学读书人感兴趣。

不过苏泽也不着急,先把草台班子搭起来,现在没有人不要紧,以后肯定会有人愿意去除了文学院的学院进修的,慢慢来就是了。

而书院的名字也起好了,是苏泽拍板定下来的,名字就叫做“京师大学”!

这也是苏泽的恶趣味使然,起其他名字总觉得差了点味道,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有原因的。

京师大学取自京师大学堂,而京师大学堂乃是北京大学的前身,是在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推行“戊戌变法”,诏书中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

同年7月3日,光绪帝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正式创办京师大学堂,并任命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孙家鼐为首任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管学大臣),许景澄任中学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西学总教习。

同年9月21日,慈禧太后与守旧派发动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失败。

但是,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下来,京师大学堂是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也有学者认为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新式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建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苏泽能有什么坏心眼呢,他只是想一手打造大明第一所除了儒学之外的高等学府罢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