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三朝帝师,从永乐开始 > 第一百七十一章:以天下为棋

苏泽暂时不知道朱棣和朱瞻基说了什么,即使知道了他也不会在意,朱棣有那样的想法很正常,无关对错,只是两人思考问题所占的角度不成,换成他处在朱棣的那个位置说不定比朱棣做的还要狠。

朱棣考虑的是朱家和朝廷的利益,他希望百姓们能生活的更好是基于不威胁到朱家的利益才会去考虑。

而苏泽考虑的是天下百姓的利益,甚至要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要与皇室站在对立面,这才是根本上的分歧。

别看如今朱棣对苏泽的所作所为不管不问,一旦朱棣发现苏泽所推行的变法威胁到了皇室的利益,说不定马上就会叫停。

虽然现在朱棣没有明着支持他变法,可好歹没阻止,更多的还是在观望,不敢轻易下注。

如果这是一场赌局,那么苏泽顶多算个庄家,只是把赔率开了出来,操纵不了盘口,朱棣才是背后真正的操盘手,他可以随时叫停这场赌局,拥有绝对的掌握权。

除非现在苏泽亮明旗帜直接反了老朱家,不然话语权还是在朱棣的手里。

到了如今其实局面已经很分明了,如果把大明比作一张赌桌,那么现在有四个人,或者说四个阶级上了赌桌,士绅,豪商,以及天下读书人是一方,苏泽以及他手下的人是一方,以朱棣为首的朱家皇室是一方,剩下的才是除了他们之外的天下百姓是一方。

苏泽内心是想站在百姓那一方的,可他在赌桌上没有筹码,所以暂时站在了皇室那一方,和皇室达成了合作,形成了默契,要联手把士绅,豪商那一方先赶下赌桌,拿光他们面前的筹码。

苏泽想把赌桌上的筹码分给百姓,而朱棣想把赌桌上的筹码拿到自己手里,或者说即使不拿到自己手里,也不能给苏泽,就算要分筹码给百姓也是朱瞻基来分,而不是苏泽来分,民心要让朱瞻基得,而不是让苏泽去笼络人心。

苏泽也默认了这一点,选择向皇权暂时低头了,没办法,他斗不过,起码现在斗不过,想要打倒士绅,地主,豪商,贪官污吏还得皇室出力才行,他没办法不低头,不低头皇室就不支持他了。

所以苏泽不断在民间开始给朱瞻基造势,而他自己则深藏功与名,隐于幕后。

等到士绅那一方被赶下了赌桌,然后才会轮到苏泽和皇室角力,到底是把赢来的筹码给皇室,还是给百姓那一方。

苏泽不但想把赢来的筹码给百姓,还想拿走皇室手里的筹码,皇室或者说朱棣自然是不会答应的,别说朱棣不会答应,朱高炽也不会答应,甚至朱高炽都会因为顾及读书人的态度不愿意把士绅踢下赌桌。

朱瞻基会答应吗,想想都知道不可能,现在的朱瞻基也许还会不遗余力的支持苏泽,可等他看透了苏泽的真实目的之后,还会那么不遗余力的支持苏泽吗?

至于汉王,汉王虽然耿直,但也不代表他傻,就算是汉王当了皇帝,他也不会舍弃皇室的利益的。

无关对错,只是各自立场不同,苏泽可以大公无私是因为他看不惯这世道,要为后世子孙开太平,要为天下百姓求一条活路。

可对于皇室来说,这天下本就是他们朱家的,是太祖皇帝驱逐鞑虏打下来的天下,是祖宗基业,现在有人要抢他们家的东西,他们为什么要答应?

这也是为何苏泽从未想过扶持汉王的原因,因为他知道汉王也不会答应的,况且朱高炽和朱瞻基也许还会讲点理,愿意听苏泽说两句,可汉王那二愣子,说不定到时候翻脸就要干苏泽了。

苏泽本就不想造杀孽,不想内斗,自然不愿意扶持一个心思不定,喜怒无常的帝王上位,朱高炽以仁为本,朝野歌颂,那说明他还是听得进去意见的,那就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间。

最坏也不过是朱棣那样,说不上支持,也不说上反对,让苏泽自己去做,做好了,的确有成效,他才会选择支持苏泽,做不好,那就叫停,不至于杀了苏泽,但也别想继续变法了。

可朱高炽上位了则不然,说不定到时候就要翻脸不认人,他有可能帮着苏泽去干儒学读书人,去干士绅,但也有可能反手把苏泽干掉,苏泽可不想陪着汉王一起疯。

现在有不少人认为苏泽就是个彻头彻尾,做事不计后果的疯子,苏泽自己可不这样认为,他是心里有数才会如此作为的。

可以说苏泽自从进京以来,每一步都是在悬崖边上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落得万劫不复的下场,尸骨无存。

疯那也是人设,一方面是告诉朝中的文武百官,我苏某人就是个做事不计后果的疯子,别来惹老子,不然被他盯上了,不死也得脱层皮!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安朱棣的心,我都把朝中文武得罪了个遍,那是不可能造反的,造反也不会有人支持我。

很多人都在下棋,可真正能被称得上棋手的其实也就苏泽和朱棣两人,其他人都没被他们放在眼里,不过是手中的棋子罢了,充其量天下读书人加一起也能算是一位棋手,不过这位棋手早早的就被苏泽和朱棣盯上了,两人一拍即合,达成了默契,都想要先把这位棋手给按死了!

苏泽在京城兴风作浪,上蹿下跳,不断试探朱棣的底线,先反贪腐,最后试探性办学,然后才有了今日要取消对读书人优待的建议,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

而朱棣老神在在,稳坐钓鱼台,静静的看着苏泽落子,先让苏泽落子,以观棋局后续走向,然后他才会落子。

告戒,教导朱瞻基也是朱棣第一次落子,意在遏制棋局走势,确保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

以天下为棋,定大明未来之路!

至于百姓那一方,现在没资格,也没筹码上得了赌桌,也称不上棋手,只是棋子罢了,除了苏泽,没人把他们当回事,这是现实,无奈又可悲。

一群大字不识的泥腿子,还能翻天不成?

民智未开,大多数人都还是懵懵懂懂的,根本不能自己发声,只能由读书人代为发声,如何为他们掌握话语权?

朱棣倒是有先见之明,所以提前落子,让朱瞻基去收拢人心,分走苏泽功劳,不断为朱瞻基造势。

书院和新学是苏泽弄出来的没错,可朱瞻基也要进去分一杯羹,日后新学子弟不但是苏泽的学生,也同样是朱瞻基的学生,这就是朱棣为何对苏泽办新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原因,甚至乐见其成。

可其他读书人,包括朝堂上的衮衮诸公,到现在都没发现有什么不对,天下聪明人茫茫多,又有几人看清楚了里面的玄机?

儒学读书人当时是不想让苏泽开新学的,苏泽也知道得不到儒学读书人的支持,所以他拉着皇室一起来办书院,开新学,让朱瞻基担任京师大学校长。

充其量也就朝堂上三杨和另外几个人精发现了端倪,觉得让苏泽顺利办学不妥,可到底如何不妥,他们也说不上来,只是一直在暗中小心警惕着苏泽和苏泽所办的新学,尚未有所动作。

读书人不答应就不答应好了,皇帝都答应了,苏泽才懒得管读书人答不答应,不服气憋着,憋不住有本事一把火烧了书院好了。

读书人今天敢放火烧书院,明天苏泽就敢带着炸药去炸读书人的家,是读书人先不守规矩的!

我方承诺,绝不率先动用那几仓库好几千斤黑火药!

可一旦读书人先不守规矩,弄点恶心人的勾当出来,苏泽可就要翻脸了。

至于朱棣帮谁还需要问吗?

他要是想帮读书人,就不会让苏泽开新学了,自然不会站出来给读书人撑腰,撑死了两不相帮。

苏泽看的老明白了,只要不把读书人惹毛了,不挖了他们的根基,他们不会翻脸的,起码在永乐朝他们不会直接翻脸,干行刺皇帝的下作勾当,主要是他们也不敢。

开玩笑,大明朝其他朝有可能读书人翻脸敢造反,可在洪武和永乐朝敢造反苏泽真不信。

不说洪武朝吧,朱元章没少杀读书人,读书人的反抗是什么,撑死了在史书上夹杂私货骂骂老朱两句,还能如何?

永乐朝也差不多,朱棣也是个狠角色,惹急了朱棣,他可不和读书人叽叽歪歪打嘴仗,那是直接下刀子的。

方孝孺可不就是现成的例子吗,朱棣让他写东西,他不写就算了,还敢和朱棣蹬鼻子上脸,朱棣可不惯着他,反手就给了方孝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十族套餐。

诛十族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父四族,母三族,妻二族,第十族是门生之门生,也就是不管要杀光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妻子那边也要带上,连门生和门生的弟子都得被砍头。

通俗点来讲就是蚂蚁窝里都得浇热水,鸡蛋都得摇散黄了!

估计方孝孺的徒子徒孙也是一脸懵,完全是无妄之灾,人在家中坐,刀从天上来,卡察一下,脑袋没了。

如嘉靖帝在宫中被刺杀,正德帝莫名其妙落水这种事是绝不可能发生在洪武朝和永乐朝的。

别说杀几个读书人了,就算真的挖了读书人的祖坟,他们也不敢行刺朱元章和朱棣这两位马上皇帝。

先不说行刺不行刺得了,就说一旦事情败落,整个大明的读书人少说得少一大半,朝堂都要被从上到下清洗一遍。

匹夫一怒,血溅五步,天子一怒,伏尸百万!

皇帝不是不敢惹读书人,尤其是开国皇帝和手里有兵权的马上皇帝,杀了也就杀了,不服再杀好了,之所以不愿意大开杀戒是因为没那个必要,可真要有读书人作死想着刺杀或者造反,你看看还惯不惯着读书人那些臭毛病。

廷仗都是小儿科,挨几板子又不能伤筋动骨,还能彰显风骨,可廷仗也不是没有被打死过人的,那可丢的是命,不但命丢了,也许还会牵连家人。

大多儒学读书人虽然迂腐,有许多臭毛病,但不代表他们傻,真要傻也考不上科举,玩个性,彰显风骨没事,可要掉脑袋就要好好考虑考虑了。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你和皇帝玩个性,彰显风骨,皇帝丢的是面子,你丢的是命!

细数一下,历史上有几个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的读书人有好下场的?

就算皇帝当时捏着鼻子咽下了这口气,可事后还是会收拾回来的!

其实纵观史书,儒学读书人在开国前几朝的时候地位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便是封建统治者虽然需要儒学帮着维持统治,可其实封建统治者大多走的还是外儒内法的路子!

为何封建统治者走的是外儒内法的路子呢,这就还得从周公和姜子牙的一则小故事说起了。

话说周王朝建国后采用分封制,分封有功之臣,姜子牙被封到齐地,周公被封到鲁地。

对于如何管理国家姜子牙便问周公:“你以后咋治理鲁国呀?”

周公便说:“尊敬应该尊敬的人”。

姜子牙听后叹了一口气说:“鲁国会越来越弱的”。

周公听后也问姜子牙:“你准备怎么治理齐国啊?”

姜子牙回答说:“我任用贤能的人,尊崇功绩。”

周公听了以后的反应也是叹了一口气,然后说:“以后齐国的君主可能会被谋朝篡位啊。”

后来的历史证明了姜子牙说的非常对,鲁国后来“日以削”,到春秋时成为常常被欺负的一个国家。

《左传》、《史记》、《资治通鉴》中提到鲁国一般是两个标签:礼仪之国、被欺凌的弱国。

那么,反观姜子牙的齐国又怎样了呢?

齐国传了二十四世后,被田氏篡位,姜齐变成田齐,反而是弱小的鲁国,倒是传了三十二世。

周公更重视道德教化,姜子牙更重视人尽其才,但问题在于,道德教化做得好,国家未必强盛,身为礼仪之邦的鲁国却受尽了屈辱。

人尽其才做得好,却未必稳定,大家的争竞之心被挑起,反而导致弱肉强食,纷争不断。

世间没有两全其美之法,你只能选择自己更在乎的一面,而不得不承受另一面。

所以纵观历史,自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各朝帝王都喜欢用一个方法,那就是外儒内法。

儒家思想尚古,希望回到西周时代的盛世,儒家认为造成“春秋战国”时代战乱频仍,礼崩乐坏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家都不“师法古人”,破坏了当年定下来的“周礼”。

如果大家都继续守“周礼”,各安本分,那么社会就会安定,百姓和诸侯都能保全身家性命。

法家思想则不同,他们反对“师古”,他们认为时代已经改变,人君就该顺应时代,抛弃已经陈旧腐朽的“周礼”,用新的方式来治理国家。

儒家推崇“王道”,而法家推崇的是“霸道”,可以说外儒内法就是王霸之术。

儒家思想讲“仁,义,礼,智,信”,虽然不好用,但是好看。

儒家因为它华丽的理论,超高的道德标准,鼓励民众各安本分的思想,被封建统治阶级挂起来让民众们去学去看。

但是统治阶级们自己却对儒学嗤之以鼻,他们只是因为对自己统治有好处所以才拿来用的,他们虽然也学儒学,可他们却很少用,朱高炽这种仁义之君终究只是少数,并不能代表大多数封建统治者。

儒学华丽的理论,超高的道德标准是来约束臣民的,而不是来约束他们自己的。

这也是为何苏泽一门心思想着坑老朱家一把的原因,没办法,制定规则的人不受规则,所谓民主就是个天大的笑话,不限制皇室的权力,任何变法都是镜花水月!

不过此刻的苏泽倒是不着急,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士绅们都还在逍遥,犯不着现在和皇室站在对立面,先把士绅,地主给弄死再说。

此时的苏泽处理完了琐事,忙里偷闲正在下棋,只见他一板一眼的端坐在棋盘前面,神色前所未有的专注,手中的棋子拿起来又放下,久久未曾落子。

“少爷,要不算了吧,还有人等着你谈事呢。”丁航双手抱胸,百无聊赖道。

苏泽先是瞪了丁航一眼,随即捡起了棋盘上的一枚棋子,说道:“不急不急,让徐三那狗东西等着,容少爷我先悔一步棋!”

丁航有些无语的翻了个白眼说道:“少爷,你要是实在无聊的话可以回家找幺幺和郡主他们打麻将,我可没工夫陪你在这儿下五子棋。”

丁航实在有些无语,苏泽悔棋也就罢了,毕竟是他少爷嘛,悔棋就悔棋好了,有点特权很正常。

关键是一局棋苏泽能悔好几次,棋品实在太差了,丁航实在不想忍受这种折磨了。

如果他有罪,官府可以把他抓起来,而不是让他在这儿陪苏泽下五子棋。

全天下也许就只有苏幺幺有耐心让苏泽不断悔棋了,换成谁和苏泽下一次棋都不想下第二次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