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长生天启 > 第一百三十五章 手下留情

大明:长生天启 第一百三十五章 手下留情

作者:伸伸懒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23:28 来源:笔趣阁

而对于底下的那些小喽啰和品级较低的官员们,朱天启则没有在意,也没有着急刻上他们的名字,毕竟下面这些小官儿能捐的银子也多不了,他们愿意往后拖就拖,不想在功德碑上留名就不留,反正最后银子都是要捐的,他们也跑不了。

可下面的人即便没有被刻上名字,没有前面那些大佬们所面临的压力,但是他们同样也是在乎名声的啊,眼看着大佬们都纷纷开始捐钱了,有些手里有钱的小官儿们也都开始花钱买名声来了。

徐光启和来宗道对这些人自然是来者不拒的,银子收下,名字刻上,皆大欢喜。

不过这些人的名字一刻上去,可真是打了钱谦益和钱龙锡他们这些大人物们的脸了,因为人家一个小人物都这般心系黎民百姓,慷慨解囊,急公好义了,他们这些大人物却还拖拖拉拉地没有动静,就难免会落人口实了。

因此钱谦益和钱龙锡只能认栽了,而且要捐银子还不能比徐光启他们三个捐的少,毕竟大家同在内阁,又都是六部尚书,捐的少了也是让人笑话,再者说了,谁人不知道他们这些来自江南的东林党大佬家资雄厚啊,就更不能显得太过吝惜钱财了。

自朱天启放话以来,还没到一个月的时限,功德碑上刻着名字的官员们便都把银子捐上来了,而且一个个捐的银子还不少,没有低于一千两的。

加之还有那些小官们儿跟着凑热闹,虽然每个人捐得银子都不多,但是加在一块儿之后,数目还是相当可观的,京中大小官员总共不到八百人,基本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捐了一笔银子上来,最后合计了一下,竟然足有三百万两之多。

看到这个数目之后,朱天启还真是吃了一惊,要知道,当年大明都要亡了,崇祯让大臣们捐饷,最后也才捐出来不到二十万两银子。

这些大臣们真的没钱吗,当然不是,而是他们压根儿不肯拿出来,结果李自成进京之后,一番严刑拷打,就从他们身上搜刮出来将近八千万两的白银。

难道说是自己比崇祯更有魅力吗?当然不是,朱天启很清楚这件事,他也很清楚自己这次能够从大臣们手里抠出这么多银子来,那完全是因为自己掌握了大臣们的“痛点”。

像崇祯那样跟他们讲家国情怀根本不靠谱儿,这群人才不管你亡不亡国呢,早就做好了换个老板继续干的打算。

所以对付这些贪慕虚荣,毫无节操的文官大臣们,还是得拿出点儿他们在乎的东西当诱饵和把柄,他们自然就舍得花钱来给自己买名声来了。

朱天启把银子收上来之后,也没有耽误,马上派人给张国纪送了过去,以供张国纪收粮之用,并且派人告诉张国纪,这三百万两花完之后就收手,把粮食就近入库便是。

秋粮的数目比起夏粮来只多不少,三百万两连秋粮总数的二成都收不足,剩下的八成粮食怎么办?就便宜那些士绅豪族和贪官污吏们吗?

没错,朱天启还就是这么打算的,这不是在向他们妥协,非要说出个这么做的原因来,可以借用《孙子兵法》里的一句话,“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追”,说的就是不要过分逼迫陷入绝境的敌人,还是要给敌人留一条生路的,否则敌人狗急跳墙,临死反扑,反倒是伤及自身。

如今朱天启还没有能力真正击败整个文官集团,也没有与之正面抗衡的能力,所以还不能完全断了他们的财路,引得他们跟自己拼命,当忍则忍。

不过文官集团们很明显是没有想到朱天启会给他们留一条财路的,所以当张国纪在各省府州县的税务司衙门旁的收粮点都撤除了之后,文官集团甚至还有些难以置信,有些怀疑是不是又有什么别的套路或陷阱。

直到张国纪的收粮点都已经撤除干净了好多天,百姓们开始满大街地找粮商卖粮食了,他们才敢冒头儿,争先恐后地出来收粮,这让本来已经对收粮之事绝望的人们重新看到了希望,甚至一个个都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即便今年他们在夏粮和秋粮中总共收到的粮食只有往年的一半儿,又给朝廷捐了一大笔钱,最后能赚到的银子已经相当有限了,但总体来说,这个结果还是超出了他们的心理预期的,毕竟从之前皇上的一系列手段来看,可是没打算给他们留活路的。

不过虽然现在朱天启不再派人跟他们抢收粮食了,但是对于各省府州县的税务司的税收工作还是很关注的,现在征收的主要是江南地区的税款,那可是东林党和朝中文官集团们的地盘儿,今年毕竟是赋役改革和新税法推广的第一年,是容不得半点儿差错的。

秋税的征收一直要持续到明年二月份才截止,时间很长,朱天启不可能在这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亲自盯着此事,只好把这件事交给了朱由检去主管,现在对各地税务司税收工作进行监督的本就是锦衣卫,那么索性就加派人手,除了提高监察力度之外,也要解决一些税务司工作上遇到的麻烦。

这一次,朱天启同样给朱由检发了一把尚方宝剑,并当众任命朱由检为钦差大臣,总督全国税务征收工作,并下口谕:“凡是税务司官员胆敢贪赃枉法,玩忽职守的,皆可先斩后奏;凡是胆敢拒不纳税,或妨碍朝廷税收,以及偷税漏税者,皆严惩不贷,情节恶劣者,可格杀勿论!”

有了之前张国纪斩杀阻碍税收的知府一事作为前车之鉴,这一次大家可没有敢不把皇上说的话当回事儿,也没有人敢怀疑朱由检的魄力,敢再去挑战朱由检的底线,去以身试法。

其实在江南的各布政使司收税的主要难题不是田税,而是工商税,虽然之前朝廷也收工商税,但是却并不重视,也缺乏监管,因而偷税漏税的情况十分普遍,每年只能象征性地收上来一些银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