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长生天启 > 第一百三十七章 编练新军

大明:长生天启 第一百三十七章 编练新军

作者:伸伸懒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23:28 来源:笔趣阁

袁崇焕把自己的担忧跟孙承宗再次提起过,不过孙承宗经过上次向朝廷禀告此事,朝廷所给的回复,已经知道了朝廷对此事的态度,因而只是劝袁崇焕定要盯紧了建奴军队,随时向自己上报情况,而孙承宗这边,则把大军向山海关方向后移,以便随时回援京师。

辽东的军务整体来说一切顺利,这大半年来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至今都没有跟建奴开过一仗,因而难免朝着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文官,上书弹劾孙承宗和袁崇焕是消极怠战。

类似于这种弹劾,事情可大可小,若是偶尔有几个无关紧要的人上书弹劾,那么朱天启完全可以置之不理,甚至还可以治他们的“妄言”之罪。

可若是有几个朝中大佬也跟着弹劾起来,事情闹大了,那反而就成了麻烦,到时候一旦处置不当,就可能掣肘孙承宗和袁崇焕,当时孙承宗也表示过他对此事的担忧。

不过朱天启当时也向孙承宗承诺了,他是有办法对付这些文官的“无理取闹”的,这当然不是一句安慰人的空话,朱天启确实在当时就已经想好了手段,如今有人往枪口上撞,那他可是丝毫都不会手下留情的。

朱天启深知自己虽然打开了一定的局面,但仍然“身处困境”,自己这个皇帝做得憋屈,所以他不得不时时谨慎,事事谨慎,做事喜欢未雨绸缪,把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

所以他不会等,也不会允许失态扩大,刚一有人递上来类似的弹劾奏疏,他就直接采取了强硬手段——升官,调任。

所谓“升官”,难道是要以此来“贿赂”上书弹劾孙承宗和袁崇焕的官员,以此来让他们闭嘴吗?当然不是,别忘了,升官后面还有一个“调任”呢!

朱天启直接把所有上书弹劾的官员调任到了辽东,让他们在孙承宗的手底下任职,当然,品级是要比他们现在的要稍微高上一些的,之所以给他们升职,目的就是为了堵住文官们的嘴,自己给他们升了职,你们可不要说自己是在惩罚他们,自己明明是在重用他们嘛。

既然他们在奏疏之中对辽东战局侃侃而谈,把孙承宗和袁崇焕说得一无是处,那就让他们去辽东大展拳脚去嘛!

不过即便是“升职”、“重用”,也得一步一步来嘛,总不能直接把他们的官职提得比孙承宗还要高,所以也只能委屈他们现在孙承宗手底下干活儿了,等将来建功立业了,再说后面的事情嘛!

至于他们到了孙承宗手底下,孙承宗会怎么操练他们,那朱天启可就管不着了,或许孙承宗“仁慈”一点儿,直接让他们上前线去跟建奴来个亲密接触也说不定呢!

这样的事情出过几次之后,文官们也都老实了不少,没有人敢再妄谈辽东军务了,孙承宗和袁崇焕的信心和底气也更足了,他们经由这几次事情,也知道皇上是真的在全力支持他们的工作,他们完全不必再担心自己人会在后方掣肘。

除了赈灾和辽东的事务,朱天启最在意的就是孙元化主持的西北军工基地了,这几个月以来,孙元化也确实取得了不少成果,他研发出了威力更大的钢铁巨炮,建造了可以批量制造燧发枪的生产线,定装火药、炮弹、子弹都具备了批量生产的能力。

如今的西北军工基地也终于可以称之为一处“军工基地”了,朱天启对此是倍感欣慰的,自己对西北军工基地的建设和原料供应,前前后后也搭进去了几百万两银子了,自己的投入终于得到回报了。

朱天启当即给孙元化回信,命他开始批量生产各类大小火炮和燧发枪,同时开始编炼“新军”,有了好的武器装备,必须也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军队,才能让这些武器发挥出应有的威力来,至少现在明军中的火器营,是难以令朱天启满意的。

孙元化毕竟手握一道皇令,在陕北这边还是有一定的话语权的,所以他马上命张博裕回了一趟榆林卫,向榆林卫总兵要了三千火器营的精兵,以充新军。

不过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榆林卫总兵虽然不敢不给孙元化面子,但是也没有全给,人都是有私心的,他手底下精通火炮和火铳等火器操作的精锐,自然是不肯拨给孙元化的,毕竟他身为榆林卫总兵,是要镇守一方的,把手底下的精兵都给了别人,自己这边吃了败仗,被治罪的可是自己。

所以当张博裕把人带回基地的时候,张博裕都有些没脸带着这批人向孙元化去复命了,毕竟带回来的这三千个所谓的火器营精锐,其中至少有半数以上是老弱病残,除了能加快基地里的粮食消耗速度,提升茅房清理频率之外,没有任何作用。

而剩下的那一小半儿人,则大多都是新兵蛋子,虽然顶着火器营的名头,但是却都没打过炮,放过火铳,顶多就是帮炮兵搬过弹药,有一膀子蛮力。

孙元化不是第一天当官,也不是第一天从军,对于这样的结果也不意外,榆林卫总兵与其说是给自己拨来了一支军队,倒不如说是顺手裁去了自己的累赘,让他们来“祸害”自己来了。

可若是以往,孙元化也就忍了,如今他身负重任,自然不会就这么接下这些老弱病残,让他们成为基地的累赘了,故而孙元化当即派人对这新到的三千士卒进行筛选和测验,凡是合格的留下,不合格的遣返。

负责筛选工作的除了明军将领张博裕之外,还有泰西炮师朱亚千,因而这次的筛选是十分严格的,最终留下来的也不过才堪堪五百人而已,不合格的那两千五百名士卒,孙元化则直接派人给他们发放干粮,让他们滚回榆林卫去了。

经由此事,孙元化和榆林卫总兵的梁子也算结下了,不过此时两人虽然离得挺近,但是因为基地较为封闭,两人也没有什么交集,所以倒不至于产生什么冲突,只不过榆林卫对于基地这边的工作,明显不像之前那么配合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