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长生天启 > 第十四章 京中势力

大明:长生天启 第十四章 京中势力

作者:伸伸懒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23:28 来源:笔趣阁

朱天启沉思了片刻开口说道:“若是这么说来,那个逃出关外的‘黄台吉’定然是多尔衮假扮的喽!”

赵率教抱了抱拳,说道:“回皇上,臣也这么认为,当时护卫那个假黄台吉逃离的便是建奴中的正白旗一部,这正白旗的旗主乃是多铎,与那多尔衮乃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若非如此,多铎何必拼死相救?”

朱天启缓缓点头,随后又问:“那这个多铎呢?也随多尔衮逃出去了吗?”

赵率教回答:“回皇上,这个多铎已经在大安口被我军击毙,建奴的正白旗也几乎被我军全部歼灭,多尔衮带走的不过是一两千残兵败卒罢了!”

朱天启显然对这个结果十分满意,只是逃回去了个多尔衮,比起皇太极来可要容易对付得多,现在的多尔衮不过是个十七八岁的少年,虽然打起仗来十分勇猛,但是论及谋略,还是稍显稚嫩的。

多尔衮领着一千残兵败卒回了辽东之后,还能不能稳住局面,撑住后金的摊子都还未可知呢,更不要说带兵前来复仇了!

现如今皇太极已死,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三大贝勒被俘,建奴的几位主要首脑都回不去了,建奴除了多尔衮连个能说话做主的人都没有了,他们这“大金”国也就相当于是名存实亡了。

朱天启随后又问:“其他几个建奴的首领和旗主有没有找到?”

赵率教施礼回答:“回皇上,末将已经派兵四处搜寻追剿了,也已经在长城各处都加派了人手,相信用不了多久便可将逃窜的建奴部队全部歼灭!”

朱天启微微点头,说道:“务必要找到所有建奴的旗主和贝勒,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赵率教闻言赶忙抱拳:“末将遵命!”

后面的事情就很简单了,明军的各路大军在三屯营以南集结。

大同副总兵麻登云率部与大同总兵满桂合并一处,原来的十万兵马如今只剩下了不到八万,死伤近两万;

昌平总兵尤世威所率两万兵马如今只剩下了一万人,死伤近半数;

宣府总兵侯世禄所率五万兵马如今只剩下了三万五千余人,死伤万余人;

平辽总兵赵率教所率两万关宁铁骑几乎没有伤亡,只折损了千余人;

征辽前锋总兵祖大寿所率两万关宁铁骑也只折损了两千人,仍余一万八千人;

孙元化所率五千新军,共计折损不足千人,仍余四千有余!

各部合计仍有兵马十六万有余,完全可以对周边区域进行地毯式搜剿,逃窜的建奴都是小股部队,与流匪无异,还是很好对付的。

而且明军诸位将领都抱有一个“将功补过”的心态,唯恐在这次的行动中再出了差错,拖了后腿,故而一个个都拿出了十二分的精神来,不出十日,便把流窜各地的建奴残部都给剿灭干净了,各个旗主和贝勒也都被阵斩或俘虏。

确定了除了多尔衮之外,再没有任何一支建奴的部队逃脱之后,朱天启这才放心,当即下令,班师回朝!

……

京师。

朱天启御驾亲征之后,这大明京师里当家做主的人便换成了内阁。

然而内阁之中,除了首辅徐光启之外,朱天启一概都是不信任的,所以他在走之前给朱由检和张国纪二人赋予了很大的兵权,除了保证皇后张嫣和太子朱慈燚的安全之外,也是为了制约内阁。

虽然内阁的权力和势力很大,但是在大多数时候,还是谁的手里有刀,谁说了算的!

故而有张国纪和朱由检在,钱谦益和钱龙锡他们也不敢乱搞什么幺蛾子,每天都在按部就班的老实呆着。

但是京师之中,表面看起来是风平浪静的,但是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钱谦益和钱龙锡早就有了别的想法儿和打算。

要知道,以钱谦益为首的文官集团从一开始就都是对朱天启能够战胜建奴这件事不抱任何期望的,他们也不认为朱天启此次御驾亲征能够有什么好的结果。

所以,他们就不得不提前开口考虑接下来的事情了。

首先是第一种可能性,皇上战败,但是却安然回来了,这种情况其实对于他们来说还算是个不错的结果。

因为一旦皇上战败而归,则必然因此大失威信,颜面尽失,而且还是在皇上出征之前百官曾经苦心劝谏,皇上却仍然一意孤行,这才导致他战败而归的情况下,更可充分说明皇上应该听从百官的劝谏,不能肆意妄为,如此一来,皇上以后在百官面前可就抬不起头来喽!

皇权衰弱,失去了对百官的制约,那么大明朝的权利便会重新回到文官集团的手中。

当然,还有第二种可能性,皇上战败被俘,这种结果对他们来说不算好,但是也还能接受。

虽然皇上出征之前说得十分硬气,说了些若是他被俘虏了,不用派兵救他,也不用出钱赎他,他绝不苟活之类的话,然而若真到了那个时候,钱谦益可不相信皇上能够那么有骨气,最终的结果可能跟土木堡之变一样,被建奴狠狠勒索一番。而且钱谦益相信,建奴肯定会提出比之当年土木堡之时的瓦剌,更加过分的条件和要求,而到了那时候,在是否满足建奴要求,营救皇上的事情上,朱由检和张国纪定然是不计后果地选择答应建奴的一切条件和要求,把皇上救回来的。

而且即便自己和朝中百官再怎么反对,估计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毕竟自己这边就算说再多什么“以大局为重”之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抵不过皇上的安危,对于营救皇上的事情是没有办法强行反对的。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朱由检和张国纪手握重兵,他们打定主意要办的事情,还有谁敢反对呢?

不过虽然在营救皇上的过程中可能要暂时地处于下风,但是一旦把皇上迎回京师之后,皇上的处境恐怕就要比之他直接战败而归还要糟糕了,文官集团掌权也是迟早的事!

还有就是最后一种可能性了,那就是皇上没能活着回来,不管是皇上死于战场,还是被俘之后自杀,都没有区别,这样的结果虽然表面看其实对己方十分有利,但实际上恐怕却是个最糟糕的结果。

因为从表面上来看,皇上在御驾亲征之前曾经向内阁的六位阁臣表达托孤之意,甚至留下圣旨,说一旦有个万一,则由他们六人作为顾命大臣,辅佐太子朱慈燚直至太子成年亲政。

若是这能成为顾命大臣那自然是个最好的结果了,可钱谦益却不认为到了那时候朱由检和张国纪二人可以乖乖配合。

朱由检是皇上的弟弟,手里握着锦衣卫,张国纪是皇上的岳丈,现在执掌着京营,皇上若是真的回不来了,他们难道就没点儿别的想法儿,就心甘情愿地屈居人下,让内阁的六位阁臣当上顾命大臣?

所以钱谦益认为,不论最后会是怎样的结果,朱由检和张国纪二人都是一个大麻烦,自己想要掌权,就必须先把他们二人给解决掉。

可皇上如今不在,即便他发动文官集团给朱由检和张国纪二人泼脏水,弹劾他们,仅凭内阁也是无法处置他们二人的,反倒是惹得二人的反扑。

但要是来硬的,可就更是白给了!

因而钱谦益苦思冥想无果之后,只能去找钱龙锡问计,可他没成想,钱龙锡竟然反对他在皇上御驾亲征的这段时间里搞事情,还劝他不要去招惹朱由检和张国纪二人。

钱谦益哪肯就此罢休,心中反倒还暗暗埋怨起钱龙锡目光短浅,不懂得未雨绸缪起来。

不过此次去找钱龙锡,倒是也让钱谦益想起一件事来,那就是上次钱龙锡告诉他的,皇上病危之时,曾经有意让信王朱由检继任皇位之事,这件事或许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

钱谦益认为,经由此事之后,信王朱由检心里不可能对皇位没有一点儿想法,如今皇上虽然有了太子,但是太子诞生不久,还是婴孩儿,事情还是存在很多变数的,如今皇上又已经离京,对于信王来说,这难道不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吗?

可话虽如此,但是想要去游说信王朱由检又何尝是一件易事?别忘了,现在的朱由检可不光是大明的信王,还是锦衣卫指挥使,可以理解为皇上手下的特务头子!

那么,自己要去劝特务头子谋反,这算不算自首呢?

钱谦益想到这里不禁抬手抹了一把脑门儿上的冷汗,决定还是从长计议,现在还是先想办法接近信王朱由检,从跟朱由检拉进关系开始做起,等建立起信任关系之后,再旁敲侧击地提及这些事情吧。

怀揣着这样的心思,钱谦益开始与朱由检频繁地往来。

朱由检自是不知道钱谦益的心思,因而对待钱谦益的态度还算热情,毕竟钱谦益可是内阁次辅,又是文官集团的领袖人物,多个朋友多条路嘛!

然而钱龙锡却是知道钱谦益是在打什么鬼主意的,所以见到钱谦益去接近朱由检之后,心中不禁十分担忧,可他上次拒绝帮助钱谦益已经闹得两人之间有些不愉快了,自然不好再去劝阻钱谦益。

当然,至少目前看来,钱谦益主动接近朱由检对于京师目前的朝局稳定还是有些好处的,之前文官集团与朱由检和张国纪二人虽然没有产生什么正面的摩擦与矛盾,但是却彼此对立,互相提防,都把对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长此以往恐怕是会出大麻烦的!

而现在作为文官集团领袖的钱谦益主动向朱由检示好,双方来往这么频繁,也算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双方的对立情绪,保证了京师朝局的稳定。

就在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前线送回来了紧急军报,皇上的营寨被建奴偷袭,形势万分危急!

收到这封军报之后,就在内阁的各位阁臣都在讨论是否应该召集京中兵马前去救驾的时候,钱谦益却动了别的心思,他开始琢磨,是不是现在应该去把此事告知朱由检,然后鼓动朱由检谋反自立,到那时候,自己自然便成了新朝的宰辅之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然而只隔了几个时辰,便从前线送回来了第二封军报,甚至还有皇上的口谕。

军报说,前来袭营的敌军已经在皇上的领导下被击溃,皇上更是阵斩了敌军将领!

皇上派人带回口谕,让他们不必惊慌,更不要轻举妄动,以免放松了京城的防务,被敌军偷袭!

如果说第一封军报只是让他们感到惊惧不安,有些担心和紧张的话,那么第二封军报简直就宛如一道晴天霹雳一般,把他们都给惊呆了,吓傻了!

这第二封军报虽说是一道喜讯,但却并非对谁来说都是喜讯!

对于徐光启这个坚定的拥护者来说,自然是喜讯,因而他第一个回过神来,满脸兴奋地高呼:“皇上神勇,大破敌军,真乃我大明之幸啊!”

而对于钱谦益他们来说则不然,因为他们知道,皇上若是得胜还朝,此一战便可帮他树立起极高的威信,有了武功的加持,皇权更强,他们这些做臣子的以后可就抬不起头来了!

之前他们百般劝谏和阻挠皇上御驾亲征,也就变成了愚昧无知和不识时务之举了!

钱谦益他们不是不知道皇上非要御驾亲征的目的,无非就是想要通过战争来建立武功和威信,以此来加强皇权罢了,只不过他们之前没有任何人认为皇上有哪怕半点儿的胜算!

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况,却是大大地出乎了他们的意料,皇上不光能打赢建奴的部队,而且还能亲自阵斩敌将,这种情况简直是他们始料未及的!

要知道,打胜仗这种事也是要分情况的。

若是皇上只是御驾亲征,但实际上却没有直接参与战争,只是坐镇后方当个吉祥物的话,那么即便是打了胜仗,皇上最终所树立的威信,以及其对军队的影响力,都会是十分有限的,无非就是皇上找回了之前百官议论他吹牛之事的场子,脸上有光罢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