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长生天启 > 第三十九章 开放私营

大明:长生天启 第三十九章 开放私营

作者:伸伸懒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23:28 来源:笔趣阁

李倧回府之后,便做下了一个新的决定,他要学习汉话,不仅如此,他还要在朝鲜国内全面推广汉话和汉字,决不能让语言和文字成为朝鲜向大明学习的阻碍。

不得不说,李倧的这项决定是十分明智的,因为接下来,大明便向朝鲜人开放了新科举,也就是说,朝鲜人可以通过参加大明的科举,来大明入仕为官,到大明的大学里面学习。

当然,大明虽然向朝鲜开放了新科举,但却没有强制要求朝鲜也要对本国的科举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对他们国内的科举选仕制度没有进行干涉。

也就是说,朝鲜人如果只是想在本国做官,那么就只需要继续按照本国的科举制度进行学习,参加考试便可。

但是若是想要到大明的大学里接受更加高端的教育,学习更加先进的知识,那么就要学习大明新科举的考试内容,参加大明的新科举了。

大明所说的这个“大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地方,不论是朝鲜人,还是朝鲜君臣,都还没有明确的概念,毕竟大明的大学还没有建立起来。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大明的这个大学必定是当世最大、最先进的学府,只要能进入这个大学之中学习,便有机会学会大明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成为当世的顶尖人才。

故而李倧对于大明的新科举还是十分推崇的,虽然他没有打算直接在国内全面推广新科举,进行科举改革,但却鼓励朝鲜士子学习新知识,参加新科举,对于王室子弟们更是强制要求他们学习新科举的知识,以期望他们将来能够去大明接受更好的教育。

这种情况其实丝毫也不夸张,因为大明的先进文化对于邻邦小国们一向是极具吸引力的,不要说大明现在正在筹建的“大学”,就是现有的南北两京的国子监,也称得上是当世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里面就有不少国外的留学生。

把李倧送走之后,也已经又到了年根儿底下,朱天启便把手头的事情收了收尾,开始准备起过年的事情来了。

自打大明的财政危机得到了缓解,国库和内帑都日益充盈了之后,宫里的年也是一年比一年过得热闹了。

皇太子朱慈燚已经开始学走路了,朱天启在过年的这段时间里也能好好陪陪皇后张嫣和太子朱慈燚他们娘儿俩了!

过完了正旦节,时间来到了天启十一年(1631年),朱天启翻开自己的笔记本,准备开始进行新的一年的工作。

今年的重点儿工作主要还是创收,进一步提高大明的经济和生产力水平。

说到创收,主要还是从航海和对外贸易上下功夫,这就要继续对大明海事的建设了。

如今漕运已经得到了整治,张国纪和张十里的海上运输也搞得有声有色,也是时候开始尝试组建一支朝廷的海商船队,加入到附近海域的海上贸易中来了。

朱天启再一次把张国纪和张十里给找来了,把自己想要做海上贸易的事情说了出来,主要还是想要听听张十里的说法。

张十里是第一面圣,显然是紧张的不行,哆哆嗦嗦地说不出话来,便是朱天启让他起来,他也不敢。

朱天启也是有些哭笑不得,只得打发张国纪和张十里先离宫回去,然后让张国纪去问张十里关于大明周边的海上贸易情况,再写成奏疏呈给自己。

次日一早,张国纪便把这封奏疏给呈了上来,朱天启拿着这封奏疏与自己之前查阅史料记录下来的情况进行比对,发现出入并不是很大,主要的贸易路线就是那么几条。

而且从目前的贸易情况来看,外国人来大明进行贸易,贸易逆差还是十分严重的,简单来说就是,外国人能够卖进大明的东西,远远要少于从大明买走的东西,白银还是如海水倒灌一般流入大明。

而最受欢迎的商品自然还是陶瓷、丝绸和茶叶等很有东方特色的东西,故而要搞对外贸易,不光要想着往外跑船的事情,还要从商品上下功夫。

这就又涉及到当年赋税改革之时,朱天启打算做却还没来及做的一些事情,如今大明内部的形势已经越来越好,那些当时没能做成的事情,现在也恰好到了合适的时机。

朱天启打算正是开始介入盐、铁(矿)、酒、茶、糖等高利润行业,取消国家对行业的垄断,开放私营,合理赋税,同时建设国营厂,加入市场竞争。

以盐为例,如今虽然国家依然把持着对盐的垄断,明令禁止贩卖私盐,然而因为官吏**,弊病丛生,导致官盐的价格又高,质量又差,所以私盐已经大行其道,朝廷管都管不过来了。

所以盐政上的收入已经在逐年下降了,与其这样还不如放开私营,然后通过税收手段来获得收入,同时也要建设国营制盐厂,加入市场竞争,以过硬的质量和更为合理的价格来达到垄断地位。

其他的几个行业也是一样,像酒、茶、糖等这类行业都是属于暴利行业的,虽然不似盐一般暴利,被国家垄断,禁止私贩的地步,但也是需要进一步规范各个行业的税收,以对行业进行规范的。

同时也是一样要建设国营厂,靠产能和质量来获得利润。

尤其是像陶瓷、茶叶、丝绸和糖这些东西,不光是在国内,在对外贸易之中的销量也一直都是很好的,所以建设国营厂之后,更高的产能和更好的质量,势必能够为大明赚取更多的白银回来。

朱天启给张国纪交代了一番,让他回去跟张十里先合计一下做海上贸易的事情,尤其是问问张十里,如果要开展海上贸易,从哪里开始开头比较好。最后,就是要挑选一个合适的地方,让他们再去成了一个“大明第一进出口贸易公司”。

对于“公司”是何物,张国纪可能还不太清楚,但是张十里却是能够听明白的,毕竟他经常出海做生意,那些泰西人在殖民地搞的就是“公司”那一套。

朱天启本来也想把张国纪和张十里现在负责的海运总督改设为“大明第一海运公司”的,但是考虑到海运与海上贸易的性质还是有所区别的,不光是为了赚钱盈利,也要承担朝廷运输的义务,而且为了保障安全,可能将来也要配备水师,赋予张国纪一定的兵权。

张国纪未必要一直做海运上的一把手,若是真的把海运总督改成了海运公司,等这一把手一旦换了人,就很可能导致兵权失控,惹出其他的乱子来。

所以关乎到兵权的事情,朱天启还是要慎重一些,依然保持了海运总督衙门,让朝廷把海运的事情牢牢握在手里。

若是以后想要通过海运赚钱的话,可以下设一个海运公司,承接民间海上运输的业务,但是那都是后话,现在还顾不上去考虑那些仨瓜俩枣的银子,这年头儿需要雇船进行海上运输的人,估计也找不出几个来。

安排好了张国纪和张十里的工作,朱天启便把内阁再一次召集过来开会,商议开放盐铁私营,改革盐、铁、酒、茶、糖、陶瓷、丝绸等行业的税收标准,并建设国营厂,进行生产经营。

对此,徐光启和孙元化二人首先表示了赞同,因为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继续保持对盐铁等行业的垄断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除非进行深度的反腐,把盐政和矿政都给查个底儿掉,否则是难以挽救日益下滑的盐政和矿政收入的。

来宗道和周道登二人也默默跟着投了赞成票,其实事到如今,俩人也是越来越不管事儿了。

而且俩人也早就看得出来皇上之所以让他们俩回来入阁参政,完全是为了制衡东林党的,如今皇上既然已经掌控了内阁,他们也都想要早点儿退休回家养老呢,请辞的奏疏也都上过几封了。

朱天启倒是也不想强留他们二人,只是如今他手里也没有合适的人选替换,所以只能安抚他们二人,让他们再多坚持两年。

至于来宗道和周道登在任期间干不干活儿,也都是不要紧的,反正他们手底下的人就能把事情办明白,也用不着他们亲自去操劳什么,就权当已经开始养老了便是。

对此,来宗道和周道登也是心照不宣,反正只要每次皇上开会,他们都给皇上投支持票就好了,其他的事情完全不用费心。

这就导致朱天启每次召集开会,其实就是走一个过场,内阁已经无法干预皇上的决定了,毕竟即便钱龙锡和刘鸿训两个人都是持反对意见,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每次会议一开始就是四票支持,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不过朱天启还是愿意听听钱龙锡的意见的,毕竟钱龙锡这个人很有头脑,每次发表的观点也确实很有参考价值。

不过这一次,钱龙锡没有开口表示反对,而是保持了沉默,他这种不寻常的反应,让一旁的刘鸿训也硬是把到口边儿的话给咽了回去,没敢说出来。

钱龙锡的想法儿倒也简单,因为上一次他跟孙元化去李邦华那儿验收朝廷新造的大帆船时,受到了不小的震撼,也导致他认识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和问题。

所以现在他对于皇上所提出的一些想法儿和决定,都是不敢轻易依靠自己之前的固有认知去否定的,而是要仔细去思索皇上此举的深意。

这次皇上打算开放盐铁私营,也就是说,以后老百姓们可以贩卖私盐,私自开矿了,此事乍一听确实完全就是胡来,因为这样一来,岂不是要天下大乱了?

然而皇上又说了,要重新对这些行业设立合理赋税,加强管理,那么玄机应该就在后面的话里,故而钱龙锡保持了沉默,他想听听皇上后面的一番“高论”。

朱天启特意看了钱龙锡和刘鸿训一眼,见他们不说话,便直接把自己的详细计划说了出来:“朝廷虽然要开放私营,但是对这些行业的管理绝对是要十分严格的,凡是要经营这些行业或者相关行业的从业者,都要在官府进行备案登记,并取得合法文书之后,才可进行经营活动。

像是盐铁这种现今被大明律明令禁止的行业,以后更是要严格管理,凡是要制盐、开矿,皆需要朝廷批准,一厂一批,一矿一批,就是说即便是同一个人,他也是不能用同一份朝廷批准的文书去开设多个盐场,在多处开矿的,每设一场,开一矿都要重新申请批文。

通过以上登记和批准措施,朝廷便可以对全国的相关从业者的情况了如执掌,同时也就方便了朝廷后续的征税工作,这个税率自然也是要高于其他行业的,毕竟这些可都是暴利行业。”

钱龙锡听完了朱天启所说的这些话,不禁在心中暗暗点头,皇上果然每次提出的新举措都不是头脑一热便胡乱作出决定的,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并有着严密计划的。

朱天启继续往下说着:“至于朝廷为什么要这样搞,那自然还是为了银子,如今的盐政和矿政是什么情况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尤其是盐政,这么多年来,官盐的名声都已经臭到什么地步了,朕估计就算朝廷大力整改,也是没救了,只能是换条路子赚钱了。

盐铁之暴利,人尽皆知,朕敢肯定,朝廷一旦开放私营,定然会吸引大量商人进入到这些行业,国家这么大,盐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仅仅靠朝廷也是开采不完的,反倒是限制是盐铁的产能和潜力,还不如让百姓们也都来开采,盐铁的产粮定然暴增。

而盐铁产粮暴增首先就会带动国内盐铁的贸易量,提供朝廷的税收收入;

其次,随着盐铁行业的合法化,对从业人员的需求数量也会暴增,能够创造出不少工作岗位来,解决百姓就业问题,提高百姓的收入水平。”

听到这里,钱龙锡更是心感震撼,暗暗直呼“高明!”

其实这个时代的人,对于国家为百姓创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是缺乏认知的,钱龙锡也不能免俗,在他的意识中,百姓就应该老实耕种,多为朝廷种出粮食和作物来才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