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长生天启 > 第九十章 信王中举

大明:长生天启 第九十章 信王中举

作者:伸伸懒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23:28 来源:笔趣阁

随着铁路交通的和电报通讯的大发展,大明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变得越发强烈,顺天府大学里的大学生已经远远不够用了,不过好在马上就是新一届的科举考试了,按照去年的情况来看,今年能够通过省考的人数必定还会再创新高的。

事实也确实不出朱天启的预料,仅仅报名参加本次省考的考生数量比之去年就翻了一番,突破了一万人,便是按照去年的通过率,通过省考的考生也能突破千人,不过按理说,每年的通过率比如是要比之前一年更高一些的,毕竟复习的年份越长,通过的几率自然也就越高。

朱天启很快便按照礼部报上来的人数在氪命商店里定制好了试卷,随后便安排锦衣卫把试卷送往了各地,天启十三年的科考也随之开始了。

如今已经是科举改革的第四年了,新科举推广施行以来,其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对大明的教育普及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如今大明的童生已经多不胜数,哪怕没有考上童生的,也大多都凑热闹去各地县学里蹭过几节课,百姓的整体文化水平提高了很多。

除此之外,读书人的情况也改观了很多,不再是满大街之乎者也的迂腐秀才,只会吟诗作对,感叹怀才不遇,而是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哪怕是没有能力通过省考的人,也有很多利用目前所学知识在家研究物理,搞些机械发明,研究农学,搞些农业种植的,民间的人才也逐渐多了起来。

很快便到了放榜的日子,放榜前夕,王元宝十分兴奋地捧着一张试卷冲进了乾清宫里,把试卷呈给了朱天启看:“皇爷,中了,中了,信王殿下中举了!”

朱天启闻言拿过王元宝手里的试卷来,翻看了一下各科的成绩,随即呵呵一笑说道:“朱由检这家伙还真是用心了,若是朕没有记错的话,如今已经是他第三年参加省考了吧?”

王元宝赶忙点头应道:“回皇爷话,如今正是信王殿下第三年参加科举,自打这省考开考以来,信王殿下是每年都要参加的。”

朱天启满意地笑着点了点头:“很好,由检还是很有韧性的嘛,而且如今看来,他这成绩也非常好,看来学得也是十分扎实的。”

说完这话,朱天启把试卷还给了王元宝,随即吩咐道:“放榜之后,你便带人前去把信王府收拾出来,如今由检既然已经中举了,自然是要搬回京师来住的。”

王元宝点头领命:“奴婢遵旨,这就去安排!”

朱天启想了想,便又叫住了王元宝,对他吩咐道:“由检怎么说也是朕的弟弟,你还是代朕去信阳接他一遭吧,若是由检的行礼多不便运输的话,可以直接在大名府转乘火车过来,你带着朕的令牌去,让大名府铁路局的人单给你们安排一趟车。”

王元宝听了这话顿感十分兴奋,赶忙施礼答应:“奴婢记下了,请皇爷放心!”

火车这玩意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还算是个新鲜玩意儿,包括王元宝也是一样,他只是在之前的通车庆典上见了一次,却还真是从未乘坐过,如今听说有机会试乘,自然是内心十分兴奋和激动的。

今年的科举省考总共有一千五百余名考生通过了考试,除了其中三百多个考生选择做官之外,余下的一千二百名考生都选择进入顺天府大学继续进修学习,通过这两年的发展,顺天府大学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加之前任内阁首辅徐光启亲任顺天府大学的校长,让考生们更加意识到朝廷对顺天府大学的重视。

加之这两年来农业、机械和铁路运输、电报通讯等行业的大发展,让天下读书人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去顺天府大学继续进修学习,才能得到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很多人参加省考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为了中举做官,而是为了获得进入顺天府大学的机会。

因为在放榜之前,朱天启已经提前得知了朱由检通过了省考,并派王元宝前往信阳接朱由检回京师,因此朱由检比起其他考生来要先一步到的京师,他前脚到了京师,后脚便被朱天启召入宫中面圣来了。

朱天启再次见到朱由检,心中也是有些小小的激动,他走上前来,亲自拉着朱由检的胳膊,把他拉进了宫中:“由检,你我兄弟二人如今久别重逢,朕已经为你摆下宴席,庆贺你中举,也算是为你接风洗尘!”

朱由检回想这三年的科考经历,心中也有些五味杂陈,对朱天启施礼道:“臣弟愚钝,整整考了三年才中举,实在是辜负了陛下对臣弟的一番期望啊!”

朱天启却说笑着说:“由检啊,你是不是对自己的要求也太过苛刻了一些,你才考了三年便考上了,那些考几十年都不考不上的也是大有人在,相较之下,你已经算是天资聪颖,万中无一之人了!”

朱由检咧嘴一笑,想想也确实如此,自己能够在短短三年之内通过省考,确实已经超越了普天之下的大多数学生,再在这里说什么“惭愧”,那还让不让别人活了?

朱天启与朱由检在餐桌旁坐下,朱天启端起酒杯来,说道:“来,朕先提一杯,如今你我兄弟二人久别重逢,还是值得庆贺的,先干了这杯再说!”

朱由检自是赶忙端起了酒杯来,“臣弟感谢皇兄的栽培和挂念,臣弟先干为敬!”说着便仰头饮下了杯中酒。

朱天启也笑着喝了自己酒杯里的酒,随后这才边吃菜,便问道:“由检,如今你既然已经中举,不知道你是何打算啊,是想直接做官,还是打算入顺天府大学继续学习?”

说实话,朱由检还真没仔细想过这件事,他之所以这么拼命地参加科考,目的只为了回到京师,回到政治中心来,至于其他的,他认为也不是他自己能够做主的事情,所以便从没有想过,如今被朱天启问起,只好回答:“臣弟自然是要听从皇兄的安排!”

朱天启见他没有想法,便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来:“对于你的事情,朕是这么想的,若是你想做官,那么朕可以给你安排个合适的职位,然后再想办法给你创造些机会,把你慢慢提上来,但是想向之前那样直接封你个锦衣卫指挥使之类的要职,肯定是不行的。”说完这话,朱天启便看向了朱由检,朱由检自然也是明白朱天启的意思的,当年朱天启之所以把他直接封为了锦衣卫指挥使,还不是因为当时朝中一片乱象,朱天启无人可用,自然要强行安插自己的亲信担任要职,以方便从文官集团手上夺回权力了。

可如今朱天启已经手握大权,说一不二,自然是不能再随便乱来,自己破坏自己辛苦构建的秩序了,升官和提拔可以随心所欲一些,但却还是要讲究程序的,所以朱由检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朱天启见朱由检也不说话,但是想来朱由检定然是能够明白自己的意思,便继续往下说道:“还有第二个选择,那就是入顺天府大学继续学习,在顺天府大学里,你可以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学科或者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习,以后不管是取得了研究成果,还是能够为建设大明出力,都是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而且进入顺天府大学之后,你还有参加校考和国考的机会,若是想要留在大学里做学问便可参加校考,若是想要做官,便可参加国考,这国考不同于省考,若是你通过了国考,便可直接入六部,甚至是入阁也是可以的!”

朱由检听到这里,顿时忍不住眼皮一跳,朱天启看到朱由检的反应之后,对他内心所想也瞬间明了了,看来这朱由检最向往的果然还是权力。

朱由检没有过多的思索,很快便抬手对朱天启拱手施礼道:“皇兄,臣弟打算进入顺天府大学继续学习,一方面也可为我大明朝多做些实事,为皇兄排忧解难,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将来谋求个更好的出路!”

朱天启听了这话,不禁笑了起来,这朱由检虽然话说得好听,倒也没有对自己藏着掖着,于是便也点头答应了下来:“很好,如此一来朕也少了很多难处,你若是能够凭自己的本事通过国考,那么将来朕让你担任六部尚书,或者入阁参政的话,也就更名正言顺一些。”

朱由检听了这话却是赶忙说道:“臣弟不敢奢望入阁之事,只希望能够有朝一日再次作为皇兄的左膀右臂,为皇兄分忧!”

朱天启笑着抬手拍了拍朱由检的肩膀,说道:“好啦由检,跟朕就不必客气了,朕自然也是希望你能够早日重回朕的身旁,毕竟你才是朕最信赖的人。”

这顿饭倒是也没有吃太久,朱天启与朱由检聊了大概一个时辰,而后朱由检便离宫回到自己的府上去了,他离开京师已有四年,如今重新回到自己的府邸,一时之间也是感慨万千。

一个月之后,朱由检便同这届省考中举的考生们一同进入了顺天府大学学习,如今顺天府大学里的学生已经足有一千五百多人了,加上教职员工就有两千多人了,比之最初的冷清,反倒显得有些拥挤了。

因此,朱天启也开始打算把应天府的南国子监改造成应天府大学,应天府那边水域纵横,而且临海,因此可以重点发展海洋与船舶相关的学科,甚至一些诸如纺织、陶瓷之类的相关学科也可以作为重点发展对象。

总之既然打算要建造一所新的大学,自然不能全盘照办顺天府大学这边这一套,还是要尝试开辟和发展新学科,也算是进一步扩大大明高等教育的学科种类和教学规模。

就在朱天启正忙活着策划对应天府大学的筹建工作之时,郑芝龙的加急军报从东番布政使司送入了京师。

郑芝龙的军报中写道,他从南洋得到可靠消息,如今弗朗机人、和兰人和英国人已经联合起来,组成了一支强大的舰队前来袭击大明,这支舰队在三月份左右的时候出发,如今很可能已经到达了南海附近。

朱天启听到这个消息倒是没有慌,毕竟这都是他意料之中的事情,自己又是收复东番岛,又是收复濠镜澳,还大卖“明”字旗,让泰西人在大明吃了不少亏,他们不联合起来报复大明才有怪呢!

不过这些泰西人虽然厉害,但主要是厉害在海军上,他们靠海外殖民和海上贸易尝到了甜头,基本上也把全部的财力军力都投入到了海军身上,所以说,只要自己将其海军力量歼灭,就能使其遭受难以承受的损失,甚至于把他们全国的经济都给拖垮,到时候明军也就可以不战而胜了。

正是处于这样的考虑,听闻泰西人的舰队来袭,朱天启只能感受到兴奋,却似乎不会因此而感到紧张和畏惧,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蛇出洞,如今泰西人来了,那么只要自己把他们的舰队击败,那么大明接下来就可以轻松地征服他们。

东南亚的和兰、弗朗机和英国三国的殖民地大明可以轻松夺到自己手里来,甚至包括美洲大陆也是一样,舰队被击败之后,他们将再也没有能力来保护他们的殖民地,甚至不能自保。

如今造船可是主要使用木头,造船的巨木都是需要数十年甚至近百年的种植才能积攒出来,正是因为造船材料的限制,泰西人的战舰可以说是沉没一艘便少一艘,很难得到补充,若是整个舰队都被明军歼灭,那么他们将数十年难以恢复元气。

朱天启一边这样想着,一边冷笑着开始浏览氪命商店里的“东风快递”,挑选着适合泰西人舰队的款式。

不过接下来郑芝龙送来的详细情报却让朱天启感觉大失所望,和兰人、弗朗机人和英国人三国联军竟然才只派来了三十艘战船,虽然这是泰西人开始海外殖民有史以来派出的最强大的阵容了,但是用来对付大明,是不是有点儿太瞧不起人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