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长生天启 > 第四十九章 西北灾患的根源

大明:长生天启 第四十九章 西北灾患的根源

作者:伸伸懒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23:28 来源:笔趣阁

朱天启听了这话不禁一愣,可是随即他就又释然了,明朝的内阁本就权力滔天,赶上个不管事的皇上,可不就是被人蒙骗的料?

而且人家徐光启的话已经给他留着面子的,若是按照之前朱由校的做派,对内阁的票拟他都是懒得批复的,司礼监直接就代行“批红”了,他甚至都未必会知情。

只是朱天启有个疑问:“那他们这么大费周章又是为何?难道他们不知道就近调拨粮食赈灾,是上上之选吗?”

徐光启回答:“官员们自然都是知道的,只是各地官员都是自家人管自家事,有谁愿意去管别人的死活,陕北闹灾也好,闹匪患也罢,朝廷要问责,抓的也是陕北的官,跟陕南的官员何干?

当然,这也不能怪陕南的官员无情,因为陕南的府县虽然手中有些余粮,但是万一把这些粮食送去了陕北救急之后,陕南也闹灾了,那又有谁来给他们捐粮?到时候岂不是一番好心救了别人,自己反倒落个乌纱不保!”

朱天启听了这话,顿时也就全都明白了,“所以他们就都各自托关系,找门路,要保住自己手里的粮食,然后眼看着身边儿的兄弟掉脑袋,眼看着百姓们被活活饿死?”

徐光启叹息一声,无奈地摇了摇头,继续说道:“虽然大家都知道,就近调拨粮食是上上之策,可是因为其中涉及的利益颇多,最终议来议去,这赈灾方案往往也就是个遵循祖制和惯例罢了,即是让朝廷派发钱粮,委任官员前去赈灾。

可是皇上您应该也是能猜到的,朝廷这赈灾的钱粮发下去,又有多少能发到灾民的手里呢?即便发到了,按照以往灾年时,受灾之地的粮价,灾民们手中的那些许银两,也很难买个温饱回来!”

听完了徐光启的这一番话,朱天启这心里真是哇凉哇凉的,这还只是讨论的普通年月的旱灾,若是换成接下来自己要面对的连续七年的陕西大旱,真不知道会被这群贪官污吏玩出什么花样来!

徐光启说完了这第一条,就见朱天启的脸色已经不太好看了,只好先止住话头,拱手施了一礼,问道:“皇上,臣还要继续往下说吗?”

朱天启缓缓点了点头,道了句:“说!”

徐光启闻言这才继续说道:“其次就是关于陕西匪患之事,臣认为,这陕西之匪之所以越剿越多,倒不单单是剿抚工作上存在问题,而是因为朝廷没有解决匪患的根源。”

朱天启听到这里,顿时感觉徐光启所说很有见地,当即问道:“那以徐爱卿之见,这匪患的根源是什么?”

徐光启当即回答:“臣认为,这匪患的根源有二,一是徭役,二是欠饷!

朝廷的赋税历来是遵循祖制,下属官员很难作弊,然徭役之事,则成了官吏们徇私舞弊、压榨百姓的主要手段,其实百姓之所以困苦,并不是因为朝廷所征收的些许赋税,主要还是因为苛捐杂役。

因为徭役没有定数,各地官员经常随意派发,百姓们自是苦不堪言,常常是白白出了劳力,挣不到一文钱不说,甚至还可能因此误了农时,到时候影响了收成,别说赋税交不上,全家都得饿肚子。

若是怕误了农时,不想出这份力,便要掏银子乞免徭役,百姓们连饭都吃不上了,又哪里有钱给这些贪官污吏们?皇上,您说,百姓们被欺压至此,能有不反的道理吗?

再者就是这欠饷之事,许多士卒已经多年未能领到饷银,生活困苦异常,甚至连普通百姓都比不上,这些士卒被军官欺压已久,早就对朝廷心存不满,让他们去剿匪,怕是匪没有剿成,反倒都投奔了反贼,落草为寇,也都跟着反了!

这其中之利害,臣就不必细说了,皇上圣明,定是已经看到了其中弊端,故而才让臣和孙尚书清查欠俸欠饷,尽快补发的!”

朱天启点了点头,吐了口气,说道:“徐爱卿,你这一番话,字字句句都说到了点子上,其实这些事情朕也早就在考虑了,欠俸和欠饷是要尽快发下去的,发完了欠俸欠饷之后,这第一件事就是要改革赋役,这事儿朕之前也跟你提起过,朕是打算把这件事交给你去做的!”

徐光启在回京之后第一次同孙元化一起进京面圣的时候,朱天启就已经把要改革赋役的计划说给了他听,并当时就说了要把此事交付给徐光启去做,所以徐光启也是早就做好了接下这个重任的心理准备。

当即便起身,跪倒在地,神色坚定道:“皇上,臣定当尽心竭力,做好赋役改革之事,不负皇上之重托!”

纵观历史上的名臣能臣,哪个人不想做出一番革故鼎新的壮举?徐光启自然也不例外,能够得到皇上的信赖,获得这个一展胸中抱负的机会,内心激动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幸运,能够得遇明主。

朱天启抬了抬手,说道:“好啦,徐爱卿你快快请起,这赋役改革之事等你忙完了手头的事情,朕再与你细细商议,关于陕西之事,朕还有几个问题要问你。”

徐光启闻言只好先站起身来,恭敬地站在龙书案前,等候朱天启问话。

朱天启这才开口说道:“刚刚听了徐爱卿你的一番分析,朕对于应对陕西之灾情匪患,自是心中有数了,只是朕还想问,若是把你所说的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可偏偏天公不作美,陕西之灾情一连持续数年,就连陕南诸府的粮食都难以为继了,又该当如何?”

徐光启听了这话,自是马上就明白了朱天启的意思,稍作思索之后便回答道:“若是当前陕西所存在的问题都得以解决,只是应对天灾的话,臣认为当从两个方面入手。

其一是限制当地农作物的种类,倡导当地百姓因地制宜,种植抗寒抗旱,更易于存活的作物,比如谷子,即是平日里常吃的小米。

西北之地种植谷子的历史由来已久,而且小米本就比大米更易储存,更耐吃,一锅米粥可能只需一勺小米便足够,换做大米则少说要一碗,而且同样一碗米粥,小米粥也比大米粥更抗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