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长生天启 > 第五十三章 锦衣卫的参劾

大明:长生天启 第五十三章 锦衣卫的参劾

作者:伸伸懒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23:28 来源:笔趣阁

除了处理各地官员的请罪奏疏以外,朱天启也在密切关注着南下的张国纪和孙元化二人的消息。

虽然通过锦衣卫定期回报京城的密信,朱天启对于张国纪和孙元化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但是朱天启对张国纪和孙元化二人还是足够信任的,不会只偏信锦衣卫密信所奏报的内容。

根据锦衣卫密信的奏报,如今二人已经从扬州府顺流而下,到了应天府,并通过当地官员搭线,正在与当地的几个富商接触,洽谈交易事宜。

除了这些正常的内容之外,锦衣卫密信中,还着重上报了一个特殊的情况,即参张国纪与孙元化勾结应天富商,侵吞朝廷财物,贪赃枉法之事!

应天虽然作为大明的开国之都,但却似乎并不受明朝皇帝们的青睐,太祖朱元璋的心思一直在凤阳上,虽然对凤阳的建设无果而终,但是朱元璋却已经铁了心要把都城迁离应天。

朱元璋一朝没有完成的事最终被曾在燕地为王的成祖朱棣做到了,朱棣将大明的都城迁到了曾经的元大都北平,设顺天府。

迁都之后,应天的政治影响力便越来越小了,在应天做官简直就如同养老,因而一旦被派往应天做官,往往也就意味着一个人政治前途的终结,形同贬官。

也正是因此,应天的官员也就纷纷堂而皇之地开始摆烂了,但是做官摆烂,不代表在敛财创收上也要摆烂,毕竟靠着朝廷的那点儿俸禄,在应天这样的繁华都市,可是活得很艰难的,所以大多数官员都开始走上了经商的道路。

虽然他们大多数人不是经商的材料,但是他们好歹也是官身,权力和地位还是有的,很容易跟当地富商豪绅们打成一片,靠着投资入股也能赚到不少银子!

这种情况在大明的官员团体中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毕竟别说应天的官员了,就是京城里的官员,又有几个在江南这边没有买卖的?

所以张国纪和孙元化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想要快速把手里的东西出手,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应天的官员牵线搭桥,直接接触当地的富商豪绅,而他们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则自称是来自顺天府的富商。

张国纪和孙元化的诉求很简单,价格可以压低一些,但是必须结现银。

虽然“结现银”这个要求不太符合这个时代经商的惯例,因为明朝商人之间的大宗交易,尤其是进货批发,一般来说都是打欠条,然后在三节(春节、端午、中秋)结算,这也跟白银这种货币流通起来不是很方便,是有一定关系的。

大环境如此,大家都彼此压着彼此的货款,导致谁的手里现银都不是很多,面对大宗交易,则很少有人能一次性拿出大量现银来进行结算。

但是毕竟张国纪和孙元化手里的“货”还是很硬的,都是上好的宝贝,而且两人对价格咬得也不是很死,能够把他们手中这些货品收下,定然是能够大赚一笔的,所以感兴趣且有实力结现银的富商还是很多的。

这些富商豪绅们可个个都是人精,他们很敏锐地察觉到二人的身份根本就不是什么顺天府的富商,定然是朝廷命官,而跟朝廷官员做买卖,他们是自有一套独特的潜规则的,可偏偏这规则不论是张国纪还是孙元化都是不知道的。

而问题就出在那条张国纪和孙元化都不知道的交易潜规则上面。

这年头儿无官不贪,不贪污的官员简直是凤毛麟角,帮朝廷卖东西,这么现成的敛财机会,又有谁肯放过呢?

所以这些富商在跟朝廷官员议价的时候,一般会默认额外拿出一成银子,作为给官员们的回扣,目的就是希望朝廷官员在议价时可以把价格压低一些,以获得更多利润。

这也就意味着,富商们最后要拿出的银子会比双方账面上议定的价格多出一成,而对于不知道这条潜规则的张国纪和孙元化二人来说,他们肯定是不愿意把价格压到低于市场均价一成的程度。

这也就导致富商们认为他们二人没有诚意,实在是太贪心了,因而几番会面无果之后,富商们都有些退缩了,毕竟没有足够的利润,谁愿意冒风险去挪用大量的现银呢?

张国纪和孙元化面对这样的情况也有些无语了,他们甚至大骂这些富商实在是太奸太贪了,他们的要价已经低于市场均价了,这些富商们竟然还要求他们再下压一成,这让他们感觉实在是太过分了,毕竟这是帮皇上卖东西,价格太低了,回去也没法儿交差啊!

可是发牢骚归发牢骚,差事还是要办的,两人只好再次把牵线儿的官员找来,自掏腰包,虚心“请教”,人家见他们确实有诚意,也便实话实说,劝他们不要太贪心。

两人被说了个莫名其妙,只好继续追问,对方看他们俩一脸迷茫的样子,这才意识到,这俩人是真的“不懂规矩”,只好把其中的潜规则跟他们说了个明白。

张国纪和孙元化这才搞清楚问题出在了哪里,当下便表示,两人是为朝廷办差,不要半点儿回扣,只求按照之前商议的价格,把手里的东西换成现银即可。

可是对于他们的这项请求,应天的官员们却纷纷都表示爱莫能助,这其中的缘由有两个,其一,就是这规矩形成不是一日两日了,很多人都指着这个吃饭呢,没有人愿意出头,帮他们去坏了这个规矩。

其二则是即便他们愿意充当说客,怕是那些富商们也不愿轻易破例,因为跟当官的打交道,那得多些小心才是,哪怕是多花点儿银子出去,让当官的拿了好处去,他们也乐得以此买个安心,毕竟当官的收了银子,也算是在自己这儿落了个把柄。

张国纪和孙元化二人本就是生面孔,富商们是通过当地官员牵线搭桥才肯跟他们做这笔买卖的,双方也是第一次打交道,彼此没有信任基础,若是按照以前的规矩也就罢了,若是仅凭他们一面之词就破了例,谁知道这俩人嘴上满口的仁义道德,心里有没有憋着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