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长生天启 > 第七十六章 内阁与司礼监

大明:长生天启 第七十六章 内阁与司礼监

作者:伸伸懒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23:28 来源:笔趣阁

这赋役改革的事情,在之前早朝的时候可是已经敲定了的,文武百官当时可都是表示赞成和拥护的,虽然他们当时可能是言不由衷,毕竟朱天启手里握着他们的把柄呢,可这当众都已经表态的事情,怎么又能在事后反悔呢?

因而朱天启是不怕有人明着站出来反对新税法的,他担心的是有人阴奉阳违,暗地里使绊子。

对于这几封反对赋役改革的奏疏,朱天启并没有急于批复,而是把上疏人的名字记了下来,然后把名单交给了王元宝,让王元宝给朱由检送了过去。

次日一早,朱由检便递上来了一封弹劾奏疏,弹劾这几人两项大罪。

其一,天启七年九月二十日夜,几人曾在钱龙锡府上聚众密谈,有结党之嫌,并与周延儒一同污蔑圣上是“羲皇上人”,是为大不敬之罪!

其二,天启七年十月,几人曾公开向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孙承宗和户部尚书徐光启行贿,贿赂朝廷重臣,理应按《大明律》从重论罪!

朱天启看完朱天启的奏疏,满意地点了点头,让王元宝把这奏疏给那几位上疏反对赋役改革的大臣们送了过去。

这几个人看到朱由检的这封奏疏当时就怂了,两腿一软就跪在了地上,满头冷汗,浑身颤抖,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王元宝冷笑一声,开口说道:“皇上让咱家给你们带句话来,这赋役改革之事是势在必行的,尔等还应识时务,不要螳臂当车!”

说完这话,王元宝从袖子里掏出了他们几人所上的奏疏,扔在了他们面前,“这些奏疏皇上都还没有批复,你们若是执意坚持,可以再把奏疏递上来,当然,下一次,皇上可是要把你们的奏疏和信王殿下的这封,一同批了的!”

一听这话,几人当即爬上前来慌忙捡回了自己的奏疏,随即叩首如捣蒜:“罪臣不敢,罪臣一时糊涂,以后绝不敢再妄论赋役改革之事!”

王元宝点了点头,随即才一转身,边朝门外走去,边说了句:“得,那咱家就把信王殿下的这封奏疏给殿下送回去吧!”

听到王元宝这句话,几人这才终于松了口气,宛若死里逃生,虚脱般瘫软在地。

此一事也算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让那些正在观望和也想跟着上疏反对赋役改革的大臣们瞬间都老实了,也让朝中百官意识到,之前他们做得那些事儿并不是过去了就翻篇儿了,皇上还一笔一笔地帮他们记着呢。

有这些把柄被皇上握在手里,他们就一直是理亏的,他们只要敢冒头儿反对皇上,那么皇上就会先把这些旧账翻出来给他们算算。

这事儿对于朱天启来说虽然是意料之外的,但是却也让朱天启感觉大快人心,毕竟经由此事也算是给这些大臣们提了个醒,打了个预防针,那么接下来他们应该就不敢再轻举妄动了。

可是不得不说,跟明朝这些文臣们斗,朱天启确实还是太嫩了点儿,不过这也正常,毕竟他即没混过官场,也不是什么政治家,对于明朝的文臣与官场的认知,也只停留与纸面与荧屏而已。

虽然朱天启曾经也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就明朝的历史和政治与网友们侃侃而谈,大撕特撕过,但别说是像他这种业余选手了,就算是找个明史大家或官场老手来跟明朝的这些文官们正面对抗,恐怕也未必能讨到多少便宜。

因而朱天启只能选择了“摆烂”,向他爷爷万历皇帝朱翊钧学习,具体表现就在于“不上朝”和“不补缺”两个方面。

朱天启知道自己没本事斗过文官集团,所以他压根儿就不上朝,不见臣,很多时候对于百官的奏疏也不批复,让文官集团无力可施。

另一方面,现在朝廷官员缺额的问题还是很大的,因为之前清算阉党,京中官员被裁撤者将近三成,虽然后来朝廷为那些遭迫害的官员们平反,复启了一部分官员,但是缺额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官员缺额最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六部和内阁,自清算阉党至今已有近四个月了,六部尚书中却仍有一半缺额,内阁也仅剩下了钱龙锡和刘鸿训二人。

这种情况自然是朱天启有意为之的,因为一个自己无法掌控的内阁只会成为自己的阻碍,成为文官集团把持朝政的工具。

明朝的内阁本来是明成祖朱棣设立的非法定咨政机构,只具有顾问身份,说白了就是皇帝的秘书团,主要工作是对奏疏进行“票拟”,即将内阁草拟的处理意见写在纸上,贴在奏疏上交由皇上决策。

可是后来内阁的权力不断膨胀,逐渐成为了明朝的行政中枢,内阁首辅也已然是如同宰相一般的存在,甚至还有了“封驳权”,皇帝的权力因此得到极大的限制。

所谓“封驳权”,就是说内阁有权封还皇帝的决策和命令,而且这也是有先例的,早在嘉靖帝时,首辅杨廷和就曾数次“封还御批”,甚至万历一朝的老好人申时行,在担任首辅的时候,也曾“封还御批”。

这就充分地说明了内阁权力之大,内阁不点头,皇上的命令根本传达不下去,前朝已然如此,更别说如今的天启朝了,朱天启为了把权力握在自己手里,自然是不会轻易再组建内阁的,所以他索性“摆烂”,任由内阁空虚也不提再选阁臣之事。

除了内阁之外,在明朝的政治体系中,另外一个与之相对的权力机构就是司礼监了,如果说内阁行使的是“相权”,那么司礼监就是在代行“皇权”了。

司礼监有“批红”的权力,即代皇帝行使决策权,一般先由秉笔太监先写上批复意见,再由掌印太监审核盖印,故而有“掌印太监位尊可比首辅,秉笔则职同次辅”之说,所以内阁的权力再大,若是司礼监不配合,他们也是办不成事的。

因而明朝的皇帝为了牵制内阁,故而经常刻意扶持司礼监,这也导致在明朝,宦官的政治地位是空前的,不仅足以与内阁抗衡,甚至偶尔还可压内阁一头,可是得势的宦官们并没有像明朝皇帝们想象中的那么忠诚,因而权倾一时的宦官在明朝层出不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