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长生天启 > 第八十六章 赈灾

大明:长生天启 第八十六章 赈灾

作者:伸伸懒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23:28 来源:笔趣阁

赈灾设施既然已经建出来了,那么朝廷的旨意一到,各府州县自然是马上就开始了对当地灾民的赈济工作,朝廷拨下来的粮米是早就运到了的,就存放在延安府,由朝廷派来的锦衣卫们看守,具体调拨则要由专职前来负责赈灾事宜的户部官员,根据陕西布政使司境内各府州县的灾情进行分配。

按照朝廷的要求,每一粒米的去向都要有明确的账目记录,而且朝廷还安排了锦衣卫在当地明察暗访,监督各府州县的赈灾情况,对于胆敢贪墨赈灾钱粮的官吏,可以格杀勿论。

朝廷拨下来的这第一批二十万石的粮米,虽然分到各府州县便不多了,但是也足够支应一段时间的,对此朱天启也是算过一笔细账的。

按照明朝百姓的食米情况进行估算,每人每年食米数量约为三石半,小孩儿则要折半,按照这个标准来算的话,一个五口之家一年的平均食米总数约为十二石,也就是说,这二十万石粮米足以供一万六千多个五口之家一年之需。

陕北的灾民自然不止一万六千户,然而朱天启也不是要用这二十万石粮米支撑一年,只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第二批粮米就能运到,若是按月算的话,一个五口之家一个月则只需一石粮米则足够了,二十万石粮米就正好可供二十万户灾民所需,分算开来就是一百万人。

当然,这是按照大明普通百姓的标准进行计算的,食米数量也是以“吃饱”的情况来推算的,若是仅仅保证灾民不被饿死的话,二十万石粮米可供应的灾民数量还可翻倍。

但是即便如此,朝廷输粮赈灾,也只能在灾情前期发挥较大的作用,若是到了灾情扩大到了一定程度,灾民数量达到了千万级,这些粮米可就是杯水车薪了,因而还是要鼓励灾民们“自救”。

所谓自救,自然就是前面所说的两项举措,由朝廷介入,强制农民们种植谷物一类耐寒耐旱的作物,鼓励百姓垦荒,扩大耕地面积。

虽然天灾不可逆,但是还是要奋力抗争,尽量地去争取能够多收获一些粮食,避免出现绝收和断粮的情况。

对于陕西布政使司的情况,徐光启之前也早就向朱天启详细说过自己的想法,所以如今朱天启的命令一下,他便很快地把方案拟定了出来,呈给了朱天启,朱天启自然是马上就让王元宝去批红盖印,把事情吩咐了下去,火速把旨意发往了陕西布政司。

对于这段时间朝廷推出的种种举措,以及皇上对陕西布政使司的过分关注,以钱谦益和钱龙锡为首的东林党和朝中的群臣们,都是难以理解的,他们甚至认为皇上这是在靡费钱粮,小题大做。

陕西布政使司目前的情况他们也是有所耳闻的,灾情是有的,灾民的数量也确实多了些,可是还远没有到需要朝廷刻意关注的程度,地方府州县的官员们便足以应对。

毕竟要说寒灾和旱灾,山西布政使司、河南布政使司、山东布政使司,甚至就连京师也都是有的,而且也在闹饥荒,也有相当数量的灾民流民,为何朝廷要唯独对陕西布政使司这般重视、这般偏向呢?

可是关于此事,朱天启也确实没有办法跟他们解释清楚,他总不能说自己是穿越者,自己手里有史书,知道接下来会发生连续数年的大旱,陕西的灾情如果得不到遏制,将会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继而席卷中原,对大明朝的统治产生威胁之类的吧?

而且朱天启也懒得同他们解释,毕竟这事儿不管东林党和朝中的百官如何不理解,如何不支持,自己都是要做的,而且自己也是能够做到的。

因为赈灾之事,谁都不可能公然站出来反对,否则就在道义上站不住脚,对于这些“读圣贤书”的大臣们来说,谁能够堂而皇之地反对赈灾,置数万灾民的生死于不顾呢?

他们说不出这样的话,因而只能拿银子说事儿,说什么朝廷财政紧张,辽东战事吃紧,钱粮本就不够支应,如今对陕西布政使司又是拨银子,又是拨粮米的,实在是有些不妥云云!

可说到底,拨往陕西布政使司的银子也好,粮米也罢,都是从内帑里拨发的,是人家朱天启的私房钱,难道说,皇上爱民如子,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来赈济灾民也有错了?

户部的账目就摆在那里,确实没有让朝廷出钱,因而这事儿不管是朝中的百官支持也好,不支持也罢,都是找不出反对的理由的。

即便是钱谦益和钱龙锡二人身处内阁也是一样,来宗道和周道登压根儿就会跟他们站在一波,自然是徐光启这个内阁首辅说什么,最后内阁的决议就是什么了。

不过话说回来,皇上自己的私房钱怎么花,跟钱谦益和钱龙锡他们确实没什么关系,他们也不关心这个问题,他们之所以这么着急是因为他们发现之前努力了许久,鼓动群臣抗议赋役改革和新税法的事情好像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虽然明着跟皇上作对,反对赋役改革和新税法他们是不敢的,而且如今新税法也已经在全国的各省府州县推广开来了,想要制止已然是来不及了,所以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

江南一带的士绅豪商们在他们的授意下已经在暗中串联,想要一同抵制新税法的推行,这些士绅豪商们可都是在当地颇有能量的,这些人若是联合起来的话,就算是皇上,也不敢不慎重对待,到那时候,只要他们在朝中策应,劝皇上废除新税法就要容易多了。

可如今这对策是有了,但他们却发现皇上好像压根儿就不理这茬儿了,江南一带的士绅豪商们如今闹得动静越来越大,可皇上的心思却都在陕西那边,连看都不看这边一眼,他们能不着急吗?

江南这些士绅豪族们抵制新税法的呼声那么高,朱天启怎么可能不知道?不过他倒是并没有太过担忧,而是故意把他们晾在了一边儿,因为他知道,这些士绅豪族们不同于普通百姓,即便他们现在一个个叫得很大声,但是真要说采取什么实质性的行动,怕也是不敢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