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偷看我日记,曹操制霸三国 > 第一百三十九章 重建太学,开办官方学院

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官方还没有设立正式的传授学术的地方,只有私人开设的私学。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才开始在长安建立太学,也就是官方设立的学校。

最初太学中只设有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也逐渐加多,逐渐开设了《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

西汉武帝时董仲舒在贤良对策中说:“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源也。”

东汉光武帝时朱浮上书请广选博士亦云:“夫太学者,礼仪之宫,教化之所由兴也”。

东汉末著名学者蔡邕,也就是蔡琰她老爹更明确的指出:“太学以为博士弟子授业之所”。

以上种种,无不说明了太学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国家教化的成败。

而且太学不止教授理论知识,还有意识的增加学生了的社会实践环节。

东汉和西晋在皇帝举行乡社典礼时,礼生即都以太学生充伍学生学习采取单科结业方式,每家经典学完后,要由博士主持答辩。严格按各经家法要求,讲求师承。答辩为五十道论辩题,解释多者为上第,引文明者为高说。若不依先师,义有相伐者,皆以为非。这对个别学生来说是有些束缚思想,但就整个学业教育而言,又是提倡不同学派之间争论和提高不同学派学术地位的保证。

所以为何国人如此重视教育,以至于教育内卷如此严重?或许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当年由于太学生支持陈蕃、李膺等人反对宦官当政,而被打上‘党人’的标签,数以千计的太学生被逮捕和囚禁,甚至处死,太学便开始逐渐没落。

后来洛阳被董卓一把大火化为灰烬,长安也遭受董卓、李傕郭汜等人的荼毒,天子大臣们自己都朝不保夕,太学自然也就无从维持,早早关闭,直到彻底消失。

如今大汉朝廷于许昌浴火重生,以前有的,现在也自然都得有,太学院于是就在老曹的张罗下开始重建了。

自从那天与蔡琰一番深入交谈之后,曹操整个人犹如焕发了第二春一般,变得龙精虎猛,干劲儿十足!

回到许昌后,曹操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狠抓文化教育这一块儿的事情,想来是在跟蔡琰的交谈中,对方提及了一些这方面的事情。

这本来就是曹操将来会做的事情,只是现在稍稍提前了一些。

重开太学,明面上这是重振天子威仪,提升汉庭在士人心目中地位的一件好事,但实际上这也是曹操与陆彦密谋瓦解世家知识垄断的第一步。

太学生的来源最初有两种:一是由太常直接挑选“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二是由地方举荐“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其对象便是民间子弟。

直到西汉末年以后才有要求官僚贵族子弟入太学授业的情况。

但这些人自幼养尊处优,又以通过特权赋予的“荫子”途径做官,对入学学习多缺乏热情。

而民间子弟入太学,既可以免除徭役赋税,而且还能以此作为晋身之阶,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不过以前的太学虽不收学费,但生活费用仍需自理,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不得不靠劳动谋生来维持学业。

曹操用考试取代旧时挑选和地方推举的方式,大大增加了公平性。

不过他目前只能在自己治下开展,组织考试,也就是兖州、颍川和徐州境内通过考试来选拔学生进入太学。

不仅是入学的方式有重大变化,太学教授的内容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除了依然会教《易经》、《诗经》等经典外,还会开展军事、内政等更多的课程。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虽然民间早有私学,但私学无论规模和稳定性都不太好。

因此在太学重建之时,曹操治下各地也会同一时间开启官方学院。从稚童开始,务必寻求每一阶段都有对应的课程,让孩子到少年再到青年都有书可读,有路可寻。

由于新纸的出现,加上商会开设的平价书店,各种书籍早已开始大量的出现在民间。

老百姓们好不容易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他们对此自然无比的珍惜。

书院和太学开设最多三到五年后,曹操便会按照计划开启科举考试。一旦科举制度正式实施,那么从文帝开始施行数百年的察举制度,便会迎来它的终结。士族与地方的垄断也会出现一个破口,以戏志才为代表的寒门文士最希望看到的格局,也就会真正的出现在他们面前!

前面说到太学会招收平民子弟,虽然免去学费,可却不会顾及他们的生活。

新开办的太学或者地方学院,则会主动给他们提供工作的机会,还会开设图书馆提供免费借阅的书籍,让他们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完成读书的梦想。

太学和地方学院的建立改革,肯定会遭到莫大的阻力。

不过现在曹操提前成为了丞相,他现在便可以独断专行重开太学,开办地方学院。

教化百姓是件好事,不管是朝堂还是在野的大儒们都很支持。

但这里面因为又开办了军事、数学、工科类的教学,招致他们的不满。

哪怕朝堂上亲手把曹操抬到丞相位置的大臣们,私下里也有不少人反对。

毕竟在这些儒家读书人看来,太学就应该是个纯粹教授儒学经典的地方。

你现在教些军事、算学甚至工科方面的东西,成何体统?简直就是有辱斯文!

面对朝中大臣激烈的反对,曹操拿出了丞相的权威,开始独断专行。不管你大臣们怎么哀嚎,曹操依然我行我素。

终于,在曹操的坚持下,天子以及百官都拿他毫无办法,最终只得在尽全力争得儒学教学比例提升的结果后,同意重开了这个显得有些不伦不类的太学。

陈留工坊,在曹操的运作下成为了太学的附属机构,也终于迎来了等候多时的“转正”,它将来也会是算学和工科类学生实践,甚至开始正式工作生涯的地方。

已加入书签

下载免费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