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偷看我日记,曹操制霸三国 > 第三百四十八章 收复河东,百废待兴

贾逵字梁道,河东襄陵人。

贾姓在河东本就是大姓,贾逵祖上也曾是大族...可惜家道中落,到了他贾逵这一代,他们家几乎已经是一贫如洗。

要说贫困,贾逵家里到底又贫困到什么程度?

有这么一说,“冬常无袴,过其妻兄柳孚宿,其明无何,着孚袴去”,冬天冷起来连裤子都没穿的,可见贾逵家里到底贫穷到了什么程度....

然而就跟许多励志故事里的主人翁一样,贾逵家境虽然贫寒,但从小却胸怀大志,想要从军征战天下。在还是孩童之时,其他小孩子都在玩泥巴,只有贾逵常常将其他孩子当成士兵来排兵布阵...

贾逵的祖父偶然见到贾逵的行为,并且相当看好他,预言他必然成为一员大将。

虽然贾家衰落贫苦,但他们的知识依然传承了下来。

贾逵的祖父甚至还能够向贾逵口授兵法数万言,可见贾家的家学渊源之深厚。

贾逵长大后,先是凭借自己过人的能力在河东郡担任郡吏,后升因为工作突出,升迁为了绛邑县令。

后来高干、郭援和匈奴人的联军进攻河东郡。

绛县遭到郭援和匈奴人的联合攻打,贾逵自知无力抵抗,为保县城中的百姓,他不得不开城投降。

由于拒绝郭援的招降,贾逵就被郭援和高干给关在了壶关县的一个土窑子里。

直到郭援战死,关着贾逵的土窑子也就没人看管了。贾逵也被一个路过的义士打破窑子的大门,将他给放了出来。

由于心心念念自己的河东家园,贾逵便又不辞辛劳徒步返回到了河东郡,准备重新回到绛县继续担任自己的县令。

可惜才刚回来不久,便又遇到了河东本土家族的叛乱。

贾逵看出这些叛军早晚都得拉胯,因此他在叛军派人来招降他之前,便提前领着几百县兵逃了出去县城。

再后来,杜畿发布召集令,号令有志之士前来相助自己对抗叛军,贾逵接到消息后便第一时间赶来。

杜畿能够领兵在野外跟叛军周旋这么久,这里面起码有一大半的功劳都得归功于贾逵。

无论是训练民兵还是出谋划策,甚至就连领军作战都是贾逵亲力亲为。

也正因为这一系列的艰苦经历,磨练出了一个文武双全的大才。

陆彦脑中正在回忆着历史上与贾逵相关的信息,这时候黄忠回来了。

黄忠回来后便向陆彦拱手问道:“先生,叛军尚有万余俘虏,他们该怎么处置?猗氏县城中也没有那么多的粮食,我们可养不起他们。”

“放心吧,我已向曹公去信,相信不久之后就有大批粮食运来河东。”陆彦回过神来,回答道。

黄忠闻言咧嘴一笑道:“先生办事儿自有章程,是末将多虑了。”

“多思考不是坏事儿,至少在粮食抵达之前,我们还需看管好这些俘虏,不能让他们生乱。”

“喏!”黄忠应诺后,抱拳退下。

陆彦的话无疑让杜畿和贾逵也放下了悬着的心。

说实话,猗氏和附近的运城也都没有太多粮食了。

要不是叛军大营还缴获了一些粮草,供养陆彦的大军可能都会显得非常困难,再养这群俘虏,那简直是要了杜畿的命。

可这么多俘虏不能白养着吧,再怎么说也有一万多人呢。

于是,陆彦开口向杜畿说道:“当初中原施行以工代赈养活了无数难民,还改善了许多基础设施。因此这群俘虏也不能白养着,我们给他们一口饭吃,他们也得用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活命的机会。”

杜畿一听立马会过意来,他拱手道:“陆骠骑英明!叛乱出现之前,下官其实就想招募人手开垦荒田,兴修水渠了...这下可好,人手倒是充足了!”

“很好!”陆彦想了想,又补充道:“太学院有一批工科的学生毕业,正好可以让他们来这边一展所学。这些人可都是宝贵的人才,你可不能让他们遭到什么意外。”

杜畿早就听闻太学院培养了一批了不得的人才,听到陆彦竟然愿意派出一些人来河东历练,顿时欣喜不已,连连拱手道:“

河东郡经历两次大的动乱,基层官吏缺口巨大。有他们来领着百姓做事,实在是太好不过了!

陆骠骑您尽管放心,就算我杜某人被人砍了,也绝不会让太学院的宝贝疙瘩受到伤害!”

杜畿的话倒是给陆彦提了个醒,“不光是历练的学生,还得让朝廷增派许多官员过来...河东世家必定要完成一批清洗,本地虽然可以补充一部分,但关键的职位还是得用自己人才行。”不过这话陆彦没有说出口,而是心中暗暗记了下来。

陆彦摇摇头,回道:“倒也不必矫枉过正。我们要培养的是真正能做事的人才,该吃的苦还是得让他们吃,犯错后该责罚也得给予对应的责罚,切不可因为是太学院的学生便给予他们特殊的优待。记住,只需要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其它的让他们自己凭能力去争取,这样才能达到锻炼人才的目的。”

杜畿听了陆彦的话后,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恭敬的回答道:“陆骠骑所言乃谋国之道,下官受教了。”

......

猗氏收复以后,陆彦和钟繇又马不停蹄的兵分两路向着南方而去。

五日之后,陆彦、黄忠收复大阳;钟繇、庞德、张绣收复河北县。

陆彦大军杀来,弘农郡叛军见张白骑战死,高干失踪,他们自觉大势已去,于是最终选择向朝廷投降。至此,河东郡的叛军完全被肃清,河东郡也再次迎来了难得的和平和安宁。

通往弘农郡的道路被打通后,河东也得到了一些粮草作为补充。

可是这些粮草依然远远不够,这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

好在,又是十日之后,从河南尹与河内郡运来的第一批粮草终于抵达了安邑县。

来人还带来了河南尹太守司马朗,以及河内郡太守魏种的书信。

他们说,后面还陆续有十几万石粮草正在准备中,只是因为征调的船只不够,所以才只先送来了一万石粮食。

郡守府中,陆彦看完了司马朗和魏种的书信,终于长舒一口气。

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有了这十几万石粮食,这个冬天安邑县的百姓们至少可以平安熬过去了。而且运城附近的盐池已经被陆彦派人把持,收归国有。以后商会扩展过来,河东郡的生计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