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武将修改器 > 第189章 宜缓不宜急

三国武将修改器 第189章 宜缓不宜急

作者:大汉之鞭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31:58 来源:笔趣阁

去年降服西域诸国,并设立西域刺史府之后,还未被马应彻底掌控的强国其实不多。当然,这里所说的西域,乃是指狭义上的西域,并不包括葱岭以西的中亚、西亚乃至欧洲诸国。

塔里木盆地有六大强国,分别为焉耆、龟兹、疏勒、莎车、于阗和鄯善。其中焉耆、疏勒和莎车三国,皆已被马应彻底掌控,甚至可以直接改国为郡。在这种情况下,剩下那几国哪能翻出什么浪花?

塔里木盆地上方的准噶尔盆地,也有三个强国,乌孙、呼揭和车师后国。

车师后国就不多说了,和焉耆等国一样,都快变成大汉的一个郡了。而乌孙和呼揭,却是真正的强敌。

尤其是乌孙,大小昆弥加起来有十数万落,全部动员起来的话可以拉出一支超过十万人的大军!

好在,大小昆弥分治两百余年,几乎不可能再联合,倒也用不着太过担心。

而呼揭,和乌孙一样,都是以游牧为主,而且一度是匈奴的附属,甚至可以称之为匈奴呼揭部。不过,北匈奴已经西迁,呼揭现在应该也可以算是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了。

这个国家同样不弱,虽然比不上乌孙,但也有好几万落……

呼揭也好,乌孙也好,马应暂时都不想与之为敌。故而此次出征西域,他只打算将整个塔里木盆地拿下。最多再将葱岭拿下,建造一些驿城,以方便大汉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贸易往来。

大汉是礼仪之邦,即使想要将西域的小弟全部吞并,也不能完全不要脸皮,免得导致鄯善、于阗等国联合反叛,平添难度。

为此,马应打算在抵达西域之后,先找贾诩好好谋划一番。贾诩做了快一年的西域刺史,别的不说,至少对西域诸国的情况非常了解,说不定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

初平四年(193年)二月,在凉、中二州招募的两万新军齐聚武威。与此同时,两万虎骑军也在庞德、张绣的统领下到了。只休整了几日,马应便下令大军开拔,向西域进发,

此次出征西域,最少也会动用六万人马,除了这四万人马外,还有在西域本地招募的两万新军。

四万新军全部出动,再加上两万虎骑军,足可见马应对此次军事行动的重视,说是全力以赴也不为过。

至于剩下的那两万虎骑军,则被他留在了中州和凉州,以防别人趁虚而入,包括麴义和杨阜这两位裨将军。

初平四年(193年)二月末,马应率领两万虎骑军,先一步到达伊吾郡。早就得到消息的伊吾郡令李参,当即带着官吏出城十里相迎。

“相如(李参字),你出任伊吾郡已有四个多月,伊吾郡现在情况如何了?”马应与李参并马而行,询问道。

李参回答道:“当下伊吾郡已有近一万户,五万多人口。其中蒲类人和移支人共有三千户,汉人近六千户,羌氐一千户。除此之外,还有两千新凉军在伊吾城和蒲类城屯田,其中有一小半已经有了家室,并且主动申请落户……”

听到这,马应有些惊讶,“就有新凉军主动申请落户了?”

“确实如此。”李参肯定道,“不过贾刺史怕他们脱离军队的管制后,会带着家眷偷偷逃回凉州,故而没有直接授予他们民籍,而是先编为了军户。”

马应点了点头,这件事他是知道的,贾诩在奏报上提到过,他也批阅了。

所谓的军户,有点类似后世的建设兵团,和普通民户不同的是,他们需要接受半军事化管理。而且和秦朝一样,实行什伍制,每五家为一伍,有伍长;每十家为一什,有什长。军户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

其实不只是军户,被强制迁往西域的民户也有类似的规定。尤其是那些得罪了马应而被强行迁过来的世家豪族,所受到的管理甚至比军户更严格!

在当下,移民实边乃在排在首要的政令,没有哪个官吏敢在这件事情上敷衍,否则的话,各郡县的御史们绝对会狠狠参他们一本。作为新设立的一个机构,这些御史现在可都憋足了劲想要证明自己。

御史天生就是其他官吏的敌人,因为他们只能通过抓住其他官吏的过失来刷政绩。

为了避免官官相护,整个御史体系是完全独立的,一般情况下,升迁也好,降职也好,都跳不出御史院。县御史政绩突出的话,可以升迁为郡御史,郡御史往上还能升为州御史,再往上的话还可以调入右将军府担任御史从事,总领三州一域所有御史院的事务。

若真坐到了这个位置,那便是除马应之外,三州一域权力最大的几个人之一。

大理院与御史院的情况相同,同样是一个独立的体系。虽然这样做不可能真的避免官官相护的情况出现,但至少不会那么猖獗。

“待那两千新凉军全部落户之后,伊吾郡将会有一万两千户,能安置得下吗?据我所知,伊吾郡适宜耕种的良田并不多。”马应疑惑道。

“适宜种植谷物的良田确实不多,但适宜种植棉花、枣树以及其他瓜果的田地却不少,同样能够养活不少人。再加上还有许多草地可以牧养牲畜,别说一万两千户,就算两万户也能安置下。”

看得出来,为了治理好这里,他确实花了些心思。可马应却认真道:“一万两千户足够了,不用再继续向这边移民。接下来伊吾郡最重要的事情,乃是将这一万两千户民安置妥当,让他们能够自给自足,并有能力缴纳赋税。”

“诺!”李参正色道,“最多两年,便可达到主公之期望。”

马应笑了笑,“我的期望可不止这么一点,安民重要,王化同样重要。可明白我的意思?”

“主公放心,我定当全力而为之。不过王化之事无法一蹴而就,怕是需要一两代人才能真正让这里永为中国。”

“二十年一代人,两代人也不过四十年而已。我等得起。”

……

初平四年(193年)三月初,大军经过车师前国,抵达焉耆国国都南河城。

南河城不仅是焉耆国国都,同时也是西域刺史府和西域都尉府所在地。得知马应到来,和李参一样,贾诩和马超也尽皆出城相迎。

贾诩还是老样子,没有多大的变化。而马超,如今已经长成了一名威严的武将,哪怕他今年仅仅虚岁十八岁。

虽然年轻,但其实他已经经历了三年多的戎马生涯,而且一直身居要职。

“兄长。”马超走到马应面前,行了一礼。

马应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道:“这些年你一直在军中,都没怎么回过武威,辛苦你了。”

“我不及弱冠之龄就被兄长委以重任,岂敢不尽心竭力?”

马应苦笑道:“你是尽心竭力了,却是苦了我。岁首婶婶又埋怨了我一通,怪我将你留在西域,难以相见。”

马超叹息道:“无法侍奉在二老身前,是我的不是。好在休儿、铁儿也都大了,能够照料好他们。”

“待此次吞并西域诸国之后,你还是回去一趟吧,免得叔父和婶婶挂心。”

“嗯。”马超应了一声。

“主公。”这时,贾诩也走了过来,向马应行了一礼。

“文和,辛苦你了。”马应也向他行了一礼。

见马应如此,贾诩虽然很是感动,但依旧让开了半身,不敢受他全礼,“主公毋须如此,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自古如此。况且开边拓土,乃名流千古之事,再苦再累我也心甘情愿!”

“哈哈哈,既如此,那我也就不跟你客气了。此次我欲平定鄯善、龟兹、于阗等国,不知文和可否教我?”马应诚心请教道。

贾诩沉思了一会儿道:“不知主公想要做到什么程度?”

“将西域诸国彻底并入大汉,以置郡县!”

听到这,贾诩皱起了眉头,劝谏道:“置郡县之事,宜缓不宜急,主公可以先仿效焉耆、疏勒等国,不亡其国,只理其政。待时机成熟,再置郡县不迟?”

“为何?以当下之兵力,完全可以更直接一些。”如果有可能的话,马应恨不得现在就宣布西域乃中国之土。

贾诩解释道:“缓几年再置郡县至少有两点好处。于内,以故国之名治理其臣民,抵触之心更小,更利于政令实施;于外,乌孙、呼揭等强国虽然依旧会忌惮我等,但也不会太强烈。可若是直接灭亡诸国,唇亡齿寒之下,他们极有可能联合攻打我等!主公喜欢给我讲温水煮蛙的故事,就是这个道理。”

马应沉思了片刻,忽然扭头看向身后一名瘦弱的年轻文士,“奉孝,你有何想法?”

郭嘉正在欣赏墙壁上的一副字,这幅字乃是出自草圣张芝之手,颇为传神。正看得入迷,不想马应竟点了自己的名字,顿时有些茫然。

见贾诩和马应都在看着自己,他轻咳了一声道:“我觉得当兵分三路,以借道为由,同时突袭鄯善、龟兹和于阗三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