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武将修改器 > 第264章 五年

三国武将修改器 第264章 五年

作者:大汉之鞭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31:58 来源:笔趣阁

兴平十三年(206年)三月,马应虚岁已有三十五。自十五岁从军开始,整整二十年。

马应独自待在军机阁,看着凉国的疆域地图,也不知在想些什么。自五年前入主交州之后,他又给自己的爵位升了一级,开始称为凉王,而非凉公。

凉国当下共有十一州,分别为乌州、商州、湟州、唐州、凉州、并州、中州、蜀州、益州、荆州和交州,总人口堪堪达到两千万。

其中荆州人口最多,超过四百万,而凉州、并州、蜀州和益州次之,都只有两百多万人口。再往下,就是乌州、商州和交州了,人口只在百万以上。

至于湟州和唐州,就有些惨不忍睹了,前者只有八十万人口,后者更是只有五十万人口。

湟州的人口之所以能够超过唐州,乃是因为河湟谷地的缘故,只河湟一郡,就拥有超过三十万人口。若没有河湟郡,湟州只会比唐州更贫瘠。

想到凉国的人口情况,马应心中很有成就感。如果不是他,大汉不可能这么快就平静下来,内战还会一直打下去,以致元气大伤,为五胡乱华埋下祸根。

而现在,不出意外的话,五胡乱华是不会再出现了。

当然,内战其实并未结束,还有袁绍、曹操和孙坚三方势力没有平定,只是暂时进入了休战期。

值得一提的是,在马应称王之后,这三人也都称王了。袁绍称魏王,曹操称梁王,孙坚称吴王。

三方势力这五年都没有闲着。孙坚在争夺交州失败后,只休整了一年,便又开始向外扩张。不过,他扩张的地方并非内陆,而是隔了一条海峡的夷州(台湾)。凭借强大的海军,吴军轻易就将那里征服,并且开始移民屯田。发展到现在,那里已经成为了吴国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领土,孙坚之子孙策,甚至常年在那坐镇。

曹操因为地域限制之故,却是没能向外扩张,只是一直在闷头发展,想要恢复豫州、兖州等地的经济和人口。经济倒是好说,恢复了许多,但人口的话,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除非从其他地方移民。

故而,这几年就数梁国发展得最慢。

三方势力之中,发展最慢的是曹操,孙坚次之,最快的乃是袁绍。

这五年来,袁绍拢共对外发动了三次大战。第一战,将东部鲜卑和乌桓人赶入大漠,消除了幽州北方的部分隐患;第二战,征服扶余国,向东北扩土两千里;第三战,征服挹娄国和沃沮国,尽得东北平原。

再加上五年前征服的高句骊,袁绍治下领土翻了一倍不止!

然而,扩土容易治土难,想要真正将这些地方消化掉,最少也需要二三十年的光景。如果对教化之事不怎么上心的话,甚至两三百年都不一定能够将之巩固,就像当初的凉州一般。

不过马应相信,袁绍对这些地方肯定会很上心,毕竟他的地盘也就那么多,不对这里上心还能对哪上心?

袁绍和孙坚都在向外扩张,马应自然也没闲着,这几年,他的战略重心都放在了东南亚地区,包括掸国、骠国、扶南和林邑。而在三个月前,他正式下达了攻打掸国的命令。

经过五年的深入交流,益州通往掸国的驰道已经全部修好,其主要城池都暴露在了凉军的铁蹄之下。在这种情况下,马应没有再跟他客气,随便找了个理由,便对其发动了进攻。

对付掸国这样的小国,马应只出动了五万人马,包括两万高原军和三万无当军。其中,对掸国地形颇为熟悉的无当军乃是绝对的主力。

“都已经三月了,掸国国都应该已经攻下来了吧。”马应猜测道。

一个月前,他就收到了战报,说无当军势如破竹,已经打到了掸国国都外,所以他才会有这样的猜测。

不出他所料,没过几日,胡虎便拿着一封捷报,跑到他面前,报喜道:“主公,无当军已经攻破掸国都城,并俘虏了掸国国王,这是黄忠将军命人送来的捷报。”

“哈哈哈,汉升和翼德果然没有让我失望。此战过后,他们二人也该升为乡侯了。”马应很是高兴。

“主公,拿下掸国后,真的要继续南下攻打骠国吗?骠国国力比掸国只强不弱……”胡虎担心道。

马应点了点头,“只有拿下骠国,缅州才能真正稳固下来,不管是与西边的身毒还是与东边的扶南等国,都有山川为阻,利于防守。”

“那,不知主公打算什么时候出兵关东?继续这么下去,袁绍势力越来越大,恐难以遏制。”

“放心,待拿下缅州之后,差不多就要对关东出手了。我听闻中部鲜卑首领轲比能,已经吞并了被袁绍赶走的东部鲜卑和乌桓人。不出意外的话,他和袁绍之间迟早有一战。待他们打起来后,我们不管是直接出兵冀州,还是趁机攻打孙坚和曹操,都没什么问题。”马应笑着说道。

“既然主公心中已有计策,那我就放心了。”

兴平十三年(206年)三月下旬,掸国覆灭,其领土被凉国所占据。

六月,赶在大暑之前,高原军、无当军以及绕道而来的三万海军,攻灭骠国,将整个缅州都纳入了凉国治下。

和袁绍夺下了整个东北平原一样,想要将缅州消化掉需要很长的时间。

为了加快治下蛮夷的汉化速度,马应对治下百姓进行了分级调整,将户籍重新划分为华夏籍、苗裔籍和夷籍。

华夏籍既是狭义上的汉人,说汉语,用汉字,习俗与诸夏文明同。在分级的时候,马应特意放低了入华夏籍的标准,只要户主和家中男童会说简单的汉语,包括官府认可的方言,整户人便都可入华夏籍。

饶是如此,得入华夏籍的编户民也只有七成左右。说实话,这个数字让马应有些不满意,毕竟他已经将标准放得很低了。

华夏籍百姓会得到一些优待,例如生孩子可以从官府领取到一定的补贴,鼓励多生多养。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隐性的好处,在许多事情上都有优先权,尤其是国家的优惠政策,都会优先对华夏籍民众施行。

华夏籍往下则是苗裔籍,又称华夏苗裔籍,即血缘比较近,却不会说汉语、习俗与华夏迥异编户民。以羌、氐、西南夷和越人居多。

苗裔籍人口也不少,占总人口的两成半,虽然不会受到官府特别的优待和照顾,但也享有正常汉民的权力。

苗裔籍再往下便是夷籍,这是真正不受待见的编户民。不过,马应也没有对他们太苛刻,只是不允许他们娶华夏籍和苗裔籍女子,每对夫妻只准生一胎,超生需要罚款,而一些国家的优惠政策,一般也不会在他们身上实行。

苗裔籍也好,夷籍也好,马应都给他们留有进身之阶,男人的话可以读书或者当兵。读书考中童生便可入华夏籍,当兵获得一定的功勋也能入华夏籍。至于女人,想入华夏籍更加容易,嫁给华夏籍男子就行,为妻为妾都可以。

值得一提的是,在凉国,妾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的保障,虽然依旧不高,但至少不允许当成物品一样随意买卖。若夫家想要和妾解除关系,妾有权分得少部分家产。

“主公,凉国十二州华夏籍占比已经统计出来。占比最高的乃是中州,超过了九成;其次是凉州、并州和蜀州,皆在八成以上;再然后则是荆州、湟州、商州和乌州,都超过了七成。益州、唐州和交州因为西南夷、西羌和越人众多的缘故,华夏籍汉民只有五成。最糟糕的则是缅州,虽然已经进行了一部分移民,但华夏籍依旧只占有两成。”户部卿尹奉禀报道。

“缅州移民顺利吗?”马应询问道。

“并不顺利,愿意背井离乡的华夏籍民众越来越少。一是因为移民了这么多年,那些贫困的华夏籍民众大部分都已迁走,留下的都是生活比较富裕的人,于这部分人而言,那些优惠政令还不足以打动他们。二则是因为袁绍、曹操和孙坚治下百姓的生活都得到了改善,逃亡凉国的流民急剧减少。”

马应叹了口气,“这么说,短时间内是无法增加缅州的华夏籍人口的比例了?”

“采用以前的方法确实不行,不过却可以通过分封列侯,让功勋贵族主动去那里发展,为巩固缅州做出贡献。”尹奉提议道。

马应沉思了一会儿道:“倒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即厚待了麾下那些与自己一起打江山的人,又能加快缅州的汉化速度,巩固这块新占之土,一举两得。

不过,即使如此,短时间内也不适宜再向蛮夷之土扩张了。毕竟,没有足够的汉民稳固那里,就算夺下了那里,也迟早要在一次又一次的叛乱中丢掉。

接下来,降服袁绍、曹操和孙坚,将成为凉国唯一的战略重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