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小君子 > 闲谈古代粮秣田产(心有所感)

三国之小君子 闲谈古代粮秣田产(心有所感)

作者:青烟慕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37:58 来源:笔趣阁

今天这个日子算不上多么的特殊,或许有人会说我这一章是在蹭热度,不过最起码我不会用这个赚钱。

可能是因为我写的小说不喜欢用太多不切实际的爽点,所以查的资料就会多一些,同样一些看似“乱七八糟”的知识点也会有感而发。

粮食,这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在古代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那粮食到底有多么的重要,或许如今的我们永远也想不到古代种出一家几口吃的粮食有多么的不容易。

据《史记·河渠书》记载:凡受郑国渠水灌溉的土地,每亩可收一钟,折今亩产三石八斗四升。

郑国渠,也就是秦王政元年,韩国脑子一抽抽,遂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资财,削弱秦**队。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别说秦王政了,别是后代多不知道多少人对那位感恩戴德的。

据地方志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差不多也就是现在的一百一十万亩良田。

郑国渠正式造成了关中的沃土千里的梦想,但是这一个所谓的沃土千里,也只能够满足关中一地之粮秣。

而到了汉代,也就是小说之中所说的时代,北方大地上所记载的亩产,差不多就是亩产3石,折合到现在是二百八十斤左右。

这个数字,看似非常的多,毕竟按照律法来说,一家之口差不多可以有百亩的农田,若是这么一算,他们完全能过上一个不错的年景。

但是很多事情,并不是法律能够说了算的,但是你还必须要遵守律法。

一家之口,你没那个本事耕种百亩农田,没有足够的牲畜,基本全靠人力,基本是能够有十余亩的农田已经算是壮劳力了。

这也是为什么那个时代很多人仍然热衷于生子,因为壮劳力,因为没办法。

可是在这些之前,百姓还要经历其他的问题。

其一,农田之力,所谓农田之力就是土地是否真的肥沃,要知道郑国渠灌溉改造的良田沃土,加上不断的耕耘养护,也不过就是三到四石之间。

那普通的良田又有多少斤两可以产出,而且这中原之地并不是处处沃土。

以北方来说,冀州的渤海郡,青州的东莱郡,胶东国,徐州的东海郡这些地方靠近大海。

有些地方的水能够灌溉农田,有些的地方的水,那叫盐碱地。

这些地方不能说种不出粮秣,只能说很难,很难。

这些地方的亩产,差不多也就是一石便是顶天了。

而这些地方的百姓,却也要活着,努力的活着,努力的耕种。

因为他们在别的地方没有田垄可以耕种,没有地方可以居住,甚至于他们就算发了横财,都买不到粮食。

很可笑的一件事,百姓们不但没有钱,有时候就算是有钱他们也买不到救命的粮。

古代有盛世,他们的以粮价很低为荣耀,但是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却又有多少次是这等盛世。

就进来说,因为已经出现了双季种粮,粮食的缺口已经大量的减少。

但就算是如此,康熙四十六年,仅仅江浙大旱,米价从7文/升涨到24文/升,这看似不多,但这只是一地大旱便有了如此大的波动。

而古代我等天灾的波动。

最惨的就是汉宣帝之子,汉元帝刘爽在位可能是干的太过扯淡了,上来做了三件混账事。

在后在位十六年,一共有十五年有灾。

第二年水灾频繁,第三年北地地震,第四年天降大旱,第五年彗星撞地人心惶惶,第六年终于迎来了饥荒遍地饿殍遍野。

而第七年冬天大雪纷飞,雪灾严重毁坏农田,加上第八年日食当空,再一次让百姓不知所措。

第九年地震,第十年黄河决堤不说,直接导致了第十一年的大范围水灾。

紧跟着第十二年和第十三年,接连两场地震,迎来了第十四年的天下蝗灾,几乎然诸多州郡颗粒无收。

最后第十五年,再来一场地震给这一场混乱画上了句号,然后第十六年刘爽终于心力交瘁的去世了。

在这种情况下,他能够生生的坚持十五年也挺不容易了。

当然想他这种密切的天灾实在也是挺不容易,但是天灾在那个年代并不算是少见。

从古至今,大家都喜欢报喜不报忧,所以史书之中可以光明正大的记载亩产多少,却不会告诉天下人,天灾之事平均三年一小灾,十年一大灾。

黄河决堤更是平均八到十年肯定会来上一次,每一次便是纵横万里,泽国一片。

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两家从来没有低过,顺带喷清粉一句,康熙年间永不加赋是真的,康熙年间粮价的确很低也是真的。

但是大清酋长康麻子年间的火耗巅峰高达八成,火耗是什么回头有机会再说,这个数字,那是把康麻子自己都给烧进去了么?

而这八成的火耗,是百姓承担。

粮价在最艰难的时候达到了一石数千钱的孽债。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春秋时期的魏国“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

秦末乱世,百姓流离失所,农业凋敝,这个因在秦末种下,但是果子让汉初的百姓承受。

高祖时期,“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

等到了惠帝时候,这个钱数更是往上翻了一倍。

公元前201年,“关中大饥,米斛万钱”。

而这个数字只是数字,想要买到,需要的很多时候,并不是单纯的钱,直到文景之时,这个数字才被拼了命的两个皇帝压了下去。

之后的粮价基本上保证在了一石数十钱的地步,而这个数字,也就代表着,当百姓交了高达五到七成的税收之后,想要填饱肚子,需要将所有的农闲都利用起来。

然后男工女织,这样才能勉强让一家人活下去,这个前提是没有灾难。

所以曾经有不止一次,不止一个人对中国这片大地上说出来过一句话。

没有人能够养活的起这中国的老百姓,人太多了,土地太少了。

靠海的盐碱地,云贵的山田,四川的山间,大量的退耕还林,退耕还牧,还有青藏高原,沙漠和盆地。

这些地方全部都是无法大量种植的地方。

这些地方的百姓,甚至还需要大量的粮食从外地运送过来。

而一旦出现了天灾**,战火纷飞,那么这天下的百姓就会出现恐慌,就会出现无奈,就会担心。

就如同一个无限循环的漩涡,让自己越陷越深。

这是曾经的中国,曾经的华夏。

某个亩产万斤的年代这里不敢多说,便不做评价,但是有一个老人,用了几十年的时间。

让中国的农田成功的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是真的让中国的农田填饱了中国老百姓的独子。

公元2000年,中国的粮食打到了第一个巅峰,亩产七百公斤。

公元2004年,中国的粮食再次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亩产八百公斤。

公元2011年,中国的粮食终于来到了亩产900公斤的数字,虽然这仍然是中原田垄的产粮,虽然这是理想状态下的试用田。

但是中国的粮食,终于能够抗住天下悠悠之口。

当年ABCD四大粮商在世界纵横,肆意执掌世界粮价,掐断一个又一个国家的粮食源头。

用实际行动告诉了世界,什么此时新时代的经济战,要么听话,要么放弃国家所有信用彻底没落。

这个选择,让无数国家惨痛而还。

而那个时候,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有内地粮食产业抗住了这一场侵略。

而其中最让人惊讶的,就是被称为人口大国,田垄不肥沃,土地不算多的中国,而中粮也是那一战的胜利者。

其中诸多商战手段,我就不用多说了。

因为我也不知道。

说了也是瞎说的话我就不要多嘴了,但是在这场大战之中,国家储备局,国家粮食储备这两个词语让世人铭记在心。

一个缺粮几乎成了代名词的地方,竟然可以用粮食打价格战,打生死战。

最后对手有没有尽全力我不知道,最起码到现在,绝大部分的人还是能够买得起自己的饭。

我写小说喜欢写一些阴谋诡计,但是我更喜欢写感情戏,一些看着比较真善美的感情戏。

或许是因为有人和我说过这么一句话。

孤阴不长,孤阳不生,有阳光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黑暗,我们可以深处黑暗,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阳光。

我们也可以深处阳光之下,直视黑暗之中,却不能只看到黑暗,忘记身上披着的暖阳。

人生苦短,不要求及时行乐,却也要心存希望才是。

我不想在微博或者微信上打出一个图片,说上一声走好,因为大家都知道,或许我们嘴上会说,我们会铭记一辈子。

但是到了明年,或许我们其中八成之人都会忘记今年的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就是个职业写手,我会在我所有的小说中都写一篇通稿,写一篇闲谈。

希望日后所有看到这本书的人,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能够再想起来,他的丰功伟绩。

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新人换旧人,但是总人有我们是真的离不开。

请记住这个今日之后,就会永远成为历史的名字,袁隆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