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风华路 > 第746章 有人盯上了武曌

大唐风华路 第746章 有人盯上了武曌

作者:山下出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43:19 来源:笔趣阁

武曌的事情毕竟只是一个小插曲,韩跃进入这个小科场也只是一次由性而发,真正的大事始终还是科举,这才是能够影响大唐国力和腾飞的根基。

当午后阳光慢慢变得祥和……

当科场内最后一个学子缓缓放下了毛笔……

负责收卷的战士们郑重将一张一张考卷拿起,然后小先生们面色严肃的走到考棚中央。

“大唐科举乡试,至此便算完结,有请守卫敲钟,次第向上传播!”科场中的两个小先生同时开口,科场中的所有学子们同时站起。

嗡,嗡嗡!

清脆的钟声飘荡响起,连续三响,悠扬沁心。

不止某一个科场如此,而是大唐十二个道的科场,大唐三百六十个府的科场,一千六百个县的科场,几万个镇子的科场,皆如此!

这科举敲钟的方式乃是韩跃独创,既是一种科场礼仪,也是一种信息传播,开考之前由皇宫敲钟,然后层层传递到大唐举国各地。

现在考试结束了,钟声却又各地科场开始敲响,然后层层传递达至长安。

前面曾经说过,声音传播速度很快,钟声以接力棒的方式进行传播,确实有飞速跨越千山万水的能力。

即使大唐最远的一个县域,最多也只需要三个小时。

三个小时是多久?

搁在古代相当于一个半时辰!

一个半时辰,顶多古人走路二十里。一个半时辰,也许只是几个儒生相聚煮了一次茶。

韩跃这个敲钟传递方式真的很不错,远远强过了大唐正在采用的飞禽传书制度。当然钟声传递只能传递一些简单讯息,不能像飞禽传书那样可以把事情说得很清楚。

但是,毕竟也是一种传递方式。

快速,直接!

当最远一地的钟声用接力棒形式传到长安,皇宫里的状元钟敲响了最后三声悠扬之响,大唐皇宫太极殿的顶楼之上,李世民和一众大臣忽然发出阵阵欢呼。

古人讲究山崩海啸面不改色,然而皇帝和大臣们这一刻却不得不喜。

李世民目光炯炯眺望长安,恰好此时夕阳降落未落,满城炊烟袅袅升起,宛如江南烟雨迷离,皇帝由衷发出一声感慨,忽然大笑道:“天下英才,尽入彀中矣!”

这是他第二次发出如此感慨,前后相隔不到半天时间。

科举乡试,终于结束了。

各地科场的士子们鱼贯走出考棚,有人面上欣喜,有人面上惶然,有的目光闪闪畅想未来,也有年纪还小的童子痛哭流涕。

哭不是因为伤心,而是因为喜极而泣,这些小童子明显考的很好,已经预见到自己可能会过关。

乡试过关,那可就是童生了。童生虽然是科举最低级别的身份,毕竟已经算是脱离了平民的范畴。

许多寒门士子不自禁想起家中父母,已经婚配者想起苦守寒窑的贫妻,他们心中仿佛有一匹烈马想要冲出来,然后跨越千山万水回家告知消息。

但是心情再怎么激动,学子们却并没有急着离开。

因为乡试考完并非完成一切,他们还要等待三日后的乡试放榜。虽然有些人已经预见自己能够过关,但是不到最后一刻心中总是惶然……

武曌心情有些低落,神色茫然藏在人群之中,相比周围学子们不断谈论科举之事,这位闻名后世的女皇情绪却差到了极点。

她没考好,第三题最终没能写完。

那两个小先生虽然刻意讨好,但是毕竟不敢明目张胆帮她,武曌觉得自己完蛋了,再想考科举需要等三年……

科举要用三年时间,才能开展新一轮选才。比如这次科举,从筹备到乡试需要三个月,然而三个月后开始府试,再三个月开始道试,最后三个月举行殿试。

从乡试到最后的殿试足足一年时间,一层一层晋级选拔出天下的精英。再要开启下一次科举,至少要隔开两年时间。

因为人才是有闲的,不可能年年都开科举,学子们需要一波一波成长,要留给他们读书学习的时间。

所以这次科举乡试不中,武曌至少还要等待三年。

她忽然打了个哆嗦,心里变得恐慌,这三年时间她肯定会过得十分艰苦,因为她不准备去向自己的两个哥哥低头。

此处科场的两个小先生身有重任,一旦乡试完结立即要开始阅卷工作,并且由于阅卷任务的身份敏感,所以并不敢在考后继续找武曌讨好。

在这种状况下,武曌更加显得惶然。

她茫然站在人群之中,听着身边学子们讨论着科举,忽然觉得有一阵凉风吹来,娇躯忍不住轻轻颤抖两下。

如今已是深秋之节,很快冬天就要到了。

冬日严寒,她缺少吃穿衣物,响起这两年来所受的苦,武曌下意识再次打了个哆嗦。

这时科场门口有人高喝一声,声音滚滚道:“诸位应考学子,还请暂留脚步……”

武曌微微一怔,那些学子们也抬起头来。

但见负责科场门口那人是个小官,级别类似于大唐各地组织乡试的镇长,他垂手立在门口台阶之上,大声再次又道:“考前吾便说过,赵王有赏赐下,但凡参加科举乡试的学子,一律赏赐铜钱一千文,另外提供免费食宿三日,好让大家静等放榜之时,来人啊,发铜钱。”

“发铜钱,真的发铜钱?”学子们明显又是一怔,随即就是一阵强烈的欢呼声。

武曌同样怔了一怔,不过她很快就看到有人赶着几辆诺大牛车,上面装载着满满当当的铜钱,车边跟随着几十个甲胄叮当的战士,战士之前却有两个文士拿着登记书册。

这真是要发赏钱啊!

虽然科举不中,但是韩跃却想到了寒门子弟外出的艰难,过关者需要向府试进发,落地者需要回归乡里,无论是过关还是落地,总之行路投诉都少不了盘缠。

这一千文铜钱,就是韩跃给大家的帮助。

钱可不少,官定一贯,如果按照吊八百的方式换算,其实等于一贯两百多文。这钱足够一个书生少年吃用三个月,完全不惧怕冻死饿死在路上。

此处科场足有几百个学子,然而战士们发钱的速度更快,几辆诺大牛车上的铜钱飞速减少,武曌面色茫然也领到了一千文铜钱。

然后门口那人又是一声高喝,继续道:“再传赵王之命,厚赐科举士子,凡今日参加乡试者,给过冬棉衣一身,行走路引一份,不管到哪里投宿借居,皆可享受科举士子待遇……”

说到这里微微一停,微笑又道:“不过这个士子待遇只能持续三月,三月之后落第者自动取消此等待遇。想要享受大唐的供养和尊崇,大家回去好好努力再读书吧!”

至于过关者他没有说,因为过关者到时将会有新的待遇赐下。

科场不远处又有牛车而来,这次装载的全是崭新过冬棉衣,有人念着武曌的名字送来一身,棉衣领到手里只觉很是软和。

“这就是那个人的厚赐么,哪怕落第者也要赐予钱财和衣物,难怪有人说他是活着的圣贤,果然不想让一个贫寒之子冻死饿死……”

不知为何,武曌心中闪过一个念头。

由于她是女扮男装,因此并不敢和周围神情热切的士子们过多交流,少女抱着棉衣收好铜钱,然后小心翼翼找了个墙角站着沉思。

她知道自己很可能不会过关,但却依旧存在一丝奢望,她想在附近找个地方借宿,然后等待三日后乡试放榜。

“也许,我也能中呢。”

武曌明媚的眸子闪动几下,忽然心中生出一种强烈的渴望,喃喃自语道:“只要中了乡试科举,就可参加上一级的府试,到时就是科举秀才的身份了。”

有这个想法的不止武曌一人,许多自知发挥不好的学子们同样如此,不止此间科场如此,其实天下科场皆同。

人总是心存渴望。

有了秀才身份,即使再向上考不中道试也无事,秀才已经可以做些事情,也会有镇子官员来请来求。

到时谋个小差事做做,又或者报名去镇子小学里教书,总之再也不会饥寒交迫,从此人生已有不同。

武曌并不奢望自己能层层过关考中状元,人活在什么层面就会想什么样的事情,她现在最想解决的是饥寒交迫衣食无着,她再也不想像此前两年那样沿街乞讨……

“这位小哥,这位小哥!”

不远处忽然有人轻声呼喊,声音明显透着一股子小心翼翼。

武曌怔了一怔,最后才发现对方是在呼唤自己。那人一边轻轻呼唤,一边还满脸友善向她招手。

她下意识抱紧棉衣,然后带着警惕慢慢过去。

那人见武曌接近,连忙躬身塌腰行了一礼,明明武曌衣衫破烂穷困潦倒,然而这人话语之间竟然带着一丝说不出的讨好。

就仿佛那两个小先生一般,让武曌心中不由一动。明明自己是个穷困潦倒的模样,这人为什么会如此低声下气谦恭谦卑?

所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但是所求也得看求的人有没有能力,像自己这种情况明显不是别人可求的存在,那么这里面明显就有些问题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