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从三国守护农田到纵横天下 > 第133章 文院之始

从三国守护农田到纵横天下 第133章 文院之始

作者:戒之L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46:44 来源:笔趣阁

太学在洛阳城西郊,占地二百余亩,有房屋两百多座,规模算是较大,但因为都是单层木房,利用率较低。

当年陈藩、李膺等人反对宦官的黑暗统治,得到太学生的支持和响应,于是太学生也成为宦官打击的对象,至那以后,开始走向衰落。

孝帝刘宏任命蔡邕为太学院夫子,这太学院又开始兴盛起来。

蔡邕创儒之四境,开经**后,儒修开始多了起来。

儒修说难极难,说容易也容易。

儒学之士,以文载道,承载的是文,其实是心。心与文合,人与天地合,就可引用天地浩然之力。

文气之力已现,正心正念者就可感悟文气所在。

来听夫子讲学的人,都是饱读诗书之辈,很多人修身修己,梳理心中所学,意念升华后,就感悟到浩然之气所在,踏入正气境。在太学,又名学士,是为学士境。

儒家第二境,以儒家经典要求自身,一腔热血,刀斧加身而不改其志。治学、治事、治世,士大夫本就是如此做的。他们感悟文气后,意志升华与天地合,已能显化异象,加持人心和士气。

这一境,有官身的文士很容易达成,他们身具民望,借助民众的信念,激励的文气非常强大。

儒家第三境,就有些难度了。不惑、知名、立命,此等人物对过去、现在、未来都有自身的见解,心中坦荡无私天地宽,可见本来面目。而这本来面目,就是文心。

如今也不过郑玄、卢植二人凝聚文心,成就大儒之身。

蔡邕一堂讲经,二名大儒当场顿悟,掌握文气之秘,又有数百人感悟浩然正气,由此文道大昌。

经传天下,来洛阳求学的学子数不胜数,导致太学人满为患。

蔡邕无法,只得求助与大王刘宏,请他拨款资助太学院。

这一日,孝帝刘宏在潘烈、王越的陪同下,前来太学院参观,蔡邕、卢植前来接驾。

去年时分,卢植平定黄巾军失败差一点被下狱,幸亏吕布带领西园八校平定了张角之乱。

卢植有过无功,被罢官后一直赋闲在家。

卢植得知老友蔡邕观许昌劫煞之阵悟出浩然正气后,总算找到了一条路来对抗张角邪术。

卢植在家重新整理所得,观古修今,对文道之事有所精进。

待蔡邕讲经,卢植一举悟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明白一得一失,发现万师皆有定数。

卢植突破为大儒后,孝帝刘宏将他重新启用,拜为太学院博士,与蔡邕一起教导学子。

至于郑玄突破为大儒后,就返回了青州。郑儒以夫子为表率,立志教学,那怕突破为大儒后,也不受刘宏之官,继续将自身所学传播于青州子弟。

孝帝刘宏,此来就是为了解决太学院经费问题。

坐定后,刘宏说:太学学子,成就儒士境,当出仁。一者,可入银元司,掌控一地的存贷事宜;二者,可至各县城开办官学,教育子弟;三者,可入边军或泰古秘境,以诛杀外族,为国守门。

听了这三条出仁之路,蔡邕还没有说话,卢植已是怒气勃发。

卢植说道:太学培养的生员都是国之栋梁,可为国镇守一方,岂可为商贾、私塾先生、从边军事。

刘宏听了,脸色微变。

潘烈则哈哈笑道,卢子干此言大善,请问如今学子,可为郡守者几人,可为县令者几人。

卢植问道:阁下何人。

潘烈笑道:神农传人潘烈,潘玄明。

卢植大笑道:原来是神农教妖道,国之大事,你有何资格在此放肆。

潘烈冷笑一声,土系法力运转,无尽的威压向着卢植压来。

卢植运转浩然正气,临危不惧,挺直胸膛,直面压力。

那知那股压力如同泰山压来,他那点浩然正气还没凝聚就被轰得一干二净,巨大的压力直接将他压倒在地。

潘烈身为玄黄一族,施展土系法术是其他法术的十倍,先天巅峰的法力倾泻而出,岂是刚入大儒境的卢植能够抵挡。

蔡邕立即出手,紫色文气灌入卢植体内,勉强挡住了潘烈施加的压力。

蔡邕开口道:“子干不知玄明之威,还请高抬贵手。”

潘烈冷笑一声,收了法力,言道:“若不是看在蔡夫子和刘玄德的面上,你今天已经是一个死人了。”

卢植冷声道:“大丈夫死又何惧,何必辱我。”

潘烈道:“潘某诛杀张宝众贼可算为朝廷功臣,传神农稻于天下养活千万人,是否有利于民;助陛下创建银元司,年入万亿钱,为朝廷充实国库,解决所有官员的薪俸问题,是否有利于社稷;血战在泰古秘境,阻挡妖魔入侵,也为的是天下所有人族。

请问,卢子干,汝做过那件为国为民的大事?”

卢植听完,一口老血喷出,直接昏厥过去。

蔡邕无奈的看着潘烈,只得传人将卢植抬走。

孝帝刘宏满意的看着潘烈,心中暗道,这就是顶撞朕的下场。

蔡邕接着说道,卢植虽有过错,但他所提问题也是众多学子所想。

潘烈道:一州银元司,掌控数十亿、百亿资金,其位不重乎;传文明之火于州郡,其位不重乎;镇守边疆,与异族战,其位不重乎。且现在郡守、县令都有人在位,夫子认为他们都德不配位乎。

蔡邕一听,顿时明白。

说白了,就是大汉官职有限,不能安排那么多太学学子上任。

以前一个人的德行、治学水平,需要上官来推荐,称之为举孝廉,一县之地,难得出一个人才,在士族阶层有意识的压制下,官位竞争并不激烈。

现在,能成就儒士者,德行和治学水平相当于得到天地认可。

士族阶层虽大,大得过这方天地?

短短半年时间,在太学院中成为儒士者,就接近百余名,而且很多人都出身寒门,如何安排,确实成了一个难题。

蔡邕沉思一阵,觉得有三条路选择,总比呆在太学院中空耗岁月强。

蔡邕问:各州郡学院是怎么回事?

刘宏笑着,让潘烈解说。

潘烈道:如今儒学境界划分,已相当明确。学士境(正气境)、儒士境、大儒境,三境修行方略侧重点各有不同,不如分开授学。

以童子入学,五岁启蒙,始读经书,至十四岁成人之前,可为童生,当有学士为老师,教授童子。此为第一级学府,可称学院,放在各地培养皆可。

童生养气有成,领悟浩然正气,升为学士。当有儒士为老师,教授学士,此为第二级学府,可称大学,一郡之地可设一院。

学士修行有成,明悟己道,修行儒家经义有成,成为儒士。当有大儒为老师,教授儒士,此为第三级学府,可称博士院,一州之地可设一院。

最后,就是夫子讲经之地,如太学。

为正名正典,唯有取得学士、儒士、大儒职称者,才能开院授徒。

学士、儒士证书,可由太学院颁发;

大儒则为大汉国士,当由大王亲自颁发。

我向陛下请示,学士、儒士、大儒当对应县令、郡守、刺史俸禄,夫子对应三公待遇。

蔡邕沉思一阵,言道:此法可行。唯一需要解决的待遇保障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