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秘史之偷天换日 > 第163章 智取濮阳

三国秘史之偷天换日 第163章 智取濮阳

作者:犄角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48:03 来源:笔趣阁

王蒙说出了攻城时机已到,众将顿时感到意外。

王蒙继续说道:“现在是一更多一点,众人立即返回各自营中,告诉将士不要饱食,半个时辰以后大军出发。见城中火起开始攻城。诸位回去要安抚士兵,鼓舞士气,我们劳累,敌军同样如此,这个时候就看谁的战力强,谁对胜利的可望更强,拿下濮阳,周围的散兵游勇皆可不攻自破,我们将会迎来大休整,望众将军力战。特别说明一点,腰缠白绢者是自己人。”

随后王蒙又安排了一下行军的先后,攻城的重点,入城后的任务等等,将士们半信半疑地返回各自营中准备。

曹仁倒是知道一些,因为整个计划的关键就在曹仁这边完成的。

大军随即向濮阳城进发,至城边相应的地方等待信号。

三更刚过,城中果然起火,王蒙立即命人向空中射出三支火箭,这就是约定好的攻城信号。

大军攻城,可城门却迟迟没有打开,王蒙知道可能是城中的内应遇到了麻烦。

这城中的内应便是王蒙第一战的时候,混入到曹仁战阵中的人,曹仁故意将战阵调动出一个出口,这群人便同惊慌的黄巾军贼兵一同跑了出来,混到了城中。

而这次王蒙派出去的将领是战白马时黄巾军的一个降将,叫李通,字文达,虽然在军中并没有什么显赫职务,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头领,但王蒙观其人相貌非凡,一身正气,举手投足中给人一种可靠的感觉,而且此人还读过几年书,本想有一番作为,可惜却报国无门,再加上朝纲混乱,无奈投靠黄巾军,现在王蒙招募他,他当然愿意,而且这样一个刚刚投诚过来的人肯定是想立个功来争个面子,进门得有个投名状。

王蒙安排他做内应,也给了他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起初郭嘉还有些不放心,但王蒙却觉得此人可信,可能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往往很微妙吧。

现在城中已经火起,证明李通确实已经开始在城中制造慌乱了,只不过遇到了什么意外情况,没有及时抢占城门而已。

前方士兵冒死攻城,士兵们抱着临时准备的圆木不停地撞击的城门,城中守卫的士兵多数是会用什么撑住城门,或者士兵抵住城门。而现在每次王蒙这边的士兵抱着圆木撞门的时候,城门都会摇动一下,很显然城中应该没有坚固的支撑,看来李通那边肯定也在动手。

经过了十几次撞击,城门咔嚓一声被撞开了,响声是城门上的大门闩传出来的声音。城门开的时候,攻城的将士都非常意外,因为城中的黄巾军正在相互厮杀。

王蒙的士兵也跟着冲进去了,但都记得将军的嘱咐,腰缠白绢者是自己人,王蒙的军队立即加入了厮杀之中,敌军瞬间失去优势,就这样王蒙的部队一波一波跟着进入了濮阳城。

城墙之上、街道之中往来冲杀,敌军本就以为王蒙回到营寨之中了,没想到王蒙却杀了一个回马枪,城中四处起火,慌乱中士兵都不知道该干什么,毫无抵抗之力。

临近天明,战斗结束,濮阳城中基本上听不到厮杀之声,只有痛苦的哀嚎不绝于耳。

这一战王蒙虽然大胜,但贼首白绕却趁乱逃脱了,去向不明,而且在王蒙进城的时候,很多听到消息的贼兵也都大开四门逃跑了出去,最后剩下的俘虏也不过万把人,城中早已被毫无军纪的黄巾贼兵祸乱的不堪入目,好好的濮阳城几近废墟。

各处将士开始收拢俘虏,清点物资。

王蒙也开始组织战俘灭火,临近中午的时候所有明火被扑灭,王蒙之所以让战俘来灭火,也是让自己连续作战的士兵休息一下,看着这些战俘就行了。更何况这些人对白绕的忠诚度明显要高一些,王蒙要防止他们反叛。

虽然没有抓到白绕,濮阳之战还是有一定的收获,毕竟白绕的老巢在这里,所以缴获不少粮食,虽然不多,但足够应对一些时日,初步算一下,至少自己平定东郡各县应该够用,此消彼长,白绕就会更加困难。

同时王蒙也打听到了王肱的消息,王肱在守城时候死在乱军之中,白绕还将其尸身挂在城门处暴晒三天,随后放火给烧了,这也是他们对官军的一个震慑。王蒙对白绕的暴行恨得牙根痒痒,贼人如此猖狂,这是对官军的蔑视,对百姓的残忍。

随后的几天里,王蒙开始派遣赵云和夏侯渊分别领兵攻取各县,虽然说是攻取,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县城都不战而降,首领白绕都不知去向,十几万人都被王蒙打败了,他们这星星点点的怎么可能是王蒙的对手。

半个月的时间,不费吹灰之力,王蒙便拿下了东郡所有的郡县城池,濮阳经历了王肱和王蒙两次与黄巾军大战,现在已经不成样子了,短时间内难以恢复,所以王蒙将大军暂时迁到东武阳休整。

而王蒙顺利击溃黄巾贼兵,光复东郡,让天下英雄刮目相看,纷纷前来交好王蒙,以袁绍行动最为迅速,上表朝廷,让王蒙领东郡太守。

王蒙在出兵前虽然预料到一定会得到好处,却没想到王肱战死,现在他实际上却控制了整个东郡,而袁绍既然要做个顺水人情,王蒙也就领下这个名头,名正言顺地当这个太守,不然自己手下的军士岂不是白白送命,将士也不能得到封赏。如果王蒙的官做大了,那手下的将士自然有机会升迁,对王蒙的忠心自然也会更加坚定。

又过了一个多月,东边的于毒虽然没有向王蒙这边进攻,但官军的作战也非常不利,兖州太守刘岱已经向王蒙求援了。

而这时候朝廷的圣旨也已经传下来了,本来是董卓把持朝政,对王蒙已经恨之入骨,这种升迁的圣旨应该是不能下来的,但董卓也知道山东诸侯都已经在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对自己都是威胁,所以他要趁机极力讨好这些人,这道圣旨直接给了王蒙一个太守,给了袁绍一个面子,三方面都好看,更何况这种顺水推舟的事情对董卓也是好事一桩。诸侯们都得到了实惠,扩大自己的地盘,这样就不会再觊觎董卓的地方了,而且在扩大势力的时候必然会产生矛盾,这更是董卓最想见到的,所以这圣旨下的是非常的快。

经过这几次大战,王蒙的军队也需要休整,士兵养伤,修理打造军械。

王蒙又将陈留的人调过来一部分,清查东郡的钱粮、人口、耕地情况,然后将流民和投降的贼兵分别安排在濮阳、东郡和白马三个地方,这样能减轻各地的压力,还能将这些人的力量分散,现在王蒙的钱粮也不多,养活他们也不容易,要是他们觉得现实与期望差距过大,很可能再次发生暴动,把他们分开也是为自己留了一个后手。

随后,郭嘉又为王蒙提出了向士族和乡绅借粮的办法,本来这波黄巾贼兵来了以后,这些士族和乡绅都未必能够保全自己,他们的家丁族人在这些亡命之徒眼里恐怕都是肥肉,根本就抵挡不住他们的抢掠,现在王蒙能保住他们优越的生活,他们肯定是感激不尽,至少双方应该是相互依靠的。而王蒙现在是借,等安顿好这些流民,真正屯田成功以后,王蒙肯定是要还的,因为还了这些钱粮能让王蒙在士族和望族中提高威望,士族和望族往往都是各地方官吏极力争取的对象,只要得到他们的支持,那所有的事情都会变得简单。

这件事由郭嘉、程昱等主持操办的,总体还算顺利,那些乡绅世族对这个新来的郡守也不太了解,况且这种战乱年代,能够破财免灾他们自然是愿意的,虽然每个世族拿出来的钱粮数量都不是很多,但加在一起数量还是很可观,除去军队的用度,这些流民和俘虏的生存问题基本上也可以满足了。

王蒙又调来了枣祇等一批文臣,开始实行高阳县的模式,统计户籍、划分田地、准备农耕。

而这次于禁又提出了一个更好的建议,就是大批成军,这样的话军队的一些战力不足的部队就可以开始屯田,而这些收成将会全部归王蒙所有,更好支配,不需要再到战时紧急征粮了。

王蒙对于禁的建议非常赞同,便在俘虏和流民中挑选了上万青壮年加入军队,由于禁总摄军屯事宜,枣祇总摄民屯。

张衡也带着工匠打造了足够的兵器,甚至还有一些攻城器械,这也是王蒙这次攻城之后的教训,没有器械还是很难的,作战计划的再好也很难保证没有硬仗。

就这样过了一个安稳的春节,各处摆布的都非常顺畅,又挑选了三千人充实到了军队之中,成军七千多,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已经初见成效,虽然条件艰苦,但也筹措了几百匹战马,现在的骑兵也又六百多人。

刘岱那边的消息王蒙也始终关注,刘岱与于毒久战不利,王蒙已经做好了随时发兵的准备。

一天,斥候突然来报,从济北国方向过来一支军队,情况不明?

难道这一时的安稳竟然遭到了其他人的觊觎?这是来打王蒙主意的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