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替汉 > 第十章 孙翊巡军

替汉 第十章 孙翊巡军

作者:三合一咖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0:20 来源:笔趣阁

孙策初起兵时兵不过千余,骑数十匹,后来依靠着孙坚生前的名声和个人魅力,慢慢得到江淮之间豪杰的投奔,还未渡江时兵众已有五千。

孙策渡江后,转斗东西,所向皆破,江东群雄莫敢当其锋,五六年间就统一了江东六郡,在这五六年时间内,孙军不断壮大,此时约有十万之众。

只是孙策在征伐江东的过程中,因为现实需要抑或个人想法,对手下诸位将率实行授兵制。

即立下功劳的人孙策会授予其一部分兵马,作为其部曲,而后再命这些拥有部曲的将率镇守各地。

孙策将将,将率将兵,这就是孙策采取授兵制的核心思想。

授兵制就是东吴后世为许多人诟病的部曲世袭制的前身。

因为授兵制的存在,江东兵马虽有十万之众,但直属孙策手中的并没有十万。

想起授兵制的存在,孙翊就一阵头痛。

这就是个大坑,授兵制无疑大大分散了江东的军事力量,历史上的孙权就被坑的不要不要的。

授兵制长期来看就犹如周之分封制,弊大于利,肯定要改,只是现在孙翊根基不稳,暂时还不能妄动。

至于那被坑的孙权,他被坑也是理所当然。授兵制转变为部曲世袭制,就是他一手促成的,所以理应由他第一个尝试恶果。

不过孙策也不傻,他虽然实行授兵制,但是他为了防止以下克上,尾大不掉,每位授兵的将率兵马都不多。

就算是他最信爱的周瑜,当初也才授兵二千余人,就这已经让许多将领眼红,程普也因此对周瑜颇有微词。

为了对江东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十万兵马中,孙策手中就握有五万兵马,而且是十万中最精锐的那五万。

这五万前身为淮泗精兵,在占领江东的过程中,不断吸纳丹阳劲卒等优良兵种,随着孙策征伐四方,立下了赫赫功勋。

这五万兵马是孙策给孙翊留下的最丰厚的一笔遗产,全都是百战老兵,训练有素,装备精良。

如果按照历史发展,七年后,这五万兵卒将在天才统帅周瑜的率领下,一把火烧毁了那曹丞相一统天下的梦想,

将当时不可一世的曹操从不可战胜的神坛狠狠拉了下来。

如今这五万精兵就驻扎在吴县城外十里的军营中,孙翊赍夜而出,就是想稳定这五万士卒的军心。

只有这五万精兵军心稳定了,认可孙翊了,孙翊江东之主的位子才算补上了最重要的一块基石。

所以孙翊才特地留下程普,程普是江东资格最老的军中将领,军中的威望比孙翊不知道高了多少。

孙翊夜巡军营,没有这样的军中老臣随从,终是不妥。

十里的路程,说长也不长,只不过半个时辰,孙翊和程普领着一众亲卫已经来到这座庞大的军营外。

这是孙翊第一次看到如此气势磅礴的军营。

五万人居住的营帐犹如一小型的城市,偌大的军营由木质的的壁垒包围起来,壁垒外三步处放置着削尖的拒马。

可别小看这些拒马只是木质的,制作拒马的木材先削尖后,再由火煅烧,这样一可放置木材腐朽,二则大大加强了拒马的锋利性。

在孙翊眼中看来,黑夜笼罩下的若隐若现的这些拒马,就犹如一把把长枪在外拱卫着军营。

拒马外则是两丈多高的营门,军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在营门的衔接处都设有辕门。

辕门高达四丈,辕门旁各树立着两座望台,台上有两名士卒进行观察警戒,若有敌军来犯,就会敲响望台上的锣鼓,以此来告知军中同袍。

除了这些之外,辕门前十步处挖有三丈宽的壕沟,壕沟两丈深,底下布满了木刺,若不慎掉入其中,登时就是万箭穿心的下场。

要想越过这道壕沟,唯有军营中的士卒放下吊桥才可通过。

在孙翊来前,程普已经派人来营中通报,因此孙翊到的时候,吊桥已经放下,孙翊和程普驾马踏着吊桥缓缓进入了营内。

马蹄踏在吊桥上的咚咚声犹如战时的鼓声,孙翊向营内走去,就像往一个隐藏在黑夜中的猛兽的口中走去,

进入辕门后,在孙翊脚下的是一道宽阔笔直的道路,道路两旁林立着无数营帐,整个军营中灯火通明,道路两侧的营帐就像随时会扑出来的猛虎一般。

幸亏后世每年阅兵都会看,这让孙翊的心里承受能力高了不少,不然的话,就可能支持不住了。

太压抑了!

这条路直通军营中的主帐,那是平时孙策军中议事之所,但还没走到主帐,孙翊就看到前方站立着数十位穿盔带甲的男子。

程普快马一步来到这群男子身前,言道,“少主来了,你们还不参拜。”

十数位男子听到程普的话中,齐齐下跪,口中大声喊道,“吾等拜见少主。”

孙翊此刻正好拨马来到身前,数十位铁血将领的参拜声似乎带着一股血腥味向其扑来。

孙翊语气温和得应道,“诸位为吾孙家看顾这军营,诸位辛苦了。”

“职分所在,不敢言苦。”

孙翊听后满意,示意诸将起身。

今日因为孙策遇刺,所以张昭以将军府长史的身份下令,今日军营全体戒严。

不要看此时士兵大多都在帐中歇息,只要吴县有变,孙翊手持虎符,不过半个时辰,五万大军就会聚集起来,随孙翊马鞭所指,踏平一切叛乱。

这要是孙策在,都不需要虎符,只要一声令下,五万大军就能陪他舍生忘死。

随后孙翊看向军营中一处,手中马鞭一指,问程普道,“程公,那是何处场所。”

孙翊指的那处地方是军营内一处非常大的空地,空地中央高立着一处台楼。

程普看去,拱手回答道,“启禀少主,那处乃营中校场,校场处高台为先君出征时誓师之用。”

孙翊点点头,转而对还在下跪的数十位将率言道,“汝等现在就擂鼓召集军中队率、曲长,司马等,令他们并诸君皆到那处高台下等候。”

跪着的诸将不解,不知孙翊此举何意,巡军的话不是召见一下自己这些校尉、都尉就行了吗,不过诸将并无迟疑,少主之命,执行就是了。

很快的营中鼓声大作,整个军营瞬间运转起来。

而此时孙翊正在程普的介绍下,认识着下列的一应将领。

其中如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等孙翊特别留意了下。

他们这几位将来会和其余几位被称作江表十二虎臣,为孙家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孙翊对军营中的统兵将领有了初步的印象后,董袭来报,已经按孙翊的吩咐聚集了所有人。

孙翊朝校场中看去,此刻校场上汇集着千余位人,而就是这千余人,构成了五万大军的管理框架。

稳定军心,不必要将五万个人都聚集起来,只要汇聚起这些人,稳定住这些人,五万大军也就稳定了。

孙翊跳下马,朝着校场中高台而去,身后数十位亲卫亦步亦趋,程普也随侍在侧。

在来到高台下的第一层台阶时,孙翊就感觉到了身后聚集着了上千双目光灼灼的目光。

孙翊的脚步一顿,身侧的程普有点担忧的看着这位尚显稚嫩的少主,忍不住上前相扶。

在被程普扶住的那刻,孙翊心安了不少,但此时他脑中想起了孙策临死前对其的倾心托付,想起了孙策临死前对孙家的未来深深的担忧,

“吾弟,当为周武。”

“哥哥。”

想起孙策,孙翊闭上眼,片刻后再度睁开,眼神已经变得坚定。

他轻轻挣脱开程普的手,顾谓着程普笑道,“无妨,这段路,孤可以自己走。”

说罢,孙翊在没有任何人的相扶辅助下,踏上了这座高台的第二层楼梯。

身后上千双目光依然在,但孙翊此刻已经没有任何彷徨。

如果踏上这一座小小的高台都要人扶住,那他将来怎么保守江东,怎么虎吞荆襄,又怎么兵凌天下。

又怎么能让地下的孙坚、孙策安心呢?

他现在是吴侯!

承父兄之烈,称孤道寡,为孤家寡人。

孙翊昂首挺胸,一步接着一步,朝着这军营的最高处走去。

每走一步,孙翊觉得自己心中的迟疑就少一分,坚定就多一分,直到最后,他来到了这高台。

孙翊转身,手按宝剑,看向人头颤动的校场。

“先兄遇难而逝,临薨付孤以大事,孤虽不才,但蒙先父先兄教养,矢志继承父兄未竟之功业。”

孙翊淳厚的话渐渐响起在校场众人耳边。

“诸位曾随孤父举义兵,伐董卓,曾随孤兄渡大江,创基业,父兄教诲,尔等与我孙家无骨肉之亲,却有同难之义。”

孙翊动情的语气渐渐响起在众人心头。

“今吾孙翊,执掌江东,群狼环伺,宵小观望,当此危急存亡之秋,诸位可愿同孤一起保江东,定天下否。”

身在高台的孙翊身穿铠甲,英姿神爽,在高台火把的映照下,从台下观之,犹如天神一般。

“诸位可愿!”

高台的孙翊再次呐喊而出,喊到最后,孙翊的嗓子几近破音。

在一瞬间的沉寂之后,校场突然出现震天般的回应声。

“愿!愿!愿!”

在场的伍长、什长多为孙家老兵,有不少还跟随孙坚参加过当初的诸侯讨董,跟随过孙家两代主君,矢志不渝。

本来在得到孙策身死的消息后,军心大大受创,那可是带领他们战无不胜的小霸王呀。

如今孙翊登台高喊,高声呐喊,义壮外发,风姿气度与孙坚、孙策两位先主一般。

渐渐引起了不少人内心的共鸣,在共鸣下有些人就情不自禁的应和起孙翊来。

一部分带动一部分,在场的所有军士如今都已经高喊起来。

孙翊见军心可用,心中激动不已,又受到这校场中激烈的气氛引领下,他忍不住抽出腰间的宝剑,在闪动的火光的照耀下,剑身如附上了一层光芒,

孙翊举剑高高向天,用尽全身的力气,最后大喊道,

“噫兴!”

校场中的军士见状,也纷纷抽出腰间横刀,纷纷高举向天,

“噫兴!噫兴!”

上千人的声浪一阵强过一阵,最后似乎把天上的黑云都驱散开,露出了那轮明月。

程普此刻在台下仰望着那如天神般的少年郎,

他好像回到了当年长沙的征董誓师,回到了当年寿春的渡江誓师,印象中的那两位孙家先君渐渐和眼前的孙翊重合。

程普忍不住肆意的笑出声来,笑着笑着他捂着肚子跪到地上,笑着笑着他眼中饱含热泪。

一切的担忧烟消云散。

真是像,太像了!

天佑江东呀,天佑孙家呀。

....

是夜,乌云消散,明月高挂。

是夜,孙翊宿于营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