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替汉 > 第十八章 江中论

替汉 第十八章 江中论

作者:三合一咖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0:20 来源:笔趣阁

孙翊的话让周瑜手上的动作一停,随后孙翊从怀中取出三封军报交予周瑜观看。

周瑜双手军报仔细的看了起来。

越看,周瑜的脸上的眉头皱的越紧。

第一封军报说的是,镇守乌程的定武中郎将孙暠突然起兵兵向会稽。

一路上面对沿途中的诸县县长的劝谏,警告一概不顾,径直往会稽郡而去,起兵自立,割据会稽的意图昭然若揭。

而各县因为守兵不多,且顾忌孙暠宗亲身份,都不敢阻拦,只是遣人快马加鞭向吴县报信。

第二封军报说的是,庐江太守李术在得知孙翊继位后,封闭郡境,于郡内大索忠于孙氏的官员。

并且江东亡叛者,其多有收容,甚至委以官职,更有密报说,李术暗中勾连许都曹操,求以外援。

第三封军报最严重,会稽并丹阳同时上报,言郡内山越宗帅费栈、潘临、毛甘、金奇等各领部下山越反叛。

近日来,劫掠县城、围攻郡城,裹挟民众,众已数万,郡县不能制,还请吴县克日发兵平叛。

但整个江东境内,有山越反叛的不仅会稽、丹阳两郡,豫章、庐陵、甚至是身为孙氏腹心的吴郡,都有不少山越反叛迹象。

只是这三郡的山越势力没有丹阳和会稽内的山越势力大,最大的一支山越也不才不过数千人马。

因此豫章、庐陵、吴县当地的驻军都能应对,但也仅仅是只能自保罢了。

如今的江东,基本是全境都有山越反叛,攻掠郡县,掳掠人口,猖狂嚣张至极。

一瞬间,江东倾覆似就在朝夕之间。

这三封军报几乎是同时今早送到吴县的,就像三座大山一般压在了吴县众臣的心头。

周瑜看完后,觉得震惊不已,江东的境地已经危及到这种地步了吗,他问孙翊道,“敢问君侯,吴县诸君以为该如何应对呢?”

孙翊想起早上议事时得出的策略,“张公等君认为,平乱需分轻重缓急,李术闭境只图自守,可暂需不可理会。

孙暠一众兵少,会稽布有重兵,但兵马多为郡内山越牵制,因此可遣一将追击在后讨之,届时追兵在后,会稽兵马阻击在前,孙暠一众不足为虑。”

“就是那诸郡山越,人多势众,凶狠如狼,气焰嚣张,危及根本,应派出大将携重兵分别讨之。”

张昭等人的平叛策略主旨就是,先重后轻,先难后易,优先集合重兵把山越这个心腹大患解决了,再去料理其他的叛乱。

这个策略很稳重,也很符合目前江东面对的困境,算是对症下药。

可是周瑜却很敏锐的觉察出了一丝不对,孙翊只是言张公等君认为,并没有说他的想法是如何。

周瑜问道,“君侯可是以为张公等人所议不妥。”

孙翊叹了口气,轻抿一口酒后,问周瑜道,“公瑾观这山越如何。”

山越是江东一地的最大内患,孙策在位时就对江东境内的山越颇为头疼,但也没什么好的办法,只能凭借威望暂且压制之,

周瑜思考了下他对山越的了解,拱手对孙翊答道,

“山越者,久居山中,多为果劲之徒。先主在位时虽多发兵讨之,徒征得外县之民,其余深远,无法禽尽。

加之江东群山万重,群山越境相连,使得山越可周旋数千里,行踪难觅。

且山中出铜铁,山越可自铸甲兵,时观间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败则鸟窜,胜则夺粮自足,甚是棘手。”

周瑜多跟孙策征讨山越,对山越的了解颇深。

孙翊听后,对山越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这反而让他更加坚定内心的想法。

山越就是一个泥潭,历史上,孙策、孙权两代东吴主君耗费数十年时间,无数精兵强将,填入了这个泥潭中,却始终不能削平这个内乱。

一旦东吴要对外用兵,山越就在境内生乱,使得大军回返平定叛乱,大军回返后,就又逃窜入山中,凭山据守。

若是无法根除山越这个内患,东吴将被永远困居在江东一地,徒以自保而已。

这一点,是孙翊绝对无法忍受的。

但还有一点,孙翊无法接受。

孙翊起身,负手而立,语气坚定的说道,“张公等君平叛策略,稳则稳矣,但孤认为庐江绝不可置之不理。”

孙翊转身看向周瑜,见周瑜眼中似有诧异,在这个有着他重大期待的重臣面前,孙翊第一次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庐江是江东北部屏幕,更是孤将来北进淮南之跳板。

若此时将之弃之一旁,李术与曹操勾连之下,庐江必为曹操所有,到那时北进无望不说,庐江就将如一把曹氏之剑悬于孤之头颅,孤岂能受之。”

孙翊言语中吐露出强烈的北进愿想,周瑜眼中神色由诧异转变为欣喜,孙翊不觉,继续说道,

“孤决意先庐江,后率大军讨平山越。山越虽侵攻郡县,但本意只为掠夺粮食自足,并非占领郡县自立。

山越虽兵势强盛,但各支山越之间互不统属,各自为战,如一盘散沙,庐江若丢,才是孤心腹大患。”

如今曹操委任的扬州刺史是刘馥。

刘馥那可是一个高地保安。

若真是庐江为曹操所得,按照刘馥的能力,甚至不要如历史上造合肥新城遏制东吴北进,只需要把庐江郡营造的固若金汤,孙翊将来北进的难度就是几何倍增。

这个风险,孙翊绝对不能冒。

相反的,山越叛乱虽声势最为浩大,表面看来对如今的江东威胁最大,但其实只要分布诸将分别镇守紧要位置,就翻不起什么大的风浪。

等孙翊把庐江的事解决了,暂且没有了外部威胁后,就可以腾出手来,集合江东全部力量,专心把山越这个内患给解除了。

如果解决山越叛乱时,无法集合全部力量,还要顾及外部威胁,就算暂时平定了,那也是得一时之效,将来山越随时还是会叛。

孙翊有自己的想法,但他现在缺乏实现这个想法的一个坚定的支持者。

他最后看向周瑜道,“吾之心志,公瑾可明否。可愿支持孤。”

周瑜看向眼前这个向他吐露大志的年轻人,江东大部分臣子只想到平定如今的叛乱,唯有孙翊,想到了将来。

在他看来,孙翊的先庐江,后山越的策略方针有其可行之处。

在长远看来,更是大大有利于江东,虽然要冒一点风险,但凡事又岂没有全无风险的呢?

他起身对孙翊拜道,“瑜势必紧随君侯身后。”

听到周瑜表态支持他了,孙翊大喜,握住周瑜的手道,“有公瑾支持,孤可再开议事尔。”

早上议事时,对于张昭等人的那个平叛方针,孙翊没有允准。

但他也没有贸然的提出自己的想法,知道周瑜今日到达的他,心中就是想着得到周瑜支持后,再提出自己的决断,这样阻力就会小了很多。

孙翊不知道的是,北伐也是周瑜之念,他对孙翊言道,“君侯且坐,瑜有一略奉于君侯。”

待孙翊坐下后,周瑜坐在孙翊对面,从舟上的案上取过纸笔,在纸上提出了自己的畅想,

“君侯且看,江东之地犹如盘龙,而淮南、荆州则分别为龙之双爪。

江东得淮南,中原门户洞开,进可窥伺兖徐,退可为江东屏障。江东得荆州,竟长江之极,则进可谋益豫,退可拱卫江东上游。”

孙翊在刚听周瑜说时,神情还保持镇定,随着周瑜言语的深入,孙翊脸上的神色也慢慢变为惊喜。

孙翊身体不自觉的往前倾,似是要听得更清楚些。

到了最后,孙翊忍不住起身来到周瑜身旁,俯身边听边看,

“欲固东南者,必争江汉;欲规中原者,必得淮泗。有江东而无淮泗,国必弱;有江东而无江汉,国必危。

若有一日,君侯若能全得淮南和荆州,则如一神龙生出双爪,必将腾云而上,龙吟九霄。

到那时,君侯立下的功业又岂是仅仅如齐桓,晋文那般呢?”

周瑜是边说边在纸上画着,待其说完后,一条栩栩如生的龙便出现在纸上。

那龙张开双爪,在纸上的东南一角,画之含义就像孙翊这条龙生出双爪后,于东南一地,以双爪怀抱整个天下一般。

孙翊喜不自胜,“公瑾今日所言,发孤深省。若将来有成龙一日,公瑾首功也。”

说完后,孙翊直接跪坐在周瑜身旁,与周瑜深入探讨起周瑜所献这番言论的具体处来。

例如先淮南还是先荆州,期间需要注意什么等等。

而从其他舟上的吕范、朱然等人看来,孙翊和周瑜二人并排而坐,于一张纸上各自畅言而谈,手指并用,两人还时不时发出笑声,

好一副君臣相得的画面。

...

是夜,孙翊召集群臣,重开针对“江东三叛”之议事。

议事间,建威中郎将周瑜驳斥张昭之“先山越,后庐江”之平叛策略,

认为庐江之叛有失地之实,应先平之,稳江东人心,从而提出“先庐江,后山越”的平叛方针。

张昭于堂间与周瑜互相争论,相持不能下。

吴侯孙翊善周瑜所言,谓众臣曰,“父兄所留疆土,一寸不可弃。”

力排他议,一锤定音,决定采纳周瑜方针并且亲征庐江。

为了保证自己不在的这段时间,江东的中枢机构能够运转正常,孙翊命建威中郎将周瑜留守吴县理军事,抚军中郎将张昭理政事,共同署理他不在吴县这段时间的一切军政要务。

另孙翊为了使山越的叛乱不再扩大化,孙翊表黄盖为会稽太守,程普为豫章太守,韩当为庐陵太守,分别领军一万到郡上任,遏制这三郡山越叛乱情势。

另又抽调蒋钦、周泰、陈武、董袭、凌操五校尉率本部兵马合计一万大军,进入丹阳郡辅助太守吴景镇抚郡内山越。

孙翊谓众将曰,“罗兵幽阻,但修藩篱,避其锋芒,首以保守各县为要。”

至于孙暠一部,孙翊命黄盖到会稽后,可以便宜从事。

对孙暠,孙翊不怎么担心,宗亲中不服孙翊的不止他一个,但公开扯旗反叛的,像他这么蠢的还真的就一个。

更何况,会稽有虞翻在。

先定庐江,稳定外部环境后,再集合全部力量将山越绞杀在江南大地,永绝后患,这便是孙翊这次的平叛主旨。

在孙翊做出一系列部属后,江东的平叛大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