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替汉 > 第三十四章 鲁肃南下

替汉 第三十四章 鲁肃南下

作者:三合一咖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0:20 来源:笔趣阁

下邳郡,东城县,鲁氏故里中。

身材高硕的一位男子正在收拾行装,这位男子便是现任东城鲁氏的家主鲁肃,鲁子敬。

在鲁肃收拾行装的时候,一位老妇正在鲁肃房中,她有些犹疑地问道,“子敬真要举家投往江东吗?”

老妇是鲁肃之母。

鲁肃闻言停下手中动作,络腮茂密的脸上露出一个温和的笑容,轻轻应了一声道,“嗯。”

鲁母有些不解,老人终归还是眷恋故土的,她问道,“就单单因为江东来的那封信吗?”

鲁母口中的江东来的那封信,是不久前周瑜写于鲁肃的,信中言道,

“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犹宜今日。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

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主睿智,时不可失,望足下速之。”

想起好友周瑜信中的内容,鲁肃却摇摇头道,“单单仅是一封信,不足以让余如此。”

“当初子扬来信召吾前去投奔巢湖郑宝,吾心中犹豫不能决,今公瑾来信相召,吾即决意南下,

难道是因为子扬不如公瑾与我友善吗?又难道是子扬之智不如公瑾深远吗?

同为好友相召,同为智士相揽,余先前犹豫不定,今则当机立断,并非是心中对子扬与公瑾两人关系有所薄厚。

而是那郑宝比之吴侯实乃有天差之别。”

“近来吴侯翊克平庐江,声威大振,观其所为,确如公瑾所言,为一明主。如此明主在侧,余知之却不投,岂不可惜。”

按照鲁肃的意思来说,他之所以听从周瑜的招揽,是在于周瑜如今的主人孙翊是个明主。

对于这点,鲁母倒是很信服鲁肃的看法。

当初左将军袁术听闻了鲁肃的名声,就任用其为东城长,那时鲁肃就私下里对她说过,

“袁公路骄横无纲纪,非治乱之主,徒凭袁氏四世三公之名惩威而已。如今其虽雄据淮泗,称霸一方,但吾料之,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也,不足以为其立事。”

说完这番话后,鲁肃为了躲避袁术的任用,就南下居巢寻找周瑜去了。

当时的袁术是天子敕封的左将军,阳翟侯,地位显赫,他又占据江淮一地数千里地域,兵多将广,是当之无愧的东南霸主。

就是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诸侯任用鲁肃时,鲁肃不喜反忧,唯恐避之不及。

而且断言当时如日中天的袁术会“其亡也忽”,就算是亲生儿子所言,当时鲁母也是根本不相信的,因为这太匪夷所思了。

但后来事实证明,袁术这座似有百层高的高塔,败亡之快果真如鲁肃预料一般,真的就犹如顷刻间崩塌那般,楼塌人亡,为天下人所瞠目。

昔日江淮霸主的辉煌,不过两三年,已经消散在这个世间。

从这件事以后,鲁母深深的相信了自己的儿子绝对是个高瞻远瞩的人,既然他说孙翊值得投奔,那孙翊想来定有非凡之处。

要知道,鲁肃对袁术的招揽可是避如蛇蝎的。而如今的江东孙氏,势力还不及袁术最鼎盛时期的一半。

只是,鲁母对于另一点还有所迟疑,她问道,“尽管如此,子敬你也无需如此急切,亦无须举家投奔呀。”

周瑜的来信不过三日,鲁肃收到信后到做出决定南下几乎就是当日的事。

而之所以三日后鲁肃还未出发,是因为这三日内鲁肃在鼓动族人与其一同南下。

在周瑜来信之前,鲁肃在乡中蛰伏已经近十年矣,如今却如此急切南下,为鲁母一惊,二则鲁肃打算举族南下投奔孙翊,更让鲁母吃惊。

这时代的士人千里投奔心中明主的不在少数,但很少有举族投奔的。

因为这意味这一点,该士人将整族的未来都押在了这位明主身上。

能做出这样的决定的士人,除了十分看好这位明主之外,自身也要是个豪杰,敢有这样的勇气做出这样的举动。

因为这样做了,举族可能会因此鸡犬升天,也可能会就此彻底衰落,鲁肃将鲁氏一族之未来都押宝在了他所选择的孙翊身上,可谓是冒险至极。

鲁母的顾虑很有道理。

鲁肃知道母亲是为他顾虑,不想他背负太大的压力。

鲁氏在东城是望族,家业和乡望是鲁家先辈几代近百年来一代代积攒下来的,如果在鲁肃这一代衰弱了,鲁肃上无法对先祖交代,下没办法对子孙后代交代。

但鲁肃却不会因此而迟疑,他对自己的判断有自信。

鲁肃停下手中的动作,语气惆怅地对鲁母说道,“儿已近而立之年,当今之世,五十而存者已经是少有,时光如白驹过隙,余若不再不奋起,只怕是等不起了。”

鲁肃的话中惆怅带着伤感,让鲁母颇为动容。

“再者余举族投奔,并非冒险之举,吴侯是英主,手下又有公瑾等俊杰辅助,虽将来未必如公瑾所说那般终构帝基,但一定会有一番大大的功业。

现在看来余举族投奔是冒险之举,但十数年后,吾鲁氏攀附吴侯之下,将来的辉煌肯定不可估量。母亲且宽心,鲁氏会越来越好的。”

鲁肃对孙翊如此看好,除了有周瑜的夸赞和对孙翊继位以来的表现观察以外,其实还有一点。

当初他逃避袁术征用,南到居巢寻找周瑜,正好周瑜要东渡江东,鲁肃因此就和周瑜一起到了江东。

到了江东后,鲁肃曾被周瑜引荐给孙策,两人之间有过一场对话。

那场对话中两人都相谈甚欢,孙策雅奇鲁肃,鲁肃也觉得孙策非常人。

只是正好那时祖母去世,鲁肃要回东城治丧,在此事耽搁之下,才没和孙策定下主臣之分。

不过那一次谈话让鲁肃对孙策已经有所了解,孙策有识人之明,被孙策临薨属以大事的孙翊,肯定有其独到之处。

不然何以让孙策心安,又何以让江东群臣心服。

见鲁肃如此笃定,再加上有先前对袁术的准确判断,因此鲁母也就放下心来。

而刚才鲁肃话语中的惆怅和伤感更让鲁母心中吃味。

东城鲁氏乃当地望族,家富于财不说,清望更是世代相传,为乡里所敬仰。

鲁肃生而失父,从小就与祖母一同居住。等鲁肃长大后,不治产业,性好施与,大散家产,剽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

就如此番写信来的周瑜,当初他任居巢长的时候,听闻鲁肃救济穷困的名声,率领数百人前来造访求钱粮。

鲁肃见周瑜前来求资粮,虽然他和周瑜还是初识,但他直接把周瑜带到家中府库处。

鲁家虽豪富,但多年来积累仅有两囷米,每囷中各有三千斛米。

当时鲁肃直接指着其中一囷米赠予周瑜,毫不犹豫。周瑜因此感鲁肃是个豪气之人,与鲁肃交相亲结,定侨、札之分。

鲁肃此举虽然博得了周瑜的好感,与周瑜成为好友,鲁肃施财好义的行为也让他在乡邑中甚得人心,但在族内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当今是乱世,粮食之珍贵非同一般,等同黄金不说,

关键时刻这些粮食可能就会是鲁氏的最后保障,帮鲁氏上下人等度过荒年战乱的宝贝,如今却被鲁肃直接送出去了一半。

因为此事,族中父老咸曰,“鲁氏世衰,乃生此狂儿!”不满指责之意毫不掩盖。

鲁肃表面看起来对此不以为意,但人非无情之物,面对族中父老的不断指责看低,鲁肃心中又岂会一点都没波澜。

毕竟这些都是他的亲人呀。

因为此事,自鲁肃成年后就不管家事的鲁家老夫人还为此狠狠斥责了鲁肃。

但就算面对从小相依为命,敬爱无比的祖母,鲁肃还是一如既往的认为自己没做错……

“当今天下,群狼嚎嚎,豺虎行道,律法崩丧,强者为尊,乃中国数百年不遇之乱世。

当此时,吾鲁氏钱财资粮冠绝乡里,犹如一幼童怀抱千金行于闹市,这是取祸之道。

钱粮者,可救人性命,亦可害人一门,多留无用,适用即可。

吾大散财货,剽卖田地,既可避祸,又可结乡里欢心,来日必有回报,何错之有!”

这是鲁肃当年回答其祖母的话。

尽管鲁肃当年作出了解释,但是族内支持理解他的人并不多,只是碍于鲁肃家主身份,没有公开反对而已。

知子莫若母,鲁母知道他的儿子是个有大志向的人,不像族内那些人说的那样是个“狂儿”,鲁肃心中也存着为自己正名的想法。

鲁肃要证明,东城鲁氏在他的带领下不会衰落,反而会更上一层楼。

现如今这个机会来了。

念及往事的鲁母心有所感,也不再劝阻鲁肃了,夫死从子,她现在只要好好支持鲁肃的做法就好。

“既如此,一起就听吾儿的吧。”

见母亲不再有疑虑了,鲁肃大喜。虽然无论鲁母是否支持,鲁肃南下之行都一定会成行,但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鲁肃心中还是很喜悦的。

此时他正好也收拾好了行装,因此他背起行装扶着老母来到房外,此刻房外的空地上已经聚拢着数百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