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替汉 > 第三十九章 平越之策(一)

替汉 第三十九章 平越之策(一)

作者:三合一咖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0:20 来源:笔趣阁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话,孙翊一直记在心中。

要想扫平山越,首先就是要了解山越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势力。

在前世,孙翊一直以为山越乃是少数民族,但穿越过来后,孙翊才发现,

神特么少数民族。

山越其实是江南山区中山贼式武装割据势力的统称,而这些山贼武装割据势力中的人员八成以上是汉人!

只有两成左右先祖是先秦时期的南方越人。

而这两成左右的所谓南方越人后裔因为数百年来与汉人杂居,汉化已经十分严重了。

千万别小看伟大汉民族的同化能力,那根本就是这时代的核弹。

所以总的来说山越当中虽然有一些少数民族,但基本上习俗、语言、衣着等已经和汉人无异。

怪不得孙翊前世就奇怪,孙吴每次在平叛山越后都会吸纳其中青壮收编入伍,而且都能很快的转化为战斗力。

按照常理来说,如果山越真的都是少数民族,与汉人差异很大的话,转化是不会这么快的。

穿越后孙翊才明白,山越本来大部分就是汉人,当然转化快了。

山越因为往往以山为根据地,所以又称为山民。山越的特点是以山险为依托,形成的山中武装割据势力。

而他们主要生产方式就是以种植谷物为主,又因为山中有铜铁能够自制兵器,所以战斗力不弱。

那么这些山中武装割据势力是怎么形成的呢?

主要原因在于自桓灵二帝以来,地方吏治混乱,导致地方势力坐大,加上在短短二十年间,黄巾之乱,董卓之乱,诸侯割据连番上场导致兵连祸劫。

一部分百姓为避战乱,逃入深山,有的地方豪强或为了避乱,或为了逃避朝廷的赋税徭役,往往合宗入山,后来就发展成匪盗。

其实这种现象在天下很普遍,不仅仅江东一地有。

例如河北的田畴率其宗族入徐无山,且耕且守,数年间发展至五六千家,还自立法度;又如关中山贼山郑甘、庐水等。

只是这样的山中武装割据势力在江南被称为山越而已。

而且山越还有许多别称,例如山贼,山民,宗部等。山越是一个统称,不是一个整体,山越中又分为很多股势力,这些势力首领被称为宗帅。

孙策在位期间,比较出名的山越宗帅有严白虎,祖郎等,至于如今孙翊在位时期,那可就多了,没看现在江东都成啥样了。

江东境内的山越总人数大约为二三十万,平时都生活在深山中,一旦缺粮了,就会组织起武装力量下山来郡县抢夺粮食,掠夺人口。

缺粮,是山越屡次动乱的根本原因。

山越,目前虽然也会自己种植粮食,但还没达到自给自足的地步。

这些关于山越的信息是那些跟随过孙策作战的将领告诉孙翊的,孙翊在得到山越叛乱的消息之后没有愤怒,也没有担忧。

发生都发生了,愤怒和担忧有个锤子用。

孙翊很冷静,不冷静怎么定风波?

孙翊很清楚,他没有跟随孙策与山越作战过,所以他对山越的了解很不深,于是他第一时间找来了那些有跟山越交战过的将领们,很细致的垂问他们关于山越的一切信息。

俗话说得好,最了解的永远是你的敌人。

为了保证知彼,孙翊还特地写信给太史慈询问山越的信息。

至于为什么要问到那么远之外的太史慈,因为在神亭太史归顺孙策前,他其实也可以算是一个山越头子……

在彻底了解了山越到底是什么鬼后,孙翊心中已经有了粗略的应对策略。

孙翊发现,自从他穿越到今世占据了原主身体后,他对于战略部署和战术方针有种超出常人的敏锐感。

他有远略能知道庐江的重要性,所以毅然决然采取先庐江后山越的策略,这得益于他是穿越者,知道未来大势的走向。

而对于战略部署和战术方针,从那次枞阳定计就可以看得出来,孙翊在这方面是很有天赋的。

孙翊不知道自己这方面的天赋是怎么来的,难道是前世就有这种天赋,只是因为时代背景没展露出来吗?

但其实还有一种情况令孙翊觉得更有可能。

不是孙翊在这方面有天赋,而是那个被张昭盛赞有父兄之武略的前身有天赋。

所以很大可能是孙翊穿越而来后,前身的天赋并没有如他一般烟消云散,而是留下来给了孙翊。

但不管这种天赋是怎么来的,既然拥有了,孙翊就一定会好好珍惜并将其发扬光大!

孙翊是穿越者,他知道东吴历史上有一个人结束了山越的祸乱,那个人就是诸葛瑾之子诸葛恪。

诸葛恪结束山越祸乱而采用的策略主要有三步。

第一步诸葛恪移书属城长吏,令他们各自保守自己的疆界,明立部伍,已经归顺的那些山越人一律设屯聚居。

第二步诸葛恪分兵扼诸险要之地,将山越分割包围,只修缮藩篱,不与交锋。

第三步诸葛恪命诸将在山越的谷稼即将成熟的时候,就让他们率兵抢夺他们的稻谷。

这样导致了山越失去了新的粮食收获,旧的粮食又都吃完了,于是山民饥穷,纷纷主动出来投降。

虽然诸葛恪后期还采用了其他的手段,但主要是这三步策略。

不得不说诸葛恪的这三步策略很高明。

在他这一招之下,山越“元恶既枭,种党归义,荡涤山薮,献戎十万”,

基本上解决了困扰东吴几十年的山越动乱之患,又大大充实了东吴的军事力量。

孙翊明知道诸葛恪有这三步良策,为何在知道山越动乱时,不全部采用,而只选择性的用了第二步“罗兵幽阻,但缮藩篱,不与交锋”呢?

因为全部实行诸葛恪这三步良策,有个很大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这三步根本就完全不能照搬过来使用。

诸葛恪用这个策略的时间是在嘉禾三年,公元234年,离现在足足差了近40年的时间!

诸葛恪最后能一举解决山越祸乱,除了策略得当,最大的原因在于在近40年的时间中,孙氏二代主君以及众多的东吴良将,前仆后继的不停平叛山越,严重消耗了山越的军事力量。

而东吴则通过平叛不停吸纳山越的人入伍,这样两相此消彼长之下,在诸葛恪那个时代时,山越与东吴政权的军事力量已经完全不对等,山越的可战之兵已经没有多少了。

这才是诸葛恪那三步策略能够成功的最大前提,也是诸葛恪最后能一举解决山越祸乱的基石!

嘉禾三年时,山越与东吴的军事力量完全不对等,可以从诸葛恪实行这三步策略的初衷中体现,

“恪以丹杨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馀深远,莫能禽尽。”

诸葛恪当时并不是去平乱的,而是主动的想通过掠夺山越的人口,来扩充东吴的军事力量,说明那时候东吴在与山越的对抗中,已经占据了战略进攻地位。

其中“其余深远,莫能禽尽”八个字也体现了山越在被东吴近四十年的不停讨伐之下,已经没有余力再与东吴对抗,只能不停的往山里深处迁徙。

反观现在呢,山越不是在和孙翊对抗,是直接集合兵马,明目张胆的攻打江东的郡县。如今在守方的,反而是江东。

如果不是因为近40年的军事打击,导致山越的军事力量大不如前,诸葛恪的这个平越策略很难行得通。

就拿诸葛恪的第一步策略来说,第一步是诸葛恪主动谋划山越,有心算无心,占据了先机。

因为当时东吴的力量强于山越,所以他可以从容布局,不怕布局到一半山越突然叛乱,打断了他的布局。

但如今孙翊面对的是山越主动进攻而且声势浩大,守都有点困难,叫孙翊怎么用那第一步,怎么提前布局。

而第三步是诸葛恪平越策略的精华,诸葛恪抢夺山越成熟的稻谷,通过让山越缺粮来让他们归顺,要么活活饿死,要么归顺,这一招很厉害,但孙翊现在也不能照搬着用。

首先要看看季节好吧。

山越叛乱是4月,那正好是稻谷种植的季节,那时山越都起兵攻打郡县了,谁还去种稻谷,没种植又怎么抢割他们成熟的种植物。

山越是有不少老弱妇孺,她们可以种植,但问题是还没到成熟的季节呀。

其次就算他们有成熟的稻谷,但是这时候山越军力之强都可以随意攻打郡县了,孙翊派了四万大军进入各郡,还仅仅是和他们对峙。

要不是孙翊派出的是江表虎臣和江东最强的中军,郡县估计都已经沦落不少了,这时候还想着主动抢他们粮食?

这不是搞笑嘛。

诸葛恪的其他两步很好,但不适用目前的江东态势。

后世很多人将根除山越祸乱的功劳都算在诸葛恪一人身上,孙翊认为这是不对的。

根除山越祸乱不应该只看诸葛恪实行三步策略的那几年,而是要把时间长度拉长,扩张到孙策入主江东的那一年,从那一年开始,孙氏主君就在为根除山越祸乱而进行战斗了。

整整持续了近四十年!

诸葛恪其实是一个收官者,诸葛恪于根除山越有大功,但他更多的是站在众多东吴先辈的肩膀上才最后成功的。

不能轻视诸葛恪的功劳,但也绝对不能抹杀那四十年来为了根除山越之患而抛洒热血的无数孙吴英烈的功劳。

孙翊很清楚,如果以为单单凭借诸葛恪的三步策略就可以根除山越之乱,那实在是很天真的想法。

孙翊是穿越者,他知道很多后事,很多优秀的策略,但如今他不是打游戏,没有重来的机会。

这是他现实的生活,因此孙翊一直常常告诫自己,不要因为自己“先知”就可以放松大意,更不要因为“先知”就随便生搬硬套的采取脑袋中那些看起来很优秀的策略。

因为你是真实生活在当世中的人。

所以无论采用后世的什么策略,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不要脑袋一热,只看史书上记载的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就随便将那些貌似看起来很帅的策略用在当下,这很可能会成为自己的催命符。

就像如今,如果孙翊完全照抄诸葛恪的策略,那完全是在如今的山越之乱上加了一把火,这把火会把他活活烤死。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这是孙翊前世就一直信奉的真理。

穿越者身份是他争霸天下的最大金手指,但同时也可能会是他的陪葬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