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新汉 > 第四卷 长乐未央 第十一章 又见韩信

新汉 第四卷 长乐未央 第十一章 又见韩信

作者:左角龙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0:33 来源:笔趣阁

汉七年十月,大汉皇帝下诏,废楚王韩信为淮阴候,传送长安,由太子训诫,并监视居住。接着又下诏令梁王彭越、韩王信率本国兵马各一万人,赵王敖以举国之力供应军需,往攻代地。

连楚王韩信都被皇帝兵不血刃的拿下,诸候又一次领教了皇帝的手段。因此等皇帝诏令一下,韩王信尽率本国精兵,与皇帝所率三河兵士汇合于管。

梁王彭越比大汉皇帝尚大三岁,已经是花甲之年,更兼常年征战,身体多病,皇帝诏令下达之时,曾一度卧床不起,但听闻韩信之事,还是勉力起床,坐着大车前往白马津,为皇帝效犬马之劳。

长沙王吴芮素来恭谨,更兼长沙一带人口稀少,又都是南兵,刘邦原来没准备让他前来。但吴芮仍然派自己两个儿子,已经被封候的吴浅、吴阳率精兵两千人,黔王梅涓属国地方卑湿,实在派不出军兵,但也派自己太子亲自前往军中效力。

就连三个越王也都遣人送来茶叶、丝绸等物资,说是“敬献鄙物,谨备皇帝凯旋之时,赏赐甲士之用”。

见处理了韩信之后,诸候如此识情知趣,刘邦大喜,当即选了一个黄道吉日,麾军前往代地去了。

“阿信,这次吃大亏了吧?”长乐宫中,刘常满含笑问道。

虽然并没有太长时间不见,但做了一年多的楚王,韩信的气质仿佛也有了一丝改变。倘若是在以前,韩信此时早就嗷嗷置辨了,可现在不同了,他的脸上,竟然有了一些沉凝之气,这也是他沉吟不语的原因。

“韩信能来关中,恐怕还是靠太子援手吧?”静静的望着刘常满的眼睛,韩信说道。

“呵呵,你是我的手下,我不维护你谁维护你?再说阿爹也只是想对你拂拭一下罢了,也没真的准备拿你怎么样。”刘常满笑道。看起来这个韩信,确实比以前聪明了一点呢,竟然完全理解了刘邦拿他的意图。

“多谢太子!”韩信低头说道。

“行了,别装样子了,阿信,你不要急,你的王位,以后我会给你恢复的。不过阿爹在位之时,恐怕就得委屈你一下了,你自己也要多加小心,别落到别人手里才是。”刘常满嘱咐道。历史上,这韩信乃是死在吕后手中,然而骗他进宫的关键人物,便是当初大力举荐他的萧何。

“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这就是韩信一生的写照。但既然遇到我了,这个历史,必须得改写,不然,谁替老子打仗去?刘常满心里想道。

“行了,阿信,你也别这么闷着了。我让萧丞相给我招了五千骑士,以后就由你来训练好了!对了,你得给我记住,这五千骑士,我会把他们编成一军,和蛮兵一起,一同拱卫长乐宫,你可听明白了?”刘常满交待道。

“阿信明白!”一说到军事,韩信的头脑立刻灵活了起来。刘常满的意思很明白,这五千精骑,日后就和那五千蛮兵一起,也算是太子近卫军了——也就是说,他们不受征兵制的限制,成了常备军的一员了!

“那好,楚地事宜,父皇已经下旨,着李左车暂行处置,练兵之事,就由你为主将,虫达将军为副将,尔两人共同参酌吧!”说完,刘常满便退回了内宫。

就刘常满所知道的历史之中,就不乏韩信这样的人。在军事上天纵奇才,在政治上却是一塌糊涂。难道军事才能过高的家伙,是不能从政的吗,要不然为什么白起、吴起、狄青、岳飞这些人,全都会死在政治家手里?刘常满简直有些疑惑了。

“常满,这个韩信连阿爹都怕他,你不怕吗?”刘乐说话仍是那么直接,要是刘邦听见,非得气吐血不行。

“怕什么?这家伙顶天也就一个大将军的材料,我可是又帅又有才的帅才呢,哈哈。”刘常满笑道。刘乐这次却没有反驳他,弟弟办事自己已经有些想不明白其中的深意了,就连萧何这些人,也都对太子佩服有加。

其实在刘常满心里,却并不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有多大的深意。

就拿筑城的事情来说吧,老百姓既然已经交过赋税,那再要老百姓的东西,不管是物资还是劳力,那就得拿钱买,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刘常满看来。

可在他人看来,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在阳成延眼里,太子诏令一下,百姓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得极其充分,甚至已经可以说有些狂热了。

在过去,征召匠人役夫时候,只有逃役避工的,哪儿象现在这样,匠人们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的涌来,阳成延甚至要让他们轮流上阵,才能展开手脚?说起来是给钱的,但其实绝大部分工匠,为了能学习到最新的技术,甚至都愿意白干,只要管饭就行。

费用比原来抽劳役时候高不了多少,但效率却成倍成十倍的增加了,这就是阳成延的感受。甚至连秦墨钜子也感觉到,这些工匠的积极性简直不可思议,以前用法家政策拼命约束的时候,劳动效率也远远没有这么高。

太子诏令后,由于出钱购买物资,付给工匠役夫报酬,确实增加了一定的费用,但倘若把劳动效率增加,因而工期大大缩短获得的利益加上,太子这道诏令,其实并没有多花内库多少钱。

对于那些工匠来说,能替皇帝建筑宫室,就代表着学到了最新的建筑技术,日后再回到家乡,只要打出牌子来,说自己曾应太子之聘,修筑过大汉国的宫室,那当地的缙绅富户再有工程,还不争着请自己去?

而对于萧何这样,对于政治制度有深刻理解的人来说,太子的诏令,更代表了另一层含义:皇帝和平民之间,除赋税外,其实也是需要对等交换的,而且这种交换带来的效益甚至超过了皇帝的不对等掠夺。

萧何是个很因循的人,这一点毫无意外。他原本只不过一个小吏,哪怕做到了丞相,使用的却多半还是原来做小吏时候的那一套东西。他的忠心和能力不用怀疑,但要让他突破秦朝制度进行创新,实在是难为他了。

其实不光是萧何,刘邦手下的这些人,唯有张良等廖廖几个是贵族出身,其余的都是平民出身。而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一项极端复杂的工作,比执政更难,因此“汉承秦制”,刘邦和萧何两人因循秦朝制度也是应该的。

正因为如此,对于这个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旧有制度的太子,萧何的心里,也真正的开始敬畏了起来。眼看着比以前工程复杂十倍,却更坚固更壮观的未央宫以极快的速度,一天天成形,萧何对刘常满的称呼,也完成了从直呼小名到恭称“太子”的转变。

因此当刘常满让筹集五千精骑,并交给韩信训练的时候,萧何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说韩信造反,那纯粹是扯淡,当初在齐地时候,韩信手握重兵,居于刘项中间时不去造反,现在偏居一隅,兵马散尽时却去造反吗?

但和刘邦搭了几十年伙计的萧何,乃是最明白刘邦的人之一。这个韩信的军事能力太强了,大汉朝廷的臣子,没有一个能胜过他的。刘邦好好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关系,群臣估计还能老实点,但一旦刘邦生病或是去世,恐怕那个时候,就没有人能控制韩信了。

与彭越花甲之年不同,韩信只有三十四岁,还年轻得很,而刘邦已经五十七岁。到时候,就算韩信不想造反,倘若他的儿子孙子有人想做皇帝呢?所以还是先把他收拾了再说。毕竟彭越不一定能活过刘邦,而其他诸候吧,危险性又低得多。

不过不管怎么说,韩信也是楚汉战争中功劳最大的人,刘邦也爱惜他的才能,有些舍不得杀他,再说杀了他,也会令诸候栗栗危危,更容易叛乱不是。刘邦有这份自信,只要在自己身边,韩信就翻不了天去。

别说他现在没兵没将,以前手握重兵之时,现在获封楚王之后,还不是照样被刘邦捏在手里握扁挤圆的?

但这是刘邦,圆滑老到,做事滴水不漏的刘邦。换了其他上级,韩信这个人,是一把真正的双刃剑,用得不好,很可能就会割伤了自己。

不过看皇帝的意思,将韩信送来与太子管教,看样子是想通过对这个韩信的使用,来测试一下太子的用人之能吗?想到这里,萧何又觉得自己想得太深了,摇了摇头,把这些念头驱了出去。

其实萧何想的一点也不错,刘邦虑事周密,却算不上城府特别深的,他把韩信送来时候,刘常满就已经知道了阿爹的意思。

象韩信现在的情况,在已经被剥夺王位,贬号淮阴候的情况下,杀了他是最蠢的选择,刘邦没有用,刘常满当然也不会用。

“历史上只有阿妈用过吧?呵呵,看来她是用不着做这种蠢事了。”身临其境,刘常满这才发现,历史上吕后的行动,算不上什么高明之举。

事实上,在历史上,正是因为韩信、彭越先后被吕后所杀,这才逼反了黥布,而刘邦也正是死在征讨黥布的时候。

吕后作为第一位真正执政的女人,做的只能算做一般吧。她死之后,孝惠的儿子全部被杀,吕氏宗族也全都被杀,甚至樊哙的子女、张耳和刘乐的子女,也全都被杀。对于吕雉本身来讲,她的所有后代全都死于非命。

从现代意义上讲,吕后所有的基因传递都被消灭,彻底的断子绝孙,虽说与因果报应无关,但这与她执政时候做得不怎么样,恐怕不无关系。

当然刘常满记不了这么清楚,他只知道,韩信这个人,杀了是最可惜的,然而如阿爹授意的那样,监视起来也不算什么好办法,最好的办法,还是利用之。

韩信的军事能力实在是太强了,只用在内战上,而不用抗击外敌——不,应该说暴扁外敌,那实在是太可惜了。

“有什么好怕的,倘若韩信真的把匈奴给灭了,等我即位,就封他做个镇北王好了!”刘常满心中暗想,随即又为自己这个荒谬的想法笑了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