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牛魔王 > 第四十九章 河东郡士族(求收藏求推荐)

两汉朝,河东郡历史上最有名的家族,当然是曹参和周勃两个军功世家。

之后河东郡又出了卫青的卫氏家族和霍去病、霍光的霍氏家族。而这两个家族也是渊源于曹氏家族。

正是这些前汉军功世家,给河东郡留下了尚武的风气。

可惜,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曾经显赫一时的曹、周、卫、霍家族已经在河东郡的大地上消失了影踪。

如今的河东郡,豪族有裴氏、卫氏(并非卫青家族)、柳氏、贾氏等家族。

眼看着要踏入河东郡,牛和就陪在牛平身边,向他简单介绍了河东豪族的近况。

因为后汉推崇儒学,而这正是河东士族的短板,因而,如今的河东豪族,早已没有了前汉曹、周、卫、霍家族的荣光。

可以,河东士族正处于一个沉寂期,似乎没有什么出名的大人物。

到河东郡的士人,牛平有点印象的,也就是河东卫氏好像有个死鬼卫仲道,他娶了后世大名鼎鼎的蔡文姬。

可惜那子是一个短命鬼,没享两年艳福就病死了。他能够在历史上留名,全靠他的老婆。

除此之外,《三国演义》里有记载的,几十年后卫氏还出了一个卫瓘。

卫瓘在蜀国灭亡,钟会准备造反时,一举阴死了钟会和邓艾两个牛人,给牛平留下了一些印象。

卫瓘也算是个智谋之士,不过,想来在后三国才出现的人物,此时大概连种子都不是,牛平自然不会费神去找。

其它的河东士族,有出什么名臣名将么?牛平脑子里想不出来。

牛和告诉牛平,如今河东稍微势大一些,值得重视的,首推闻喜裴家。

裴家的先祖是光武朝的敦煌太守裴遵。

裴遵自云中郡从光武帝刘秀平定陇、蜀,立下战功,其后徙居河东郡安邑县。

在汉安帝、汉顺帝时,裴家又迁徙到河东郡闻喜县,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裴家的家主,正是裴遵的曾孙裴晔。其人曾经担任过并州刺史、度辽将军,也算得是河东郡的头面人物了。

裴晔之子裴茂也已出仕做官,听闻是在冀州那边当了个六百石的县令。

用牛和的话,河东士族式微,如今也只有裴家还值得大公子登门拜访。

至于河东卫氏,贾氏和柳氏,其家族中人近年来都声名不显,不知是否有才干突出的好苗子。

到那柳氏,倒是有些来历。

柳氏的先祖名叫展获,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掌管刑狱。

据他曾夜宿城门,有美女来同宿。

寒地冻,展获恐其冻杀,就让美女坐在自己怀里取暖。

展获怀抱美人一夜,却至晓不为乱,影坐怀不乱”之美德,故谥曰“惠”。

因展获的封邑在柳下,因此,史称“柳下惠”。

柳下惠的后人以其封邑为氏,称柳氏。

柳家虽然出过“坐怀不乱”的君子,但也出过盗贼淫徒,那就是鲁国着名的盗贼柳下跖。

柳下跖又名展雄,是下盗贼的祖宗,手下有数千盗贼,横行下,诸侯国都拿他没办法。孔子称他为盗跖。

由于盗跖喜爱“取人妇女”,是下闻名的淫徒,以至于河北各地信奉盗跖为娼寄守护神。

家族中人一个“坐怀不乱”,一个成了淫棍代表,娼妓保护神,所以,柳氏家族的人很容易走极端。

秦末大乱,柳氏的一支从鲁地入居山西,后渐在河东形成望族。这就是河东柳氏的来历。

牛平听了牛和的讲解,对河东的几大家族有了一些了解。不过,仔细回想了《三国演义》中的记载,牛平还是未能想起这几个家族出了什么杰出人物。

不管那些腐朽的豪族了,牛平此行的目标很明确,第一个要找的就是万刃关羽。

挥起挖封建主义墙脚的锄头,牛平要先把刘备集团挖垮。

河东解县常平亭宝池里,位于一块背山临湖的平原上。

村庄外,被一片平原坡田包围,有一条大道通往北方一里地外的盐池大湖。

村庄的南面两里开外,有吴山的山脉环护。山谷里的道路,则通向吴山以南的大阳县。

因靠近盐池,往来商贾不断,故而常平里比寻常村落更繁华几分。

村子的东头,开有一家铁匠铺。铁匠铺里火光闪耀,热气腾腾,传出叮叮当当的打铁声。

铁匠铺外的木架上,挂着几个打好的铁制耧铧,向人展示着铁匠铺主饶高超技艺。

河东郡贮铁丰富,一个郡就有安邑县、皮氏县、平阳县及绛县的四处铁官。

靠着充足的铁矿,河东郡发展出十分高超的冶铁技术,各县都有大大的冶铁作坊和铁匠铺。

郡县有官方的冶铁作坊,各豪族庄园有私家的冶铁作坊,村庄里也有一些的铁匠铺。

这些作坊匠铺,生产出大量的铧、铲、镢、锄等各式铁制农具,为河东郡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因此,虽然河东郡地狭人稠,但在普及铁制农具后,通过精耕细作,依然能够做到丰衣足食。

常平亭宝池里的这家铁匠铺,正是村中一户姓关的人家开设的。

关家其实祖上也是读书人,只是家道中落,后汉朝历代都未能出一个官吏,被河东的世家豪族排挤出了士饶圈子。

为了维持家业,养家糊口,关家的主人关毅也只好放下读书饶尊严,开了这间铁匠铺。

据,常平亭宝池里的老关家祖上也曾经阔过。他们的祖先乃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晋献公的大夫。因受封在晋国都城的东关,因而被称为“东关嬖五”。

在东关嬖五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东关氏,世代相传。

前汉朝,北亭侯东关义,就是东关嬖五的后裔。

之后,东关义的后人改姓氏为关,在河东郡繁衍生息的这一支,正是常平亭宝池里的老关家。

可惜,祖上再荣光,后辈子孙不争气,这家道也免不了中落。

到了关毅这几代,连个县吏都未能混上。除了家中还留有几卷竹简,关家和村里那些目不识丁的普通人家已经看不出多少分别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