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 > 第三百五十章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荫补制度,既满足了官员的特权思想,就是《三字经》里面的“光于前,裕于后”,光宗耀祖、荫庇后人,又通过一些措施,防止这些荫补任官的官二代、官三代(荫补的名额可以用到孙子身上,至于玄孙的话估计就等不到了,有荫补特权的曾祖父早就挂了。)走到掌控朝政的高位上。

由于荫补制度的种种限制,许多有这种特权的官员都不会轻易动用荫补权力,而是想尽办法督促自己的子孙读书,希望能够学业有成,寻科举正途任官。

一来是荫补任官,毕竟是非正途,多少都会引来同僚鄙视、嘲笑,甚至会被政敌作为攻击的理由,一句“教子无方”就算不能一锤定音,也能造成不好的风评。

二来是免得浪费名额,因为荫补的名额,是可以用到期亲(如果身亡,可以为你服丧的亲戚,也就是说基本上九族之内的亲戚都可以算上,而九族按照《三字经》里面的说法就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这么说基本上你所认识的父系亲戚都可以算上了。)身上的。

因此一来,就算有荫补之权,许多人都是慎之又慎,不到自己子孙实在非是读书材料,或者是屡试不第、蹉跎无功的地步,一般都不会动用荫补权。

再加上荫补之权,还可以在自己死前用写遗表的方式向朝廷申请,朝廷一般都会接纳,不少人就会等到自己差不多寿终正寝的时候才留下遗表荫补子孙。

故此,自宋代将科举制和荫补制相互完善起来后,荫补得官者就再难以左右朝政了,秦、汉、唐三个朝代都有世代任朝廷高官(最出名的就是袁绍所在袁家的“四世三公”,其高祖父袁安任司徒,祖父袁汤历任司空、司徒、太尉,父亲袁逢任司空,四代人里面有三代人任三公高位,这还只是袁绍的直系血亲,如果算是旁系,应该是“四世五公”,其曾祖父袁京的兄弟袁敞任司空,父亲袁逢的兄弟袁隗任司徒)、父子相继为丞相(唐代有过数例,汉代亦有,最出名的就是周勃和周亚夫两父子了,两人都是由武将转任丞相的)的事。

但是自从宋代之后,这种事情就没有记载了,到了明朝的时候,受朱熹思想影响,世人对大臣重臣的道德操守尤其敏感,连内阁大臣的儿子乡试中举,也会被世人传为舞弊(万历十六年既1588年,当时身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王锡爵,其儿子王衡参加顺天府乡试获得第一名“解元”,世人纷纷议论主考官黄洪宪是拍马屁,有舞弊之嫌,随之不少朝臣上表弹劾王锡爵,为平息物议,万历皇帝在午门外举行复试,结果王衡仍然取得第一名,因为此事,王锡爵不允许王衡继续参加礼部在京城举办的会试,直到万历二十九年即1601年,此时王锡爵已经致仕多年,王衡才参加京城会试,中了贡士,后来在殿试上更是以一甲第二名即榜眼进士及第。)。

甚至有名一代最出名的大奸臣严嵩,其在嘉靖皇帝的纵容默许下,把持朝政二十多年,历任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谨身殿大学士、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内阁首辅(相当于丞相的职位),可谓权倾一朝。

但是就是这种历史仅有的权臣,其操作儿子严世蕃上位的时候,也不敢太过,先是在嘉靖十年靠荫补将严世蕃送进国子监读书(等于混个文凭),读完书后授左军都督府都事、后军都督府经历,后为京师顺天府治中,二十二年升任尚宝司少卿,二十四年升任太常寺少卿,仍掌尚宝司事。

到了嘉靖二十七年,严嵩再任首辅时,已经年近七旬,因其老迈还要日夜随侍皇帝左右(辅助嘉靖皇帝修仙),无足够精力处理政务,因此政务多与严世蕃商议,甚至有时候还让严世蕃进内阁代其票拟(就是一班内阁大臣就某件事商讨方案,估计有时候还要投票),由此得到嘉靖皇帝数次称赞。

再到了嘉靖二十九年,严世蕃升太常寺卿,十月的时候“上悯嵩老,令子世蕃随任侍亲”,由此严世蕃代父参政,时人称为“小阁老”,次年升工部右侍郎(工部第三把手),三十三年升工部左侍郎(工部第二把手,还不是工部尚书这个第一把手),八月,嘉靖皇帝诏加严世蕃工部尚书衔,严嵩上疏辞免。

由此种种可见,科举选官在历朝历代是多受重视,连一代名臣和一代权臣,都不敢轻易涉及其中,一个为了避嫌,硬生生将儿子的榜眼名次压了十三年,一个宁愿花二十年时间运作儿子上位,也不敢染指一丝一毫。

究其根本,还是由于孔子当年所作所为,难怪后世有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