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 > 第四十四章 我辈常苦思,文人何矫情?

那边司马懿仓皇出逃,躲避魏延的追杀,这边我却看着诸葛老大犹如钓鱼老翁兴尽收钓,亦如围棋国手收宫束手一样,慢慢沉吟不语,久久才发出一声号令。

而且下方砍杀之声也慢慢减弱,我便知道此战已成定局,观诸葛老大神色,应是我军胜利了,我当即居高临下一望,除了中军阵中还有阵阵砍杀之声,外八阵处已没有战斗的声音传来,想必已经尽数把敌军歼灭或引入中军之内了,只要待外八阵之兵稍稍休整,与中军内外夹击,自能把敌军尽歼于此八阵图之内。

我再往四周都看了一下,感觉我军规模并没大损,怎么看都没有超过三分一的伤亡,如此看来,诸葛老大所创的这个八阵图果然厉害无比,说它能以一敌十自是痴人梦呓,而以一敌五或许能稍微抵挡一段时间,以一敌二应是绰绰有余,以一敌三亦未尝不可。

而此时之八阵图,按诸葛老大所说还是未到巅峰之境,如果按照诸葛老大的意图完成了完美的八阵图,估计以一敌三、四应该是分分钟的事情了。

如此一想,我不禁暗暗咋舌:这就是兵仙韩信级别之人的军事才能吗?果然是我等凡人只能仰望膜拜的存在啊,怪不得历史上司马懿从不敢跟诸葛老大正面交战,每次看到诸葛老大都是甘当缩头乌龟,用时间慢慢耗死诸葛老大,估计他也是知道正面与诸葛老大交战,根本就是送菜了。

当我在默默估算此战成果并在心里对诸葛老大顶礼膜拜之时,诸葛老大已经做了下来,开始闭目养神,仿似在消除此战的疲劳一样,我连忙机智地把一旁的水袋递了过去,口中说道:“老师请饮水,学生在此恭喜老师得证所学,凭此八阵图,老师定能扫平伪曹一众宵小,兴复吾大汉江山。”

诸葛老大接过水袋喝了一口,长吁一口气道:“白骨累累,兵祸连连,何喜之有?罢了,汝也是一番好意,为师不当苛责于汝。只是此番虽则功成,然八阵图尚有不少缺陷,若言单凭此阵便可兴复汉室,却是谈何容易。”

来了来了,诸葛老大的清流文人作风又来了,明明战胜强敌,自身却折损不多,理应欢声庆贺才是,却又出此悲叹之语,令人听之,纠结莫名。

我虽然吐槽诸葛老大,不过却明白,这是华夏历代文人的风气使然,所谓“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中国历代诸般文人,都是这样屈服于现实,又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在纠结中不断否定和肯定自己,在重重思索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者”的孔子和“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孟子,才成为了历朝历代文人所憧憬的对象。

因为他们那种明知道现实不会接纳自己的理想,却仍然不放弃自己的理想,紧抱理想在这个现实的泥潭里面摸爬滚打、四处碰壁,然后终其一生的精神,实在是光照千古,直透己心啊。

我如此想到,亦明白自己其实并没有吐槽诸葛老大的资格,因为自己在来到这个乱世之前,身为一个文科生,不是也这样纠结吗?

屈身于现实这个大洪流,每每于睡前敲问自己这并不是自己的理想,但于梦醒时分又苦笑着迎接不断重复的明日,渐渐连面上的是假面具还是真面目都混淆不清。

明明知道放下这种纠结,便能了无烦恼去拥抱现实,但又不舍得放下这些纠结,感觉没有了这些纠结思考,便不再是自己一样。

故此只能终生与这种纠结为伍,时常吟诵陶渊明的诗词,羡慕那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生活。

不过,如果华夏历代文人没有了这种纠结和反思,或许华夏之风就会失去那种“仁泽四方、义被天下”的内核,从而慢慢蜕变堕落,不知道会变成什么鬼畜之风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