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 > 第五十一章 其人其事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 第五十一章 其人其事

作者:坐看闲花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5:20 来源:笔趣阁

更令人觉得奇怪的是,明明姜维背弃了自己生活了二十六年的国家,虽然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但毕竟也是背弃故国,投靠敌国,以古时那种忠孝作为主流思想的社会,怎么说也是黑材料吧。

不过十分离奇,历朝历代那么多人评论姜维,都只是说他“才具难匹诸葛亮,国用维艰,屡屡兴兵北伐,有祸国之嫌。”。

又或怜惜其才,屈于蒋琬、费祎之下,蹉跎了近二十年,至后来得任大将军,掌内外兵事,终能得遂心愿,起大军北伐中原,奈何时移世易,中原已是大定,更非蜀汉称雄之时,故屡屡受挫,损兵折将而无尺寸之得,最终更被君主背弃,一生心血尽付东流,意欲忍辱负重,使日月复明,可叹天不从人愿,致死无全尸之境。

林林种种,或褒或贬,评价不一,但独独很少有人言及姜维背弃故国,以及失散多年的母亲相召,却矢志兴复汉室,甘怀远志,绝不当归这两件事,按理来说,这两件于忠孝两道都算有瑕的事,应该是当时和后世之人大书特书的事啊。

但历史上这么多文人墨客,无论对姜维是褒是贬,都好像中了集体沉默或失忆术一样,对姜维这两件事很少提及,就算提及也是一笔带过,绝不是评论姜维这个人的重点。

这么多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犹如有着异乎寻常的默契一样,都不去捅姜维的这两个人生痛点,似是无论对姜维如何评价,都保留对其的一丝尊重一样,这种情况,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根本不符合中国国情啊。

我苦苦思索,终于得出了一个推测,就是历史上这么多文人墨客读史,都被姜维那种为理想不屈不挠、真的做到了至死方休的精神所感动,故此无论对姜维的看法如何不同,都对他抱有些许尊重,不忍去挑他的人生至痛之处。

按我来说,姜维的意志比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持节不屈的苏武还要坚强,苏武被流放北海牧羊,心中毕竟还存有希望,汉室没有忘记自己一干使节,有朝一日还能重返故园啊。

姜维却是被自己效忠的君主下令,向自己一生之敌投降,可以说是被自己理想的最大受益者、理应最支持自己理想的人,亲手打破了自己的理想,可想而知,姜维当时应该是如何绝望心伤。

但姜维并没有在绝望中倒下。放弃一切,而是运用自己的一切,甚至不惜抛弃尊严委身事贼,意图恢复蜀汉政权,继续自己兴复汉室的理想。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画面:一个失去了双手双脚的斗士,浑身鲜血从地狱中缓慢地蠕动出来,用力张开自己的嘴巴,想用口中的利齿刺破敌人的喉咙。

如此惨烈的画面透露出的意志精神,我看大抵于姜维当时状态下的意志精神差不离了,对于这种意志和精神,我实在不知道如何形容了,只能佩服再佩服。

记得我曾经在百度知乎上看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蜀汉的将领那么容易得人偏爱?”,也是啊,无论是什么游戏还是动漫,只要是蜀汉这边的人物,普遍都会被拉高一线,即便是《三国英杰传——曹操传》这款以曹操为主角的游戏,无论走哪一条线路的剧情,刘关张、赵云、诸葛亮等角色依然是那么出彩、丰满,毫无贬低之处,就算是最后化身为魔王的诸葛亮,也只能说是一场悲剧,而不能说其是为恶世间。

究其原因,我想是蜀汉这个政权十分特别,不是以利益关系扭结在一起的,而是以一个热血的理念聚集在刘氏这面旗帜之下,那就是“匡扶汉室,上报社稷,下安黎民。”,诸君莫笑,想想《全面战争:三国》发售后,万人齐来匡扶汉室的情景,有时候,一个看起来十分“中二”的口号,其影响力是很令人震惊的。

而蜀汉也没有令人失望,从刘关张,到诸葛孔明,再到姜维,从开始到结局,纵然中间偶有偏离,但大方向依然是朝着这个理想迈进的,也是由于这个理想而显得特别执拗,从而引致了覆灭。

整个蜀汉,犹如一个悲剧英雄一样,浑身上下都渲染着璀璨而悲怆的血色之光,就好像应验了梅尔卡茨提督那句临终之言“以任侠和狂醉纵横一生,死亦无悔。”一样。

想必所有男儿看了这段蜀汉历史,都会热血澎湃,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那个从头到尾、由始至终都没有背弃自己理想的蜀汉,一定会于某个时点打动自己的心,令人对蜀汉这边的人物抱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